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围城》读后感

47阅读 | 2收藏 | 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围城》读后感第1页
《围城》读后感第2页
《围城》读后感第3页
《围城》读后感第4页
《围城》读后感第5页
《围城》读后感第6页
《围城》读后感第7页
《围城》读后感第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我与你相遇 上传于:2024-04-02
《围城》读后感 《围城》这本书,我初三看过一遍,只觉得很有趣。高二又看了一遍,自以为明白了什么。大一寒假重温经典,看完却不知道该怎么诉说心情,懵懵懂懂的,感觉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最熟悉的还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也许有人会说钱钟书的一生只写了《围城》这本小说,可惜了他的才华。但我认为,好书,只要一本就够了。在幽默外表下,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这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话,钟书先生借苏文纨之口,道出了这洞明的世态人性。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整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进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围城》里的方鸿渐自然也可由此观之。 唐晓芙就是方鸿渐那未寻得的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孙柔嘉就是那方鸿渐最终找到的普普通通的树。 读完《围城》花了我不少的时间,因为我读它的时候不像读其他的书那样一目十行。静下心,去窥探围城的世界,细细品味钱钟书先生幽默的语言,在充满讽刺之余令人开怀大笑,再去咀嚼其中的深意。 围城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社会形象的代表,每一个人物都是特殊的一派,但在当时的背景看来却又属司空见惯。 方鸿渐的原型是钱钟书先生的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经历,就构造了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但钱先生的经历又与方鸿渐的经历不大相同:同是留学,但方鸿渐却是在国外聊以度日,最后弄了个假文凭,回国后还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后,未婚妻已经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里,在岳父的银行谋事,寄人篱下。爱情来了,但去得也像来时那样迅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难之交,到了三闾大学后却又要分道扬镳。难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败,一切好像偶然但又渐渐走上必然,荒谬又在情理之中。 苏文纨是个才女却有着女人普遍拥有的嫉妒心和虚荣——她学位高,家世好。苏文纨是否真心喜欢方鸿渐我没有看透,两人回到上海后分道扬镳,过了好久才再次交往。当鸿渐主动去拜访苏小姐的时候,苏小姐对他的态度异常冷淡,但在方鸿渐碰到她当时的未婚夫赵辛楣后,又在辛楣面前说鸿渐的好话,惹辛楣嫉妒。在她与鸿渐来往时,她也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表妹与鸿渐见面。在鸿渐向她表明自己已经心有所属时,她又到晓芙那里抹黑鸿渐,使两人的恋情告终。最后嫁了古板无趣的曹元朗。后来,当苏文纨与方鸿渐再次相遇,已成了一个势利之辈。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也不只是活该还是可悲。 方鸿渐的留学费用是周经理夫妇资助的。留洋回国后也是住在他们家,工作也是安排在他们家的银行当一名小职员。方鸿渐留洋回来,未婚妻却过世了。他回到上海后便去周家拜访,周家的人喜欢他,便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周太太告诉鸿渐,以后他的妻子一定要做她的干女儿,这样鸿渐还会是她的女婿。话说得好,可是鸿渐在周家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他指导小舅子的功课,但是也受尽了小舅子的气。另一方面,周太太总认为自己是长辈,有责任从鸿渐的嘴里套出些什么,惹得方鸿渐避着她。虽夸口说鸿渐未来的妻子要作舟太太的干女儿,但在周太太知道鸿渐有喜欢的人后,说话变得刻薄,处处针对鸿渐,似乎鸿渐有负于她的女儿。再加上周先生,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个妻管严,事事顺从周太太。在周先生与周太太双重压力下,这时鸿渐又收到三闾大学寄来的电报,聘他做教授,一气之下他辞了职,离开了周家。事后周家人又反悔了,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周家人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一气之下犯下了大错,事后又后悔不已,这正是这类人的写照,可这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赵辛楣刚开始视方鸿渐为情敌,后来苏文执嫁给曹元朗,他又和鸿渐变成了兄弟。赵辛楣学政治出身,到美国留学过,见识、家世都比方鸿渐要好。他的人脉广,到哪里都很吃香,这是方鸿渐所羡慕不来的。他与方鸿渐还有孙小姐、李梅亭、陆尔谦一行五人,同去三闾大学任职,一路上困难重重,他却一一冷静应对。不像方鸿渐有点鲁莽,也没有同路的李梅亭的奸诈与吝啬。可惜,在方赵二人回到上海后就很少再回方鸿渐的信,似乎这段经过了困难重重的旅途所构建起来的友情并不怎么牢固。这正是钱钟书先生的高明之处,小说的背景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在生死面前,再大的情义也早被军队的铁蹄踏平,被鬼子的刺刀刺穿。方赵二人的友情如已过的保质期,被消磨于世事。 高松年是三闾大学的校长。他自视高明,满腹经纶,他说: “名教授当然很好,可是因为他的名望,学校沾着他的光,他并不倚仗学校里的地位。他有架子,有脾气,他不会全副精神为学校服务,更不会绝对服从当局的指挥。万一她闹别扭,你不容易找替人,学生又要借题目麻烦。我以为学校不但造就学生,并且应该造就教授。找一批没有名望的人来,他们要借学校的广,他们要靠学校才有地位,而学校并非非有他们不可,这种人才真能够跟学校合为一体,真肯出力为公家做事。” 他把这番话当成了办学的理念。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话,也实在是幽默与讽刺。在为人方面,高松年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典型代表。这个人心思慎密,但是和蔼的校长形象最终还是被人撕毁,办的大学搞得一塌糊涂,可谓失败,但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孙柔嘉长得不如唐小姐,也不如苏小姐,但鸿渐最终选择的却是她。她没有很好的家世,在方家人面前并没有留下很好的印象,也不能讨方家人的欢心,可以说不是一个理想的媳妇。孙柔嘉事事都会找姑母商量,方鸿渐不希望事事靠姑母,而孙柔嘉不希望方家人打扰他们的生活。于是无论结婚前还是结婚后,两人都是在吵架中度日。鸿渐觉得孙家人看不起他,把对孙家人和自己家里人的气都发在柔嘉身上;柔嘉觉得方家的人处处针对她,重重压力下,又要忍受鸿渐对她的冷嘲热讽,只好发泄出来。在双方家庭施加的压力下,两人的婚姻不可否是一个悲剧,意料之外的开始,意料之内的结束。 唐晓芙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梦。她不被卷入任何带有讽刺意味的事件中,在小说中她也只是出现了很短的篇幅,但是她所代表的与书中的其他人物不同。或许这也是钱钟书先生的一个美好的梦。方鸿渐爱她,对她的感情最为纯洁,两个人本来是最理想的爱侣。唐小姐美丽、直率,是一个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