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5篇[热]
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翻译及赏析(周邦彦宋词)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宋代·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纵使有妙手,能解开连环一般感情中的种种烦恼疑惑,但在两人的感情云散雨收之后,还是会残留下轻雾薄云一般淡淡的情谊和思念。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注释
解连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后段十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又名《望梅》、《杏梁燕》。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词谱》卷三四:“此调始自柳永 ,以词有‘信早梅偏占阳和’,及‘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名《望梅》。后因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
信音:音信,消息。
辽邈(miǎo):辽远。
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楼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 张死后, 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
暗尘:积累的尘埃。
床:放琴的架子。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红药:芍药花。
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梅萼:梅花的蓓蕾。
拼:不顾惜,舍弃。
简析
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所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所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所方。
开头三句,“怨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结尾三句,“拚今后,所花所酒,为伊泪落”,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的文字渐交错变换地描写失恋者的思绪,全篇结构层次清楚。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怨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情人断绝”而且“信意辽邈”,致使满腹的哀怨无所寄托,无法排遣。用连环比喻相思之情,谓相思恰如连环,本不可解,纵然“妙手能解”,那也还不免藕断丝连,就像“风散雨收”之后,仍然会残留下轻思薄云一样。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又,芍药一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渐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
过片用《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句意,表示离别与所念。汀洲,是水边送别之地。人已乘舟而去,且远天角,如今伊人不见,离去久远,汀洲之杜若渐次成丛,而欲寄无出,亦似愁绪之与日俱增,而欲诉无地。“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这是暗用汉乐府《有所思》“”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句意,以示“从今以往,无复相思”之决绝态度。可是,紧接着又”转回来,再暗用南朝乐府《西洲曲》“折梅寄江北”句意,请求所方把象征爱情的江南梅花寄来。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啊。最生总收一笔,表明至死不变的痴心,写得极其凄苦。“拚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所花所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
此词以写情为主,写主人公与情人断绝之悲。作者善用单字领起下文,如“纵”、“想”、“料”、“望”,“拼”诸字,都使感情深化,文势转折,有助于达难达之情。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①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②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小径”两句:写春末夏初景色。红稀:花儿稀少。绿遍:遍地绿草。阴阴见(xian现):暗暗显露出来。见:同现。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其雨蒙蒙。”这里形容杨花纷飞的样子。③游丝:指蜘蛛、青虫之类所吐的丝,飘荡在空中,故称游丝。
【译文】
稀疏的残红点缀着幽静的小路,萋萋芳草将辽阔的原野绿透。远处绿树的浓荫中,隐隐现出一角高楼。和煦的.春风不懂得禁住杨花,蒙蒙飞絮,直往行人脸上乱扑,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带走。茂密的翠叶深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啁啾,珠帘外,燕儿双双在轻盈地飞舞。室内的炉香袅袅上升,静静地把空中飘荡的游丝追逐。从酒后的醉梦中醒来,浓郁的愁思仍沉重地萦绕心头。斜阳的余辉无声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集评】
明·沈际飞:“景物不殊,运掉能离奇天矫。结‘深深’妙,换不得实字。”(《草堂诗余正集》卷二)
清·沈谦:“‘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填词杂说》)
清·李调元:“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复用之,名尽其致。”(《雨村词话》卷二)
清·张惠言:“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词选》)
清·黄苏:“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臣心与闺意双关,写去细思,自得之耳。”(《蓼园词选》)
