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贵阳学院介绍

90阅读 | 3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贵阳学院介绍第1页
贵阳学院介绍第2页
贵阳学院介绍第3页
贵阳学院介绍第4页
贵阳学院介绍第5页
贵阳学院介绍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贴机 上传于:2024-07-07
贵阳学院介绍 作者:贵阳学院 文章来源:贵阳学院 点击数:35936 更新时间:2010-3-22 贵阳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贵州省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以贵阳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一、历史沿革 在贵阳市“一本两专”的高等教育格局中,贵阳学院是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的普通本科院校,由原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阳金筑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贵阳学院。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成立,原址在贵阳市马王庙,原名为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1982年更名为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命名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金筑大学于1984年由贵阳市人民政府创办,原址在贵阳市文化路,1995年迁至龙洞堡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即学院现址)内办学。随后相继把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和贵阳红星机床厂并入金筑大学。2009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贵阳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 贵阳学院现有教职工943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占80%。从2010年起,贵阳学院将停止普通专科招生,完成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换,形成完全的普通本科教育。 二、文化标识 贵阳学院高度重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校徽和校训,作为学院精神的重要标识和载体。 贵阳学院校徽蕴含着“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宣示文明理性、彰显青春朝气”的意义。其图案中心的图形是“贵阳”两字汉语拼音GUI YANG首字母的变 形。其中Y像一部打开的书,象征着人类的文化、知识、智慧和美的传承。图案外围的橄榄枝代表理性、人性、青春、朝气,黄色齿形则象征万里长城,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文化。 贵阳学院的校训是“博、新、雅、信”。其含义为:博——学识广博、胸襟博大、仁心博济;新——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雅——气质高雅、行为高尚、品格高洁;信——诚信笃实、信念坚定、追求真理。 贵阳学院的校徽和校训体现了一所现代城市大学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彰显了学院“敏而好学,知行合一”的校风,“师范文正,厚德树人”的教风和“立志、勤学、慎思、笃行”的学风,引领着广大师生,为振兴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艰苦奋斗、潜心办学、敬业奉献、自强不息。 三、校园环境 贵阳学院位于拥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美誉的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市东部新城,现有两个校区。 主校区为龙洞堡校区,坐落在贵阳市东部新城区,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现有面积792亩,规划面积1200亩。校园内林木葱茏、绿草如茵,王阳明文化广场、明德路、明理路、香樟大道、九思楼、博雅楼、逸夫楼、图书馆、梨园水体、彩虹桥等各种楼宇建筑错落其间,清澈幽深的鱼梁河从校园东隅蜿蜒而过,环境优美、清静、整洁,功能区划明确清晰,2008年获“贵州省高校优美校园”“贵阳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和创建优美校园一等奖。在环境育人上走贵州高校前列,享有“林城学府、碧绿书苑”之美誉。学院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本科专业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全部集中于此。 分校区为文化路校区,系原金筑大学、贵阳师范学校校址,总面积22亩。分校区主要用于举办专科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 四、学科专业 贵阳学院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指示,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要求,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结构调整和本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形成了适应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体系。 贵阳学院现有17个系(部)、28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学科门类。现有专业中,有13个是《贵阳市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中中长期紧缺且排序前30位的专业,19个是中长期需求量大且排序前40位的专业,与贵阳市二、三产业及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得非常紧密。 贵阳学院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着力建设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点建设学科,设立了深入研究贵阳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 “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适应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战略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学院现有1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商法学、教育学原理、国际贸易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8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生态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被遴选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五、办学定位 贵阳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七个方面明确了科学的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将学院建设成为部分学科专业在贵州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的教学型大学; 2.办学类型定位: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3.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4.学科结构定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学科结构;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贵阳,面向贵州,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6.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7.办学特色定位: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原则,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贵阳学院的办学思路是以实现学院科学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加强管理为着力点,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形成更加适合贵州特别是贵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师资队伍 贵阳学院确立了“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出台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有企业背景并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贵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83人。其中有正高职称42人(教授40人)、副高职称148人(副教授139人),高级职称比例达32.6%;有博士26人、硕士264人,硕士及以上教师比例达49.7% 。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学科带头人2人、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10人;有贵阳市中青年科技骨干4人、院级学科带头人21人、院级骨干教师50人。 贵阳学院广大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涌现出了一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先后有72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如: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李竹青教授,执教三十余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贵阳市“抗凝冻、保民生”先进个人高文焰老师,在2008年凝冻灾害期间,为了不让一个学生生病、摔伤、受冻、挨饿,夫妇俩和学生同吃同住,嘘寒问暖,让因凝冻滞留学校的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学院青年教师张牧博士,不仅在教学科研中成果突出,还以感恩之心倾力回报社会,毕业工作以来,多次向灾区及贫困地区捐款,累计达数万元。 广大教师励教治学,不断提高学术水平。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的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年项目1项;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七、基础设施 贵阳学院主校区建有条件优良、宽敞明亮的主教学楼和第一、二教学楼、逸夫外语教学楼,以及理工实验楼群、实训中心、美术楼、音乐楼、体育馆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17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110间,有座位8204个;有350座学术报告厅2个。 学院建有25个实验室,其中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创建了“数控技术中心”,其设备档次、品种和数量均属省内领先。学院拥有教学用计算机3035台;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5207万元,生均值达5024元。 贵阳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藏书55万余册,其中古籍图书1.5万余册、外文图书4万册。馆内设分类书库5个、报刊阅览室5个、电子阅览室2个(配备计算机210台);有电子图书32.5万册、各类数据库9个,数字资源达22个TB。 贵阳学院体育设施配套齐全,有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满足体育教学、专项训练和身体锻炼需要的各种运动场所。 贵阳学院校园网覆盖主校区,安装信息点3000余个。主干网带宽为千兆,出口总带宽为110兆,形成了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校园网运行实现主动管理和实时监控,用户服务实行统一IP登记管理,保证了校园网安全、可靠、良好运行。 八、招生就业 建院以来,省内报考贵阳学院的考生人数名列同类院校前茅,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上升,生源充足,招生竞争力不断增强。近三年省内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为文史类49.77%、理工类23.46%,体育、艺术类为100%;省外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40%左右。20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