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第三章 工业形式。家庭生产。手工业

2024-09-03 19:37    政治经济学原理    来源:365文库

工业形式 。 自给自足的生产 。这种工业形式发展的两个阶段。 手工业 。手工业者和中间商。 俄国的手工业 。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和衰落。

工业和农业是两个主要生产部门。在工业中人对死的自然界、对无机过程施加影响;在农业中人对活的有机体、对有机过程施加影响。工业劳动是在人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进行的,农业却是在外部自然界的天然环境中进行的。 [29] 由于工业劳动是在人工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工业的进化比农业的进化更单调,更有规律性,更少依赖于外部自然界的天然差别,因而更易于进行概括和得出某些一般的公式。

根据工业劳动产品的销售条件、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工人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工业基本形式可分为如下六种:1. 家庭生产 ;2. 手工业 ;3. 家庭手工业 ;4. 工场手工业 ;5. 工厂 ;6. 手工业合作社或生产行会 。 [30]

家庭生产,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为满足自己需要,通常用自产原料进行的手工产品的生产。这种形式的工业比农业更为古老,甚至从发展水平看处于低级阶段的民族也都能掌握各种手工技艺,如制造弓箭,用树皮树根编织席子和器具,制造陶器和鞣制皮革等。随着农业的产生,这种工业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现在,在交换尚不发达的地区,农民家庭的需要大都要靠自己家庭成员的劳动来满足。在俄国偏僻地区,农民家庭迄今还用自己地里种植的亚麻或大麻做衣服穿,用自种的树木亲手盖房子住,用自产的树皮做鞋穿,等等。

自给自足的生产不断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最初阶段,产品不出售,由生产者本人全部消费掉。第二阶段,自己消费不了的部分多余产品,用于出售和交换。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经济出现了分化。农民要满足自己全部经济需要,就得有一定的最低数量的土地。只要有这一点点土地,就不需要买消费品。但是农民不断分化,出现了占有大量土地、能够生产多余产品的农户和占有少量土地、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农户。地多的农户便开始出售自己的多余产品,地少的农户不得不购买自己所缺少的产品。于是,农民的劳动产品就进入了当地市场,随后又转入了商业领域。

在我国农村集市上,通常可以看到农民家庭生产的各种产品,如粗麻布、纱线、呢绒、木制品等。这些产品不是专为出售,而是为自己消费生产的,只是由于自己用不了或者偶尔急需用钱才出售。正因为如此,我们所看到的情况,还不是手工业或家庭手工业,仍然是一种只是偶尔小部分出售产品的家庭生产。

随着交换经济的发展,家庭生产的分化过程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即使在现代城市中,这一过程也不应当认为已经结束。我们还可以看到,生产部门一个个从家庭经济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性的企业。例如,不久前,洗衣服还是家庭经济的一个部门,缝制衣服、织袜、刺绣、烤面包等,情况也是如此。直到今天,在我们俄国,即便城市中的加工食品也是家庭经济的一个牢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西欧和美国,由于饮食业的发展,家庭经济的这种职能已在逐步消失。

但是,在农村保持这种工业形式,也和其他小农工业形式一样,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原因在于每到冬季农业生产过程就要中断。俄国气候严寒,冬闲时间特别长,几乎占大半年的时间。一到冬季,农活就是不全停下来也不多了,时间大都用来饲养牲畜。由于冬闲时间长,农户能够从事各种家庭手工业。 [31] 农民认为,即使劳动代价少得可怜,在冬季加工自己生产的产品也是有利的。例如,自产自用的家庭纺织手工业迄今仍盛行于我国农村。用大麻或亚麻纺线是农村姑娘在冬季的一项最主要的活计。如果用货币来计算纺线劳动,所得寥寥无几,每人每周纺线收入只有60—70戈比。但是,家庭纺线却一直坚持下来了,因为不纺线,农村姑娘的劳动力就会闲置起来,而且在农民看来,挣得少总比不挣好。

