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

189阅读 | 6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第1页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第2页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第3页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第4页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第5页
安徽大学MPAcc财务会计理论考试复习要点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听风而雨听雾轻吟 上传于:2024-07-03
2、阅读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归纳其要点并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比较。 首先,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基本准则是属于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构成内容,主要作为具体会计准则研制和修订的依据,对会计实务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强制的规范效果,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属于理论的集合,它在层次上高于会计准则,不能直接用于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的情况。其次,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两者都包括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但在具体的表述上略微有所差异。IASC在论述财务报表的目标时,将“决策有用”作为主要目标,“受托责任”则作为次要目标,在我国“受托责任”先于“决策有用”。 在基本假设方面,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专门讨论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这两个基本假设,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其他的会计基本假设;在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中包括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这四个基本假设,同时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与基本假设并列。在财务报表要素方面,IASB将其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五大类,而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则将其分为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比较可知,《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收益包括了收入和利得,费用也是包含了损失以及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此框架中没有把利得和损失作为单独的要素;在我国,利得与损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还有一类是直接计入损益的。 3、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试阐述。 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通常含有大量的例外、大量的明线测试、详尽的解释和操作指南,更多地偏向于细致的会计规定。客观上来讲,规则导向容易走向反映法律形式。如企业合并中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判别标准就体现了形式,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未来风险变得不重要了。以规则为导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机械套用的氛围,弱化专业判断,可能使公司和注册会计师过分关注细节而忽略对财务报表整体公允性的判断。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几乎没有例外和明线测试,解释和指南也大大减少,将更多的判断空间留给了生成会计信息的企业和组织,同时也给了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更大的风险和责任。我们到底是取规则导向还是取原则导向,最终要回到会计的基本问题——会计目标上来,会计是用来干什么的。会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和现金流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经济现实,为了反映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为了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各个方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这表明,反映经济实质是会计的基本目的,而不是反映法律形式。所以,既然会计的目的就是要反映经济实质,那么准则的制定方法当然要选择能够反映经济实质的原则导向的方法。然而,采用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在我国或许更为切实可行,因为它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这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使得财务报告容易被使用者所理解,更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二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仍然较低。三是我国的独立审计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务中受到执业环境、时间、成本、审计人员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四是我国的契约制定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不尽完善。五是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鉴于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各有利弊, 纯原则导向和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都不适合我国现状。所以,我认为在经济转轨时期,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应该继续走规则和原则相结合的道路, 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核心, 在其指导思想下继续制定具体会计准则, 逐步建立起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5、如何看待IASC的概念框架只涉及了两项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与持续经营? 国际会计委员会(IASC)于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了“持续经营”和“权责发生制”两项基本假定,这一提法既未使用“会计假设”这一概念,也未提及“会计主体”、“货币计量”等几个被公认的会计基本假设。但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第五条至第八条分别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传统的会计基本前提进行了阐述。 对于IASC对待会计假设的态度,人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会计假设中公认的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这三项基本假设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会计假设”实际上是一些不言自明的前提:虽然IASC的框架没有单独阐述这三项基本假设,但从 IASC 制定的各项国际会计准则看,都遵守了这些假设 。 IASB在其批准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只列举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两项基本假定,足见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意义。那么,权责发生制到底是与传统四项基本前提并列属于会计假设,还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即会计基础呢? 首先,权责发生制完善了会计假设,它和传统四项假设是内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和分期概念的用意比较接近,都是为了更好反映客观事实的主观定义;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一样,都有收付实现制和非持续经营这样的反证来作为信息补充或替换。从这两点看,权责发生制符合成为基本假设的概念内涵。 其次,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框架中的地位。