清·谭献:“刺词。‘高台树色隐隐见’,正与斜阳相映。”(《谭评词辨》卷一)
【总案】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色,写景极为流丽。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透露出由春暮而触起的淡淡哀愁和人生迟暮之感,含蓄传神。张惠言,黄苏、谭献认为这首词有寄托,实为穿凿附会。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里,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里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
自西斜:指拂晓时分自将落。
永夜:长夜。角里:军中号角里。
搔首:用手挠头。嗟(jiē):叹息。
绮(qǐ)席:华丽的卧具。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
黄花:指菊花。
捻(niǎn):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赏析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画楼钟动君休唱①,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去年绿鬓今年白②,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③。
杏园雅集图(局部)【明】谢环 江苏镇江博物馆藏
注释
①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钟动:击钟,钟鸣。此处代指奏乐。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古乐府《冬歌》:“感时为欢欢,白发绿鬓生。”③谢公: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鉴赏
这首词当是作者晚年之作。主要是怀念旧时的酒朋诗侣,如谢绛、石延年、尹洙、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尤其是苏、梅二人,与欧阳修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挚友都先欧阳修谢世,最后谢世的梅尧臣去世时,欧阳修54岁,曾作《哭圣俞(尧臣)》云:“三十年间如转眸,屈指十九归山丘,凋零所馀身百忧。”这首词表达的也是这种抚今追昔,伤叹知交零落之意。
起句中的“君”,当是作者自谓,这在欧阳修诗文中并不鲜见,如《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住在华丽的楼阁,听着美妙的音乐,可是却难以随乐高歌。为什么呢?因为往事如烟,知交零落,没人可以同欢共娱了。“匆匆”二字既写出了相聚时间之仓促,也隐含了生命之匆遽,仿佛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回首往事,物是人非,令人几多感慨,几多唏嘘,自然也就没有寻欢作乐的心情了。此阕由乐生悲,也符合人之常情。平时人们都追求“快乐”,然而因为“乐”,所以就显得时间特别短暂,常常觉得还没有充分享受,已经烟消云散,到了梦醒时分,人们也最易乐极生悲,感触甚深。
“去年”句承上阕情感基调,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生衰老之快。“去年”“近年”是一种心理时间,是就人的感受而言。作者当时已经暮年,回首往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黑发变白首,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当时他的.伤感之情。伤情之极,以情入景是宋词中常见笔法。“明月清风”是触发人怀想的意象,“明月”代表了思念,“清风”代表了感伤,而“把酒”则有不胜忧愁而借酒浇愁之意。结句隐括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诗意,及化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忆谢公。”前代称谢公者有三,一为谢安,一为谢灵运,一为谢朓。依据文意,此处当指谢朓。作者此时登楼临风,“忆谢公”是虚写,而实则以谢朓指代苏舜钦、梅尧臣等故友。以谢朓作喻,既称道了故友们的诗名,怀念了当初的友谊,也表达了对他们离去的伤感之情。
全词语言平易流畅,情感真挚哀婉,风格婉约蕴藉,诚为念友抒怀之佳作。(李飞跃)
清风明月本无价。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有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楹联的旨意,情怀淡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
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周邦彦〔宋代〕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几朵残花还湿漉漉地挂在枝头,没有随风飞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进星星点点的斜晖。那些窃香酿蜜的蜂儿游荡够了,都忙着回窠了。
房屋中空寂无人,只有窗外的竹树在晚风中摇摆。薰衣的香篝里,水沉的香气经过一整天,已经变得很稀薄了。屋中主人在整个春天中总有怀人的时候吧!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沙》,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游蜂:飞来飞去的蜜蜂。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怀人的小词。此词上阕写户外:雨后斜阳照着枝上残花,游蜂窃得花香,飞进蜂窝酿蜜。下阕写户内:闺房之内,悄无一人,只见窗外春风掠过,竹影斑驳映地,香炉内的水沉香料,整天吐着轻微的氤氲。此词通体停匀,轻重平衡,尤以两结轻灵蕴藉,如一足亭亭玉立,饶有无穷情致。
上片写屋外景物。这是一个暮春的傍晚,一场春雨刚过,枝头的几朵残红被雨水沾湿了,还没有随风飞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过了星星点点的斜晖。“残红”点明春暮,“斜晖”点明日暮。春残、日幕,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斜晖,这一切物象,对于一个在怀人的寂寞期待中消逝着青春岁月的闺中人,自会引起很深的怅触。