家庭经济分化的结果,使分离出来的工业劳动部门便带有手工业的性质。手工业 ,就是小生产者不是为自己需要,而是不经过任何中间商人直接为消费者需要而生产的一种工业形式 。手工业可分为雇佣 手工业和自产自销 手工业。在第一种情况下,手工业者按消费者的订货,用消费者提供的原料加工产品。手工业者不是所制产品的所有者,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属于订货者所有。在第二种情况下,手工业者用自己生产的或自己购买的原料加工产品。产品首先属于手工业者所有,然后转归消费者所有。

第一种手工业形式出现时间较早。手工业者占有非常简陋的工具,走家串户找活干,往往就在订货者家中做手工。这种手工业,可以叫做流动 手工业,在俄国农村迄今还很流行。这种流动的雇佣手工业者,有弹毛工、木匠、石匠、磨刀匠、皮袄匠和玻璃匠等。流动手工业的特点是手工业者在雇主家中做手工。从事这种手工业,只有在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便于携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但是,也有许多手工业需要使用极笨重的生产工具,因此只能把手工活拿到自己家来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雇佣手工业。在流动手工业中,主要是靠手工业者的劳动而不是靠生产工具;而在家庭雇佣手工业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例如,织布业、磨粉业、打铁业等均属于家庭雇佣手工业。

流动手工业和家庭雇佣手工业这两种形式在最初阶段,各地都很流行。

在中世纪城市里,最早出现的手工业者,只有一丁点儿资产,因此只能从事雇佣劳动。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者富裕起来,能够自己购置材料,而且由于手工业者熟悉材料质量,对订货者就有一定好处。于是,手工业者就开始加工自己的材料,从而出现了自产自销的手工业,既生产直接出售的产品,又生产消费者订购的产品。但是,不论哪种情况,产品都不经过中间商人,直接由生产者转入消费者手中。

的确,某些研究家(如桑巴特 [32] )指出,中世纪许多手工业者(如呢绒业)不是为消费者,而是为商人生产。德国中世纪许多城市的呢绒业行会师傅,甚至无权将自己的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只能卖给垄断呢绒收购的商人。消费者只能从呢绒商手中买到呢绒。但是这些例子尚不足以驳倒有中间商就不可能有手工业的论点。为呢绒商人生产的行会制绒工虽然也是行会成员,但在经济上并不是手工业者,因为这样的呢绒生产不是手工业,而是家庭手工业。只要在手工业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商业资本,手工业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不再是独立的生产行业而近似资本主义工业了。正是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行会手工业才衰落了。行会工业产品市场愈扩大,商人就愈占上风,行会师傅的作用就愈小。手工业就逐渐转变为从属于大工业的家庭体制。

现代的特点,是独立的手工业急剧衰落。但是,这并不是说,手工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手工业者的人数甚至还有所增长。例如,德国1816年手工业者为50万人,1861年为100万人;而到1895年则增至130万人。 [33] 然而,手工业者人数的增长,如果同工厂工人的增加相比,显然要缓慢得多。

手工业的衰落,主要表现为手工业者的收入下降,由于这种影响,发生了如下的重大变化:手工业起先在西方属于城市生产,现代却转入农村,或从大城市转入小城市。例如,德国手工业者目前有一多半生活在农村或小城市。在大城市,手工业者日益难以经受住新工业形式的竞争。手工业者,不进工厂当工人,就得在家里当工人,给商店或按工业资本家订货做活。

然而,大城市手工业之所以衰落,其原因与其说是手工业同机器的竞争,不如说是城市商业的发展。城市居民越来越习惯到商店购买各种必需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从前有些东西要找手工业者修理,现在却是在哪个店里买的就在哪个店里修理。正是这种商店,而不是工厂,是手工业的主要敌人,把手工业者变为资本家雇佣的家庭工人。