会计假设是对经济环境中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结果的不确定事项的一种明确的界定,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会计基础”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没有被提到过,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定位不清。而且会计基础本身需要主观判定,则“会计基础”本身就属于会计假设。 最后,权责发生制假设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国际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的重要性早已被认识到。 所以,我认为权责发生制应当属于会计假设。确切地说,权责发生制应该属于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一项会计确认原则,而不是作为方法基础的技术性假设。 6、目前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基本假设受到的冲击及对会计假设的新设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假设逐渐凸现出来各种缺陷。 会计主体假设:知识经济出现了网上公司(无实体公司)、临时性项目组织等这些与传统的会计主体不同的新的特殊主体,并随着跨国公司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主体的概念变的模糊,其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持续经营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下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空前增加挑战持续经营假设,网络企业等流动性强的虚拟组织可能今天在明天无的状态也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更多非议。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持续经营假设已不复存在, 应立即终止经营假设, 取而代之的是“清偿假设”,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产的评估、变现和债务的清偿。 会计分期假设: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从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及时需求,还是从加强对企业风险监控的角度看,传统的以年、季、月为时间长度划分的会计期间都已无法满足 时代的需求。因而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分期的局限性更加的突显出来: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应用,为缩短会计分期在技术上提供了条件,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而各时点的报告连在一起,可以连续反映一个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虚拟公司存续时间的长度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己不符合传统的会计分期,因而严重冲击着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以币值稳定或币值变化甚微或假定其变化不重要作为其附加条(币值不变假设)是货币计量假设自身带有的局限性,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物价的频繁变动动摇了作为历史成本前提的“币值稳定”假设。会计报表上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不能正确地计量收益,由此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   以货币计量不能表现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信息,使会计信息局限于货币性和定量性。电子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速度,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因此,货币计量假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对未来会计假设发展前景的新设想 会计主体假设的改进—以“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代替“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应该由现实的绝对主体向相对主体转化。 会计分期假设的改进—以会计分期为主并且以实时财务报告和短期项目以交易期作为财务报告有益的补充。 增加暂时性假设。暂时性假设可以作为会计分期假设的附带假设,以有助于说明财务信息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效果有过高的期望,以有助于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 7、从改进财务报表的角度分析如何协调相关性与可靠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共同构成了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虽然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但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片面的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而是应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事项来权衡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新经济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决策者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更广泛、更及时的信息,因此加强相关性是现在改进财务报表应该遵循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可靠性。提高相关性也要以可靠性为基础,提高可靠性也要以相关性为基础。没有谁先谁后地排序,相关性可靠性要和谐发展,实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最佳组合。 为了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增加对目前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相关息的披露,如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信息。目前编制的财务报表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为了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从而能更好的为信息使用提供决策依据,就必须缩短财务报表提供的间隔,以月、半月为间隔进行编制,甚至可以提供即时信息,提供实时财务报告信息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了使得信息具有可靠性,在财务报表中主要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确认,体现的主要是过去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新经济下,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情况也时刻发生变化,因此提供的财务报表很可能与现时的企业状况相差甚远,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不符合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而且,对于决策而言,不仅需要对过去、现在的信息进行分析,还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所以信息的预测价值对于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 同时,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某些非财务信息,报表附注构成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内容。附注对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和关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8、如何评析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用我国会计实务释义资产负债观。 1、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 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 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收益表法。