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试卷(二)
(考试时间:120 总分:120)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7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7分)
(1)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语远方的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标准答案】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与理解运用。第一题是根据提示写上下句,写出相应句子即可,注意易错字“俶”“翕”。第二题是在背诵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根据要求默写,注意易错字“俨”。第三题是考查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将诗句应用在具体情境里。
【end】
2、(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欺侮(wǔ) 闭塞(sāi) 晦暗(huì)
B、龟裂(jūn) 冗杂(rǒng) 思慕(mù)
C、眼眶(kuāng) 酬谢(chóu) 行辈(háng)
D、模糊(mó) 臀部(diàn) 沙砾(lì)
【标准答案】 B
【解析】
A.塞sè。C.佣yōnɡ。D.臀tún。
【end】
3、(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陨石 瞄准 争颂 暖融融
B、踊跃 迁徒 烘烤 马前卒
C、恬静 严峻 装置 大彻大悟
D、登时 追朔 踪迹 震撼人心
【标准答案】 C
【解析】
A.颂→讼。B.徒→徙。D.朔→溯。
【end】
4、(3分)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核弹,从此他便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了。
B、就算是斗转星移、海枯石烂,这份真情也绝不动摇。
C、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懂人情世故。
D、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标准答案】 D
【解析】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这里使用不当,故选D。
【end】
5、(2分)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思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B、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5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军舰识别查证、警告驱离美舰,军人住房公积金计息等问题回答了几个电视台的记者的提问。
C、本赛季欧冠决赛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在加的夫展开角逐,皇家马德里以4比1的比分完胜尤文图斯,再度捧起了象征欧洲俱乐部冠军荣誉的圣伯莱德杯。
D、《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的激烈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唤起了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标准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中删除“指出”; B项中改为“电视台几个记者的提问”;C项中删除“角逐”。
【end】
6、(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沿着山路走了十二、三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村庄,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
B、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C、今早,五班的黑板擦不见了,老师想知道是哪位同学藏起来的?
D、柠檬黄色素、玉米香精、糖精钠等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使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食品都适合。
【标准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要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判断。A项中数词连用表约数,“十二、三里”中间的顿号去掉;B项句号应在引号外;C项的句子是陈述语气,问号改为句号。
【end】
7、(5分)综合性学习。(5分)
某班开展了“游在津沽”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天津市旅游业在持续发展中日益凸显“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老城津韵”“杨柳古镇”“溥仪旧居”“津卫摇篮”“大沽烟云”等八条独具津门文化特色的游览线路,吸引了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材料二】 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连年提高。“海河风光游”“游览‘五大道’”“全景式乡村游”“滨海旅游黄金100天”等特色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旅游形象。
【材料三】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消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7%。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一数字更具震撼性。
【材料四】 天津市近三年入境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统计表
(1)上面四则材料与天津市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无关的一则是( )。(2分)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述天津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3分)
答:( )
【参考答案】 (1)材料三
(2)“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连年提高;近三年入境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均逐年增加。
【解析】
(1)材料三写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相关内容,与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无关。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读取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先总述再举例,所以提取时要注意第一句话的内容;材料四是一个表格,读取信息时要注意标题和表头,从数字中找出变化趋势。
【end】
二、阅读理解(共48分)
一、(7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8—10题。(7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end】
(2分)8、统领全篇的诗句是哪两句?(2分)
答:( )
【标准答案】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
这首诗主要写了主人公对一位美丽的姑娘的爱慕与追求,写出了他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根据中心内容,可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统领全篇的句子。
【end】
(2分)9、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答:( )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两个“悠”字,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状态以及难耐的思念之苦。
【解析】
这两句诗描写了主人公感情的波澜。“寤寐思服”是写“求之不得”,追求未能如愿,所以日夜心头挂牵,表达的是思念之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主人公在漫漫长夜翻来覆去难以成眠的状态。
【end】
(3分)10、如何理解结尾处的“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3分)
答:( )
【参考答案】 “琴瑟友之”指弹琴鼓瑟亲近她,表示爱慕,写出了亲密相爱的场景;“钟鼓乐之”指鸣钟击鼓使她快乐,写出了欢快、热闹、愉悦的场景。这两句是主人公饱受思念之苦而产生的对未来的幻想,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对女子的思念与爱慕。
【解析】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但是这并非已然的事实,而是主人公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描绘这一美满的场景,突出了主人公的爱慕之情与思念之深。
【end】
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14分)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④,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 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end】
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20题。(12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技术进一步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东南亚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end】
四、(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5分)
老柿树
陈 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它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烦恼。
③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抚摸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碰到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蛰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部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的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给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间。
⑪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⑫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⑬老树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⑭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⑮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⑯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⑰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立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⑱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⑲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7期,有改动)
【end】
(4分) 2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4分)
( )
【参考答案】 (1)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麻烦,让人爱怜又烦恼。
(2)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大意的概括。按照题干中给出的段落提示,将相关段落的内容用简洁的句子表述出来即可。
【end】
(3分)22、文章⑬—⑯自然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3分)
答:( )
【参考答案】 (1)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
(2)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结合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一是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二是丰富故事内容,并使故事具有神秘色彩;三是从舅舅的梦境可以看出,作者想借这一行为,隐喻传统根基不能丢弃的主旨。
【end】
(4分)2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4分)
(1)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答:( )
(2)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
【参考答案】 (1)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地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
(2)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子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按题干中要求的赏析角度进行赏析即可。(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景物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地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2)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叠词,这样能增加句子的音韵感;真切地写出柿子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end】
(4分)24、本文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还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
【解析】
本文主要对老柿树及其命运进行了描写,从作者写作的内容来看,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对乡村的冲击的担忧等。
【end】
(2分)16、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 分)
【参考答案】 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主要内容的概括。本文主要是介绍中国蔗糖的发展历史,由文章内容看,第②—⑦段中“先秦时期”“公元661年”“北宋时期”“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元朝崛起后”和“到了明清时期”,由此可见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的蔗糖的发展历史。概括内容时,除了注意是蔗糖的发展历史以外,还要注意题目中的“丝路”,结合开头“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文章内容,可见中国蔗糖的发展史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密不可分的。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end】
(2分)17、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