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说写不过AI,文学创作的未来被改写了?
“AI写得真好,杀了我也写不出来。”当郑渊洁说出这句话时,文学界仿佛被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激起千层浪。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标志性人物,郑渊洁凭借《舒克和贝塔》《皮皮鲁与鲁西西》等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儿童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这番言论,犹如一个信号,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潜力与影响,也引发了无数创作者和读者对于未来文学走向的深度思考。很多人不禁要问,连郑渊洁这样的童话大王都发出如此感慨,AI写作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真的能取代人类作家吗?
(一)速度与效率的绝对优势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一切,而AI写作在速度与效率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实力,拥有绝对优势。以新闻领域为例,像《华盛顿邮报》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使用AI写作机器人,在NBA赛事结束的瞬间,短短几秒钟内就能生成一篇赛事报道,从比赛比分、球员数据到精彩瞬间,一应俱全。据统计,其AI写作机器人每月能撰写多达850篇新闻报道,这一数字是普通记者难以企及的。国内的新华社也推出了“快笔小新”AI写作机器人,在体育赛事和财经新闻报道中表现出色,快速准确地为读者传递最新资讯。
在文案创作领域,AI的效率同样惊人。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产品介绍文案很多都出自AI之手。只要输入商品的关键信息,如产品特点、功能、材质等,AI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一篇生动诱人的产品文案,一天内可以处理成百上千件商品的文案撰写任务。而人类文案创作者,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一天能精心打磨出十几篇高质量文案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广告行业,一些公司利用AI快速生成广告创意文案的初稿,为广告策划节省了大量时间,使团队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意优化和策略制定上。
(二)风格模仿的惟妙惟肖
AI写作另一个令人瞩目的能力,便是它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写作风格。就拿郑渊洁的亲身经历来说,他曾指令AI用自己的手法创作一篇以皮皮鲁为主人公的故事。在设定好场景、角色和人物关系后,AI仅用4秒钟就完成了创作。这篇作品不仅故事情节充满童趣与奇幻色彩,文字表达上也完美还原了郑渊洁作品中那种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又充满想象力的风格。故事里皮皮鲁的冒险经历紧张刺激又妙趣横生,语言通俗易懂却又能精准地抓住孩子们的心理,让人读起来仿佛真的是郑渊洁亲笔所写。
不仅是郑渊洁的风格,AI还能模仿众多知名作家的文风。当输入特定作家的大量作品作为学习样本后,AI便能掌握其独特的语言习惯、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特点。比如模仿鲁迅的犀利与深刻,在批判社会现象时,语言尖锐直接,比喻生动形象,像“这所谓的正义,不过是一层虚伪的面具,底下藏着的是贪婪与丑恶的嘴脸”,那种独特的“鲁迅味”扑面而来;模仿沈从文描绘湘西世界时,文字充满诗意,清新自然,“小溪潺潺流淌,溪边的吊脚楼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在暮色中缓缓升起,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古典文学的典雅庄重,还是现代文学的自由奔放,AI都能模仿得有模有样,在风格还原上展现出了高超的能力。
郑渊洁的惊叹背后,是众多传统作家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根源。
(一)市场竞争压力剧增
AI写作的高效性和低成本,犹如一把利刃,直直刺向传统出版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往,一本新书从作者创作到最终出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作者要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创作、修改,编辑要进行细致的审核、润色,整个流程下来,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而现在,AI写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AI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文本内容,成本相较于传统创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于出版机构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以一些网络小说为例,部分网站开始尝试利用AI创作小说。这些AI创作的小说更新速度极快,每天可以更新数万字,而且成本低廉。这使得一些依靠创作网络小说为生的传统作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某些网文平台上,AI创作的小说数量占比逐渐增加,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比例。这导致传统作家的作品在海量的AI作品中难以脱颖而出,曝光度和点击率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收入。一些原本依靠写作收入维持生计的作家,甚至面临着收入锐减、难以维持生活的困境。
(二)创作价值的质疑
AI写作的出现,模糊了创作的边界,也让人们对传统作家创作的独特价值产生了怀疑。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是作者灵魂的映照。然而,AI能够模仿各种风格进行创作,这使得一些人开始思考:既然AI也能写出看似不错的作品,那传统作家的创作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种质疑像阴影一样,笼罩在传统作家的心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信心和动力。
在网文市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AI创作的网文虽然情节套路化、语言生硬,但凭借快速更新和低价格,吸引了一部分读者。这让许多用心创作的网文作家感到无奈和沮丧。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构思情节、塑造人物、打磨语言,却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AI作品的冲击。一些作家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陷入创作的迷茫之中。
(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
尽管AI写作在速度和风格模仿上表现出色,但人类创作的独特性是AI难以企及的,其核心就在于人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人类作家通过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深入的思考,赋予作品灵魂和深度,让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亲身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深刻洞察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他在创作《红楼梦》时,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超凡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致的贾府世界。书中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展现出独特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曹雪芹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爱情婚姻悲剧、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是基于曹雪芹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考,是AI无法凭空创造出来的。
