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谁是长三角下一座千万人口城市?温州、宁波上演 “浙江德比”

2025-03-11 09:40    政务民生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3 月 10 日,安徽发布去年全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其中合肥市年末的常住人口为 1000.2 万人。

由此,长三角区域内的千万人口城市增至 4 座,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合肥,遍及一市三省。

人口加速向产业、向城市聚集,是人口流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上海的经济总量数十年来保持全国城市第一,人口总数在 1964 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就已达到 1081.6 万人,到 2023 年末常住人口为 2487 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超千万。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苏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据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苏州常住人口为 1274.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普查相比,十年人口增加 228.8 万人”,可知 2010 年苏州的常住人口已经在千万以上。

2019 年,杭州的常住人口一年猛增 55.4 万,年末达到 1036.0 万人。

与 “万亿 GDP” 类似,“千万常住人口” 也被视作衡量城市能级的重要指标。千万不只是数字,而反映出人口规模与城市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全球影响力的深度关联。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产业链分工、消费市场繁荣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规模化基础,增强城市的资源虹吸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是经济活力、治理能力的标志。

目前,长三角内常住人口接近千万的有温州、宁波、南京三市。温州、宁波去年末分别为 985.2 万人和 977.7 万人,增量为 9.1 万和 8.0 万;南京去年的数据尚未发布,2023 年末为 954.7 万人,增量 5.6 万。

2021~2023 年,浙江的常住人口增量连续三年在各省份中居第一位(去年各省份数据尚未出尽),温州、宁波与省会杭州一同构成支撑全省人口竞争力的 “铁三角”,去年三市对全省人口增量的贡献率超过 60%。

据温州的 “十四五” 规划纲要,到 2025 年末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新台阶。宁波 2022 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到 2026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2 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22 万元”,即到 2026 年常住人口规模上千万。

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的温州曾多年位居浙江第一人口大市,2010 年 “六普” 时常住人口已超过 900 万,但此后人口增速放缓。而凭借制造业国家级 “单项冠军” 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等产业优势,宁波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增,2017~2022 年,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过温州,两地的总量差距随之缩小到仅 6.1 万人。

正当观察人士猜测宁波可能比温州更早撞线 “千万人口” 时,变数又生。温州聚焦 “5+5+N” 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显出成效,2023、2024 年的 GDP 增速保持在 6% 以上,经济活力成为吸引人口的砝码,人口增量连续两年赶超宁波,且 2024 年的增量优势由上年的 0.3 万扩大到 1.1 万。

目前,两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已是负数,人口增长有赖于外地人口迁入。除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宽松的人口政策、城市亲和力成为 “抢人” 的标配。

温州主打提升 “青和力”。今年,该市将实施冲刺千万人口城市 “十大举措”,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生态;统筹推进 “十万学子看温州”“青创强城” 行动计划,落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十条举措,开拓就业岗位 12 万个以上;实施新温州人青年温暖安居计划,深化随迁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办好毕业求职、婚恋社交等青年的身边实事;打造 “青年社区”,建设一批 “青年味” 商圈、健身圈、服务圈,以活力小场景焕发城市年轻态。

2018 年以来,宁波已 5 次放宽落户政策,在浙江率先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在该市城镇地区连续居住并登记满 3 年,持有《浙江省居住证》,就可申请将户口迁入,并系统推进人口 “扩总量、调结构、优布局、提素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擦亮 “宁波五优、人才无忧” 服务品牌;健全以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新就业群体 “甬爱之城” 建设;加快构建与人口变化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等一系列举措。

以去年的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量推算,温州或在 2026 年达成 “千万人口” 的目标;而以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 衡量,宁波也要在这一年实现千万级人口。

谁是长三角下一座千万人口城市?悬念也许将留到最后一刻。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