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除法》教学反思
开学已经两周了,今年接手的是四年级。第一单元是除法的教学 (共 12 课
时) 。在这两周时间里,我完成7 课时的教学。不过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很严重。
如: 竖式中经常出现; 30一24=16、9一3=3……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缺少必要的基本训练。新教材倡导小单元编排,教学的内容连贯性
不强,加上教师对基本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的 2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
表内乘除法不熟练。 (这是造成错误的最大原因)
2、人缺少必要的计算习懒的培养。部分学生存在抄错题目,漏写答案等问题。
其实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很多与态度和习惯有关, 真正不会做的人少之又
少。
3、教师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教师相比,无疑是存在很多差距的。但
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待计算,造成不能关注
教学中的细节。如: 教材第7 页第 6题有这样一组习题:
99二43 208二38 868二62
996一83 727二27 602二357
如果教师不加以研究,就很难发现这里既有商一位数的,也有商两位数的。
而教材的例题仅涉及到商一位数的,因此学生就有可能依赖模仿例题导致错误。
1强化口算。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令人费解的是以前没有明确提出口
算的重要性,但广大教师却能将口算作为一项常规来抓,课改以后的课堂却很难
见到口算的风景。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
课中。“磨刀不误砍此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 2 分钟进行几组口算
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现在的《补充习题》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
四年级上册的《补充习题》对每课时计算设置了两课时的作业,在某种程度上弥
补了课本练习相对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专项的计算内容教学以外, 教师还要时刻
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每天练一下。正如沈重予老师所说,每天一题成能力,
天不练成问题。
3、做好各学段的计算教学的街接工作。只有所有数学教师都重视计算,将
计算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来抓,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未步得到提升。必要时也
可以进行速算、口算的校内比赛,以此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认识更大的数》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
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亿以内
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
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
的数据学教学内容, 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 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但他们非常乐于捷受挑战。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
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
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
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
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十万在多大,一下万有多大,
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
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问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
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 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 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
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本
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
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在读、写大数时学
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 磺到的困难比
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
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
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
资料,放和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 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改写过程中我注重向学生
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 9600000=960 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
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 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
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
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 它与精确数
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 不过没有
出现这样的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出现较大的困难, 主要是区分近似
数与精确数的困难和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这两方面的困难我通过以下教学进行
解决。出示一些数据,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
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 求近似
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 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
的近似数。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
好, 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堪养。 开放
自主探索空间,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一一《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四年级《平移与平行》的
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
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
活中, 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
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
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乎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标准》指出: “数学教
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猫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
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
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 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 不仅架起
了新知与昌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
主动的探索欲望。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
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
这一理念, 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
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
折”“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
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
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
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