上两句写静物,接下来一句转写活动中的事物:“游蜂酿蜜窃香归。”游蜂采花酿蜜,本身就标志着春天的活泼生机和散发着欢乐的`青春气息,它在傍晚时分窃香满载而归,更标志着春天的收获和美好的归宿。这对于向往着青春欢乐的女主人公来说,又是一种撩拨和刺激。“窃香”二字,还包蕴着某种爱情上的暗示。如果说,前两句是用春残、日暮的景象正面烘托,那么这一句便是用富于活力的物象反面衬托。手法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从屋外过渡到屋内。“金屋”暗用金屋藏娇的典故,暗示女主人公的身份可能是贵家姬妾一流。傍晚时分,整个屋宇庭院,空寂无人,唯见微风起处,竹影参差摇曳。这静中之动,越发衬托出了金屋的静悄与寂寞。屋子里面,燃着沉水香的熏笼,因为已经熏燃了一整天,只剩下了一丝丝似有若无的香烟。这景象,透出了金屋永日的寂静和女主人公意绪的索寞无聊。“乱”字,“微”字,还让人联想到女主人公心情的不宁和思绪的涩滞。
前面五句,从屋外到屋内,通过层层铺叙渲染,已经创造出一个充满寂寞无聊、空虚怅惘气氛的环境,困居金屋的女主人公的伤春意绪也隐然可触,结句势必要归结到女主人公身上,而且似乎必用重笔方能有力地收住。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让女主人公出现,只用作者的口吻侧面虚点,还采用了“一春须有忆人时”这种带有猜度意味的轻软笔意,仿佛说:处在这样空寂的环境里,金屋中人在整个春天总该会有怀人的时候吧。明明是必然会有,却故意用或然的口吻;重意轻点,内容与形式似乎不协调,却反而更加让人感觉到这轻点所蕴含的感情容量。微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得到了重笔直抒所不能得到的效果。这一收束,与前面的含蓄笔法也构成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词情景相分,又交融无间。表达上文从字顺,选用意象清丽流畅。下片写人情,亦从自然中流露,不显伤感、不表怨怒,一气呵成。
创作背景
孙虹《周邦彦寄内系列词编年考证》认为此词写于周邦彦荆州、长安游学期间,初步断定其写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之间。
姜夔《暗香》姜夔
姜夔
辛亥之冬①,予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简索句④,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⑥,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⑦。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⑧。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⑨。江国⑩。正寂寂。叹寄与路遥(11),夜雪初积。翠尊易泣(12)。红萼无言耿相忆(13)。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14)。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②石湖:南宋词人范成大,号石湖。③止既月:停留月余。④授简索句:指将纸笺授与姜夔,要他写词。⑤征新声:请创新调。⑥隶习:研习,指练唱。⑦“唤起玉人”两句: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美人。⑧“何逊”两句:南朝梁诗人何逊,字仲言,酷爱梅花,写过《咏早梅》诗。作者这里把自己比做何逊,说年事渐增,昔日的文采却慢慢减退。⑨瑶席:指精美的座席。⑩江国:江南乡国。(11)寄与路遥:指寄赠梅花路途遥远。暗用南朝宋陆凯折梅赠长安友人范晔的典故。其《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2)翠尊:绿色酒杯。(13)红萼:红花,此处指红梅。耿相忆:怀念故旧,耿耿不忘。(14)“千树”句:宋时杭州西湖孤山种了很多梅树。寒碧:指西湖水温、水色。
鉴赏
梅在骚人雅客的笔下,一直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古以来咏梅的诗词很多,然而“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张炎《词源》卷下)。姜夔这两首词就得名于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清空的意境、洒落的情怀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炎称为“绝唱”,并不夸张。
根据词序,《暗香》《疏影》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当时词人应邀在范成大致仕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梅谱》。姜夔客石湖时,正是以自己的专擅投主人的雅好,驰骋才华,呕心沥血,创作了这两首咏梅佳作。
姜夔作词善于烘托氛围,这首词发端就创造了一个凄清冷幽的环境。词人并不急于描写梅之风情,而是迂回一笔,先将时间拉回到过去。往日不知多少次,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在梅边吹笛。“旧时月色”已非真实的月光,因其在词人脑海里反复酝酿,再吐出时,已然带上了朦胧虚幻的色彩。而“梅边吹笛”也变得模糊起来,以其缥缈,而显得遥远。首三句可谓“忆梅”。
忆之不足,故而采之。梅是美好的,所以采梅之人非“玉人”“美人”就无法与之匹配。贺铸有词“玉人和月摘梅花”(《浣溪沙》),将美人在月光下采摘梅花的景象描写得十分动人。“唤起玉人”两句化用了贺铸的词意,然而表达更加曲折委婉。仿佛在清冷的空气中,美人伸出纤纤玉指触落梅花。“不管清寒”足见爱梅心切。此章可谓“采梅”。
采之不足,故吟咏之。词人以老去的何逊自拟,实乃自谦。何逊的《咏春风》诗,咏物颇为工细,词人说自己“忘却春风词笔”,实际是说以自己的笔力难以道出梅花的神韵,这还是在写梅的高雅脱俗。“何逊”两句可谓“咏梅”。
咏之不足,故反复赏之。“瑶席”乃精美的座席,设下这样的座席,正与梅之清高相称。梅花没有“桃之夭夭”的奢华与繁盛,却拥有自己朴素的淡雅与高洁。花不过是疏疏落落的几枝,然而即使这不多的几枝花,也依然要绽放出美丽的容颜,倾吐出醉人的芬芳。梅生于雪中,长于雪中,故其香为冷香。在冬季晴冷的天气里,花前设座,梅边品笛,有秀色盈目、暗香扑鼻,实在是文人雅客的赏心乐事。“但怪得”两句谓之“赏梅”。
由忆至采,至咏,再至赏,层层渲染,梅之品格风貌立体地呈现出来,于下阕转入抒情。
梅唤起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这思念化作信使手中那束红艳的花枝寄与远方的情人。然而路途太遥远了,这份情思终究难以传达,酒席间的绿色酒杯便承载了思念的泪水。下阕抒情并不直接,而是先宕开一笔,将读者的视野导入一个阔大的江南乡国的`背景中,沉静、寂寥,这是客观的时空氛围,却也是词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在这种深沉的意境中,词人的情感得以升华,梅便成为传情达意的媒介。然而这种表达却也是含蓄的,“红萼无言”,道出的是真诚款曲的深情和至死不渝的爱恋。“翠尊”与“红萼”对举,色彩鲜明,为全词素淡的色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渔家傲》
朱服
小雨廉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①。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