(二)情感表达的细腻入微
人类作家的另一个独特优势,在于能够将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抒发。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知。
余光中的《乡愁》就是一首饱含深情的经典之作。余光中一生漂泊,远离故乡大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在《乡愁》中,他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将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之情具象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通过邮票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小时候与母亲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书信传递思念的情景,那份对母亲的眷恋和牵挂跃然纸上;“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船票则承载着他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以及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无奈和痛苦;“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母亲的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坟墓象征着生死相隔,这份深沉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让人感同身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将个人的乡愁上升到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层层递进,让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比之下,AI虽然可以模仿各种情感表达方式,使用情感词汇和修辞手法,但这些表达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基础和深度,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AI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细腻性,因此在情感表达上显得空洞和苍白。
(一)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
在AI时代,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作家们可以巧妙地利用AI,使其成为创作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AI能够帮助作家获取灵感、整理资料。以创作历史小说为例,作家想要描写古代的一场战争,通过AI搜索功能,输入相关关键词,如“古代战争”“战术”“武器”“著名战役”等,AI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海量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影视作品中筛选出相关资料,包括战争的详细过程、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当时的军事装备等信息。这些资料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作品更加真实可信。一些智能写作软件还能根据作家输入的初步想法,通过语义拓展和关联分析,生成富有创意的主题衍生,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比如作家构思一个关于“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AI可能会提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发生的爱情奇遇”“穿越到平行宇宙中的爱情纠葛”等新颖的创作方向,帮助作家突破思维局限。
在创作过程中,当作家思路卡顿时,AI可以根据前文内容进行续写或提供情节建议。例如,一位作家创作一部悬疑小说,写到主角在一个神秘的古宅中发现了一本奇怪的日记,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展开情节。此时,作家可以向AI描述当前的情节和场景,AI能够根据已有的悬疑小说创作套路和情节逻辑,生成一些可能的情节走向,如日记中隐藏着与古宅主人有关的重大秘密,主角在探索秘密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或者日记的内容与几十年前的一起离奇案件有关,主角因此被卷入了一场危险的阴谋之中。这些情节建议能够为作家提供新的思路,帮助他们顺利地推进创作。
完成初稿后,AI还能协助作家进行校对和修改。它可以检查出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同时,AI还能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比如,AI可以指出文章中某些段落的逻辑不够清晰,建议调整段落顺序;或者发现某些语句的表达过于平淡,建议使用更生动形象的词汇和修辞手法。通过AI的辅助校对和修改,作家可以提高作品的质量,使其更加完美。
(二)新文学形式的探索
人工智能与文学的结合,催生了“生成式文学”这一全新的文学形式,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种新的创作模式下,作家与AI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些生成式文学作品通过预设规则和模型,让AI自动生成部分文本内容,然后由作家进行筛选、修改和整合。比如,有的诗歌创作项目中,AI根据设定的韵律、主题和意象等规则,生成一系列诗句,作家再从中挑选出符合自己创作意图的诗句,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和润色加工,最终创作出一首完整的诗歌。这种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模式,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在叙事方式上,生成式文学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些作品利用AI的交互性,实现了读者与作品的互动,读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情节选项,影响故事的发展走向,获得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例如,在一部交互式小说中,读者在故事的关键节点上可以选择主角的行动,如“向左走”或“向右走”,“相信陌生人”或“保持警惕”,这些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情节发展和结局,使读者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故事的参与者。
此外,AI还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跨媒介的文学作品。比如,AI生成的文学作品可以与音乐、绘画、动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验。一些AI创作的故事被制作成动画短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音效,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吸引了更多不同领域的观众,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AI写作的出现,无疑为文学创作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我们展现出无限的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虽然在速度、效率和风格模仿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人类创作所独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是AI永远无法企及的。作家和创作者们不应畏惧AI,而应积极拥抱这一新兴技术,将其作为创作的有力助手,借助AI的优势,提升创作效率,拓展创作思路。
在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下,充分发挥人类的独特优势,坚守创作的初心和灵魂,为读者带来更多触动心灵、富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相信在AI时代,文学创作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