俄国城市手工业从来没有起过像西方那样的作用。我们俄国的城市不是工业城市,而部分是行政中心,部分是商业中心。诚然,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想在我国创建城市手工业,然而这些意图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行会手工业之所以在我国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手工业这种生产形式,对于俄国是完全陌生的。恰恰相反,现在俄国的手工业比西方还要发达,只不过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罢了。如果说在俄国中部盛行的农村工业是家庭手工业生产,那么,在俄国黑土地带和南部则主要是农村手工业。这是因为,在从事农业的南部地区,农民经济能够生产各种就地加工的原料。起初这种加工仅限于在农民家庭进行,因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然而,渐渐地,在一方面原始大家庭瓦解,另一方面农民经济解体的影响下,自给自足的生产便转变为手工业。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直到现在还在频频发生。就拿我国南方农业地区广泛流行的家庭织布业来说,起初,它是每个农户的行业。直到今天,在南方还有不少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一到冬季,就开始织各种家用棉布。织布大都用自种大麻纺出来的纱。但是,那些保持古老家庭织布业的农村,通常是多数农民都有土地的农村。在土地较少的农村,则出现一批织布手艺人,开始从事织布业,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专门行业,收费加工农民自己带的棉纱。织布手艺人通常是(甚至几乎都是)来自不得不靠非农业收入谋生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他们一成为织布行家,就掌握了家庭织布妇女所达不到的某种技能,因此,对那些种植大麻、自家纺线的农户来说,自己不织布,花点钱交给织布手艺人去织,反而有利。这样,就在最初用以满足自家需要的家庭织布业的基础上产生了织布手工业。

织布手工业,在俄家南部最为盛行。几乎每个农村都有一些织布工,而在地少的农村,织布工的人数在全村人口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织布工不仅收本村、而且收邻村农民的棉纱,不过这种行业,仍然属于手工业,因为它是直接为消费者生产的。

使用粗麻纤维的织布业,是典型的家庭雇佣手工业 。这种手工业虽然不会发展,但也不会明显减少。尽管技术极其原始,但手工织布业在农村还能保持下来,其原因:一方面是织布工劳动报酬低,另一方面是农民自家种植大麻无须外买。其他织布手工业,情况都不好,例如,在小俄罗斯农村,毛织品、呢绒、所谓毛布、条布等手工业均濒于衰落。这种毛料价值较高,加上手工织布的技术原始,敌不过工厂制品的竞争,很快就被排挤掉。这种情况也同农民牧羊业的衰落造成农民缺少所需原料有着很大的关系。

弹毛业,可以作为不久前在我国农村还很盛行的流动雇佣手工业 的例证。弹毛工走村串户,到订货者家中弹毛,往往要远离本村,走几百里的路。弹毛工有时成群,有时单独外出。这种行业也衰落了,部分原因是敌不过弹毛机器的竞争,但主要的原因却是农民牧羊业的衰落。

裁缝业是部分带有流动性、部分带有家庭性的雇佣手工业。成衣匠有时在家里接活做,有时也走村串户找活做和在订货人家里做活。因为我国农村很少穿制成的衣服,而在家里农民自力缝制衣服的情况又随着大家庭的瓦解和家庭经济的衰落而减少了,所以,裁缝业是属于迅速发展的行业之一。在这方面,也明显看出技术的进步,男女成衣匠通常都用缝纫机做手工。

制鞋业也属于不断发展的行业,而这种行业就其经济结构来说,半是家庭雇佣手工业,半是售卖手工业 。因为鞋匠有时用订货人提供的皮革做鞋,但常常是自己买皮革做鞋,卖给同村的人,或者把鞋拿到市场卖给邻村的农民。鞋匠更多的时间是修补破鞋。

属于不断发展的行业,还有分散在许多地方的箍桶业(半家庭雇佣、半售卖手工业)、木工业(流动性雇佣手工业)和打铁业(半家庭雇佣、半售卖手工业)。陶器业部分是手工业(售卖手工业),但主要是家庭手工业。陶器匠有时把自己的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有时把陶器用车拉到邻村卖给农妇;而在从前却常常用它来交换黑麦和其他粮食,在这种场合,他就是农村手工业者。但是,由于寻求产品销路十分困难,所以陶器匠更经常的是把产品出售给采购商,而在这种场合,这种行业就具有家庭手工业生产的性质。 [34]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的手工业,应该说不仅从业人数不会下降,而且会迅速增长。尽管许多行业衰落了,但是又会兴起一些行业,来取代它们。农户的家庭经济解体的结果,虽然造成农民的贫困化,但也促使对他人劳动产品的需求增长了。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一部分可以用资本主义工业产品来满足,而这也就给手工业留有发展的余地,特别是在我国农业人口比较富庶的南方地区。