①“金龟”句: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序曰:“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金龟,唐代官员的佩饰之物。贺监即贺知章。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的小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的感慨。作者试图借酒浇愁,但最终又坠入无限的哀愁与绝望中。
上阕开篇描绘了春季的美景。“小雨”三句写春季典型的景物细雨、微风、杨柳、薄雾、湿花,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春景图。丝丝春雨扬起的薄雾笼罩了整个天地,被雨水沾湿的花朵依恋着孕育它们的树枝,不忍离去。这种拟人的写法,使自然景色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此时“春去花落”的愁绪,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作者的愁绪。紧接着,作者以“愁无比”一句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心中的深深春愁。由于作者的“愁”此前已被春景烘托出来,所以此处直白的表达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上阕末句借流水抒情,很有深意。它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滚滚江水比春愁之无尽,自李煜以后很多人都使用,已不新鲜。但作者此句之妙,在于除了比喻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意思。作者以江水之奔流暗喻春光之逝去,在脑海中,他仿佛看到眼前的春花,在不久之后便随风飘落,顺水流走,而美好的春色也随之一同消逝。同时,词人又是在感慨时间流逝之快,美好的事物总不能长久,青春年华亦是如此。
整个上阕基本都是在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借景抒情,在作者描绘的宁静春色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愁绪。词的下阕则开始直接抒情,作者计算着“九十光阴能有几”,感叹着人生的苦短。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九十年已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然而作者算来,九十年却也是如此的短暂。既然人生苦短,自然须及时行乐,下一句作者便是以贺知章解金龟换酒与李白痛饮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与好友同醉忘忧的心愿。然而作者接着又想到,即使能够欢饮畅叙,之后还是要面对彼此的分离。凡人始终无法永远留住相聚的欢乐,这就是时光的'残酷与生命的无奈。这一句中,作者把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运用得非常巧妙,有新颖独到之处,他以友谊的珍贵反衬相聚的短暂,很好地突出了词作的主题。
因为人生苦短,所以作者要“金龟换酒”与好友对饮,然而酒散之后留下的却是孤独,这是本词的第一次转折。即使酒散之后仍会留下无穷的孤独,但又何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呢,“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二句,便是第二次转折。至此,作者的情绪到达高潮,他似乎在“拚一醉”中找到了发泄愁绪的途经。但至末句“而今乐事他年泪”却又再次把情绪拉入了低谷。这末句是本词最沉重、最精彩的一笔。作者在酒醉中回忆着前尘往事又想及未来,他发现往昔那些相聚的欢乐都变成了今日的哀愁,那么今日的乐事也必然会变成他年的哀愁。这岁月流逝的悲哀,是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躲开的。
感叹时光流逝、欢乐不常,这是文学永恒的话题。朱服这首小词篇幅不长,却把这种感情写得极其沉郁。本词的优点就在于写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心理,尤其是下阕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忧伤的灵魂在苦苦挣扎。(姚苏杰)
清江春晓图【元】吴镇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龟。唐三品以上佩饰,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诗词中“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①。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②,试把金觥③。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释
①凋零:草木脱落。比喻人事衰败或人之死亡。②鬓华:花白的鬓发。唐高適《重阳》诗:“节物惊心两鬓华。”③金觥(gōng):酒器的美称。
设色山水图 【明】 文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情调抒发了身世之感。
上阕是带有感伤色彩的忆旧。十年前(指作者53岁以前)的月白风清之夜,作者正值当年,与朋友们诗酒高会,乘兴酬唱,开怀痛饮。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后来移守扬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茶赏花。特别是宋仁宗嘉祐年间,他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升迁参知政事,仕途顺利。“月白风清”,色调明朗,象征了词人处境顺利,心情愉悦。十年之后,却遭遇了许多忧患,甚至当年同席的朋友也多已去世。其中知名的有:谢绛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石延年卒于庆历元年(1041),尹 洙卒于庆历七年,苏舜钦卒于庆历八年,都是正值英年而逝,欧阳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朋友写祭文,写墓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身体衰弱。神宗即位后,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种种不幸,接踵而来,正如他在《述怀》一诗中所云:“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进。”这样的坎坷仕途和艰难人生,怎能不令人感到“老去光阴速可惊”呢!
