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史 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A.有利于强化君臣政治隶属关系 B.使天子拥有对诸侯绝对控制权
C.使君臣宗法关系更为清晰明确 D.推动了周王朝疆域的不断拓展
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行书律》中规定: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秦朝的这种做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刑法严苛激化矛盾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确保全国政令统一
3.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净权。这反映出唐代( )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 B.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
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 D.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
4.宋初,朝廷在举行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可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人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至20多人。但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可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 )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5.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已出,辄多方阻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到地方“巡行天下,安抚军民。”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这说明( )
A.地方治理日趋复杂 B.京官地位愈加重要
C.官僚队伍更加腐化 D.中央集权逐渐完善
6.《南京条约》第五条的中文本写道“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而英文本中表达的意思是,由于商行多有欠款于英国臣民,中国皇帝同意付额三百万银圆于英国政府。据此推知,《南京条约》的中文本意在( )
A.避免中英冲突激化 B.美化英国掠夺行径
C.表面维护清朝皇权 D.淡化条约侵略实质
7.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
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B.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D.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8.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生效。这项规定产生的实际后果是( )
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 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 D.政党政治实现高度发展
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上表反映出当时边区(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10.1949年1月,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于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这一政治声明反映出( )
A.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趋势 D.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11.1990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出席联合国第四十五届大会。会议期间,他分别会见了多个国家的外长或领导人,阐述了中国对海湾问题的立场,不赞成大国对海湾地区的军事介入。这主要体现出中国政府( )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坚定反对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C.努力推进大国国际合作 D.重建冷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
12.《罗马民法大全》规定,所有嫁资无论设定时有无归还约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而离婚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妻子死亡,则归还给她的继承人。这体现当时的罗马法( )
A.妇女普遍获得人身自由 B.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C.蕴含着自然法理的精神 D.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第三共和国总统的言行不受追究,“共和国总统只在叛国时承担费任”。部长由总统任命,但是他们必须对议会负责。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
A.法国走向共和历程艰难 B.法国的议会掌握实权
C.君主派实力超过共和派 D.总统具有至高的权力
14.下图为俄国人列米佐夫于1917年5月在《新讽刺园地》上发表的漫画《农业》,部分题记为“农民:我已经没地放下我的另一只脚!”。此作品反映出( )
A.临时政府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变化 B.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可能性
C.压迫农奴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 D.“四月提纲”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
15.1947年12月,杜鲁门开展“忠诚调查计划”。曾与共产党组织或激进的民主组织接触者被认为是“不忠诚”,大学教授被要求进行“忠诚宣誓”,好莱坞的导演们手中都拿着一份“黑名单”——上面的演员都被国会宣布为共产主义者,绝对不能雇佣。这一做法( )
A.规范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B.导致美苏之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C.反映出其固守冷战思维 D.表明文化宣传成为冷战主要手段
16.有学者指出,如果以往世界政治基本上是大国强国的游戏,那么现在则是所有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都参与的全人类的游戏。该观点客观上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国际秩序日益走向混乱 B.大国强权意识普遍衰退
C.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D.全球治理主体已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处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摘编自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上升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己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之间为什么能维持“漫长的和平”。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五十五〜六十五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1938-1967年)
B.冷战对峙时期(1968-1975年)
C.交流对话时期(1976年至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状
4.当前的两岸问题焦点:统独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度。选择A:材料中体现了从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到周天子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从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和诸侯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强化,隶属关系更加明确。排除B:“绝对控制权”说法错误。排除C、D:题干围绕君臣政治关系展开,而非强调宗法关系,也不是强调疆域拓展。
2.答案:C
解析:严密的文书行政系统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有利于提高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C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指的是一切权力逐渐集中在皇帝手中,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了“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没有提到激化矛盾,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体现了“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表现不出确保全国政令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谏官制度。根据材料“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等信息可知,皇帝通过谏官制度使得下情能够更好地上达,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谏官只负责谏议,中枢决策机构并未出现异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监察的全覆盖,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代朝廷内部的再次分权,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宋初官员的子孙可以通过恩荫入仕,并且有时恩荫人数较多,庆历三年对恩荫制度进行了改革,对恩荫入仕的人员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有利于防止权贵垄断官位,故选C项;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法血缘观念一直存在,无须以此来传承,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官员的任免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朝廷对恩荫特权的限制,不涉及“科举与教育”的关系,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鉴于明朝地方三司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及官员相互扯皮的现状,明朝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协调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完善,D项正确;材料与地方治理复杂、京官地位重要及官僚队伍的腐化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带有皇恩浩荡的意味,意在维护皇权,C项正确。条约已经签订,意味着冲突已经结束,排除A项;中文本的表述并未美化英国,排除B项;第五条并不能体现出英国侵略的本质,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反对洋人,对于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都肆意摧毁,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在思想上明显具有落后性,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义和团运动对洋人的反抗以及反帝爱国性质,排除A、C两项;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尖锐,这是当时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一规定将行政权力人为的切割,导致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C正确。
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统一战线。根据材料“1937年,陕甘宁边区……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得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团结各个阶层参与政权建设,侧面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故D项正确。材料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关系不大,且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工人、农民所占比例是绝对多数,故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37年,此时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