资产负债观则和收益费用观完全相反,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 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在我国市场化深人发展的同时,发生了不少会计造假事件,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使用资产负债观,是用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资产与负债作为计量标准,以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来确认收益,可以有效地压缩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而收人费用观在确认收益时不以客观存在的资产、负债为计量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使得收益的确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容易被人为操纵,这样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影响其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决策的正确性。采用资产负债观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更能体现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 2、例如,或有事项会计准则依据资产负债观,仅对形成资产、负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或有事项在准则中予以规范,而对收现上存有疑问的应收款项以及可能对企业资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虽然可能已对企业造成损失,但并不会导致企业因此承担某种义务,即并不会形成负债或或有负债,因而不属于或有事项准则所规范的或有事项。 9、如何评析当期营业观和全面收益观?用我国会计实务释义全面收益观。 1、当期营业观指当期利润表中所计列的损益仅包括当期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各项成果,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及不属于当期经营活动的收支项目不列入利润表。也就是说,“当期营业观”认为只有当期决策可控的变化和事项才应该被包括在收益中。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因此全面收益涵盖的内容比净收益广得多,包括净收益及传统收益表未能反映的其他全面收益,即由于物价变动和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等会计环境变化引起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尽管从全面收益和当期收益的基本涵义来看,它们都是在资本得到保全和回收之后才确定收益,但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当期收益则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观。两者所遵循的收入确认模式不同,全面收益的确认遵循经济活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收益被看做是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当期收益的确认则遵循经济交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收益被看做是某种经济交易的结果。此外,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当期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 2、在我国使用的全面收益表如下所示: (1)净收益(当期营业观下利润表末行的净利润) (2)漏计的已实现的持产利得或损失 加:已实现的持产利得 其中:现金捐赠收入 (3)误计的未实现的持产利得或损失 加:未实现的持产利得 其中: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 计提的应收、预付款损失   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损失 计提的长期投资跌价损失 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损失 外币期末重计量产生的汇兑损失 减:未实现的持产收益 其中:外币期末重计量产生的汇兑收益 (4)调整后的净收益 (5)净收益(来源于净收益末行数字) (6)未反映的净资产变动  其中:非现金捐赠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7)全面收益 11、从会计要素的设置的全面性与非交叉性,结合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环境评析我国的会计要素的设计。 (一) 会计要素所定义的内容趋于完整,基本与国际准则趋同 以往我国会计要素结构中有个别要素的定义范围是不全面的,会计要素划分方法也没有概括全部的会计对象。如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的定义中并没有包含营业外收支、营业税金和所得税等项目,造成这些会计对象游离于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范围之外。在我国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要素及利润要素下均引进了“利得”和“损失”两个重要概念,使得会计要素所定义的内容比旧准则大为丰富,并与国际准则中的会计要素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也初步达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目的。 (二) 会计要素仍有重叠交叉之嫌 我国会计要素在结构上仍存在不合理因素,如我国的利润要素就是一个与所有者权益要素相重叠的要素。利润要素能够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所有者权益要素中的未分配利润揭示了当年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 由于交纳所得税不属于利润分配活动,因此,在企业确定利润分配方案之前,未分配利润包含当年的净利润。 这表明,净利润在分配之前全部表现为未分配利润,在要素属性上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进行利润分配,只是对所有者权益的调整,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要素属性。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包含了未分配利润的情况下再单独设置一个利润要素就必然造成要素的重叠,使利润要素似乎成为要素结构中的一个多余的构件。 (三)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亟待理顺 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使用的会计科目的基本分类是按经济性质将全部会计科目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这一分类在目前的会计教科书中被普遍采用。会计科目是从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基本分类而来的,会计科目基本分类是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科目所作的最基本分类。 会计科目基本分类的母概念是会计对象,子概念是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而会计要素也就是会计对象要素,其母概念也一定是会计对象,其内容也一定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进行的最基本、最概括的分类。显然,会计要素分类与会计科目基本分类,不仅是在同一母概念(会计对象)下,同时也是在同一子概念(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上的同一种概括分类,显然两者的分类不应该存在差别。新准则虽对会计要素按照国际惯例的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但在具体执行时必须考虑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的协调一致,否则可能会影响新准则的可行性。 12、如何理解会计确认的三个阶段、时间基础和一般标准? 一般标准是:(l)定义——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可定义性。即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确定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是确认财务报表要素质的规定。只有当项目符合某一要素的定义和特性时, 才能确认为某一项财务报表要素, 否则就不能确认为财务报表要素; 可计量性。即确认的某个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要能充分可靠地加以计量, 这是确认财务报表量的规定。如果一个项目不能有对应的货币计量属性对其加以计量, 也就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 根本也就不可能把它确认为一项财务报表要素; 相关性。凡是归入会计要素的项目, 必须与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 这也是会计信息提供的目标, 即“ 决策有用性”; 可靠性。凡是归入会计要素的项目, 必须能真实表达并可以验证, 具有中立性。从以上基本确认标准可以看出, 相关性和可靠性主要针对财务报表层次, 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会计日常核算的要求的体现。 时间基础:在会计确认标准回答了哪些会计事项应予确认的问题之后,仍需要回答这些应予以确认的会计事项在何时确认、确认为哪一或哪些会计要素的问题,这一问题即为会计确认基础问题。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以收益和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益和费用。凡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反之,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收付实现制是以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