下阕写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词人容颜渐老,华发满头,但是却旧心不改,兴致不减,依然像当初诗酒高会时那般豪爽。他把金觥、听旧曲,仍然可以痛快地大醉一场。在作者豪兴正高的兴头,我们也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情和深沉感伤。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带有一种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金色的大酒杯。这里化用《诗经《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的诗意。与当年乘兴把酒痛饮不同,作者酒兴犹在,但现在却含有几许借酒消愁的意味了。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仍然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旧曲重听”的“听”字读平声,此句格律格式为:“仄仄平平。”词韵中颇多平仄两读字,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不同,而有两读,常见的如“教”“思”“令”“论”“骑”等;第二类为词性、词义或用法相同,视格律需要而有两读,常见的有“听”“看”“忘”“醒”“过”等。在这里,词人“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与“十年前是尊前客”相互呼应。旧曲是往日欢乐的记忆,又是再次听到,一个“旧”字,一个“重”字,怀旧的温馨和暮年的凄凉之味杂陈。但作者即使谈到了十年前后的景况,也并没有一丝消沉之意,反而意兴平添,豪情不减当年。
全词疏隽深婉,沉郁顿挫。后人选欧阳修词,此首多被忽略,其实它还是很有特色的,应入选佳作之林。(李飞跃)
长江万里图(局部) 【明】吴伟 故宫博物院藏
庆历党争。早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力谏不当废郭皇后,忤宰相吕夷简,被贬逐,揭开党争序幕。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再忤吕夷简,被加上“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逐出朝廷。余靖、尹洙、欧阳修力为救解,亦被指为范党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记其事,以范、余、尹、欧阳为“贤”,斥不尽言责并致使欧阳修遭贬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士大夫或支持范,或支持吕,互相指为朋党。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拜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任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称颂范仲淹等人,指斥夏竦为“奸”,以“退奸进贤”为庆,夏竦深恨之。范仲淹等人在枢密使杜衍(后拜相)支持下推行新政,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反对和抵制。夏竦等人造为党论,指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为党人,并指使内侍蓝元震上疏重提景祐朋党事,称范等今又“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苟以报谢当时歌咏之德”。夏竦又诬陷石介为富弼草拟废立诏书,飞语上闻。仁宗虽不信,范、富不安于位,自请外放,于四年六月、八月相继出朝。十一月,杜衍之婿、由范仲淹推荐的苏舜钦坐事除名勒停。五年正月,杜衍罢相,余靖、尹洙、韩琦、欧阳修等人随即陆续斥逐,支持范仲淹的官员被一网打尽。是年冬,夏竦诬告石介诈死,实被富弼派往契丹联兵反宋,后又诬称其联兵不成,乃往登州、莱州结数万人欲作乱,至有开棺验尸议,成为这次党争的余波。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赏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注释
(1)环:环绕。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县。
(2)林壑(hè贺):树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树林茂密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缠)潺:流水声。
(6)峰回路转:山势曲折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7)“有亭”句:有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展翅欲飞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临下。
(8)“名之”二句:给亭子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来给它命名的。名,作动词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长官。宋代行政区划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这里称太守是沿用旧名。
(9)饮少辄(zhé哲)醉:喝一点就醉。
(10)乎:同“于”。
(11)“得之”句: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转连词,相当于“说到那”、“至于”。日出而林霏(fēi非)开:太阳一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散了。霏:云气。
(13)“云归”句:烟云聚扰来,山谷就阴暗了。
(14)“晦(huì会)明”二句:或暗或明,随时变化,这是山间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开了,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写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树木吱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这是写夏季。秀,发荣滋长。
(17)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这是写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游赏,晚上返回。
(20)负者:肩负东西的人。