我国农村的特点,是各种流动性行业盛行。在俄国中部的广大地区,居民大都以流动手工业为生。这些地区几乎所有成年男子在夏天都外出找活干,村子里只留下一些妇女、孩子和老年人。近几十年来,农民外出现象急剧增加,由于在家无法维持生活,农民被迫或长期,或短期地离家外出找活干。在科斯特罗马、卡卢加、特维尔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些省份,外出干手工活的人约占农民人口的五分之一。外出农民从事的手工业,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干各种建筑行业的人最多,其次,是在农村干手艺活,在手工工场和工厂以及商店等部门做工,这些行业也对手工业人口的流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35] 这种流动,给我国农村整个生活制度打上了特殊的烙印。由于农业人口的经常流动,我国农村,过着同城市,甚至一般地说同全国不相上下的生活,这一点与西欧农村不同,那里的农民大都从不离开生他、养他、与之息息相关的那一小块土地。我国农民,部分由于流动,部分由于其他原因,一般地说,是与西欧农民根本不同的另一种社会类型。

参考书目

科尔萨克:《工业形式》,1861年。

毕歇尔:《国民经济的产生》;《小手工业》,载《国家学说史袖珍词典》(俄译本由沃多沃佐夫《工业》出版),1898年。

桑巴特:《劳动组织》;《现代资本主义》,俄译本,1903—1905年。

施穆勒:《斯特拉斯堡的棉纺行业》,1879年;《国民经济纲要》。

斯蒂达:《手工业的生存能力》,1897年。

沃龙佐夫:《俄国家庭手工业概况》,1886年。

C. 利先科:《波尔塔瓦省家庭手工行业和小手工业》,1900年,第2版。

B. 伊利英:《经济问题探讨和论文》,1899年(《彼尔姆家庭手工业调查》条款)。

Л. 基里洛夫:《流动手工业》(《百科词典》,布罗克豪斯和叶夫龙出版商,半卷本,第54卷)。

* * *

[1] 在某些工业部门,人也与有机过程发生关系(例如,在有发酵过程的酿酒业),但是,这些过程极其简单,而且是在人工环境中进行的。

[2] 其中第六种形式(手工业合作社),在现代工业结构中不起重要作用,但是,从根本方面来看,还是值得研究的,将在下文合作企业一节加以专门论述。

[3] H. 卡布卢科夫:《关于俄国农民经济发展的条件》,1908年,第2版,第31页及以下各页。

[4] 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1卷,第98页。桑巴特引用的许多例子都不能说明为商人劳动的行会师傅是手工业者。由于他不愿意探讨手工业在销售条件下的特征,所以对手工业下了一个不成功的定义。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上述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桑巴特的定义说:“手工业是工业工人力求通过介乎技能和一般手工劳动之间的活动,从事工业消费的生产和加工,以便通过交换自己的产品或等价的有用活动来谋求生存,并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同上书,第76—77页)这个笨拙的和毫无内容的定义,说明一向聪明机智的桑巴特为推翻公认的手工业定义而陷入多么难堪的境地。

[5] 施穆勒:《国民经济学纲要》,第420页。

[6] 关于我国农村手工业的各种形式问题,可参看我国南方任何一省有关各种行业的统计资料汇编,例如,С. И. 利先科:《波尔塔瓦省家庭行业和手工业论文集》,波尔塔瓦省自治会,第2版,第149、203、374、393、366、382、413、486等页。

[7] 参看Л. 基里洛夫:《流动手工业》(《百科词典》,布罗克豪斯和叶夫龙出版商,半卷本,第54卷)。


上一篇:第二章 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
下一篇:第四章 家庭手工业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