(21)伛(yǔ语)偻(lǚ吕):俯身躬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指被人搀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凉。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肴(yáo摇):用山中禽兽作的菜,即野味。肴,荤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会中痛饮的快乐,不在于用音乐来助兴。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25)射者中(zhòng众):投壶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26)奕(yì义):指下围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的角作的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来决输赢的竹制筹码。交错:杂乱。
(28)苍颜:苍老的面容。
(29)颓然: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样子。
(30)已而:过了一些时候。
(31)阴翳(yì义):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2)“人知”二句: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独特的乐趣(指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前一“乐”字用为动词,有“得到乐趣”的意思。其乐,指滁人的快乐。
(33)庐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县,欧阳修的家乡。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
欧阳修于1030年(天圣八年)中进士,同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1071年(熙宁四年)告老退居颍州,次年9月22日(八月初八日)去世。
欧阳修从维护宋统治出发,提出过许多新建议。但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和史学方面。他领导了北来诗文的革新运动,主张“明道”、“致用”、“尚朴重散”,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诗话》等。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永遇乐》
李清照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①,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③。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④,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⑤。铺翠冠儿⑥,撚金雪柳⑦,簇带争济楚⑧。如今憔悴,风鬟霜鬓⑨,怕见夜间出去⑩。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两句:廖世美《好事近》:“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如同熔化的金属一样灿烂。璧,一种圆形玉器。
②吹梅笛怨:《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③次第:接着,转眼。
④中州:河南地处九州中部,故称,此处专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即十五,此处专指正月十五。
⑥铺翠冠儿:饰有翡翠羽毛的帽子。吴自牧《梦粱录》:“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且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⑦撚金雪柳:宋代的女子专为欢度元宵所戴的饰头之物。雪柳,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的柳状装饰物,插在髻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续骫骳说》:“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前人或于歌词中道之。
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
⑧簇带:宋时口语,插戴得很繁盛。簇,丛聚。带,同“戴”。济楚:齐楚。宋时口语,妆束整洁、漂亮的样子。
⑨风鬟霜鬓:发已乱,鬓已白,晚年之形象。
⑩怕见:宋时口语,犹言怕得、懒得。
鉴赏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载,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此词一般认为作于绍兴九年(1139),此时词人56岁。全词描绘的是元宵佳节的景象,流露出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今昔之别的深深感伤。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篇两句是日暮时的景象:“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金”“璧”二字,给元宵节涂上了绚丽夺目的色彩,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黄金,幻化成一片璀璨;天上的圆月,被暮云围拢,透露出璧玉般的脸。这两句对仗工整,辞采流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笔调萧瑟,语意陡转,使词间充斥了黯淡与沉郁,词人刚置身于元宵节的气氛中,却又生发出一声痛苦的长叹,“人”字一语双关,既是词人自指,又指代赵明诚。南渡之后,李清照离乡背井,漂泊辗转,本来还有丈夫的陪伴,不料他也溘然长逝,剩下她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这一句“人在何处”既是对丈夫的呼唤,又是对自己的痛惜。又值元宵佳节,却已是山河沦陷,故乡难回,只能客居他乡,惆怅憔悴,况且无丈夫的陪伴,教她如何享受这个人月两圆的盛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早春之景:日暮时分,烟霭沉沉,笼罩柳树,给它披上了一身凝重。不知谁家,吹起了芦笛,绵绵的《梅花落》是那样得哀怨、凄厉,一“浓”、一“愁”,使词的色调更加凄寒。春本是生机盎然,而此刻作者竟问春意有几许,好似在说春意尚浅,其实这是作者心语的流露,已成漂泊况客,自然无心欣赏这个春天的意趣了,“知几许”犹言“不知”也。
江南的元宵节,与北方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显然不同,寒意已去,已值“融和天气”,本应欣慰,作者又带出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也许这是江南春天的表征,阴晴未定,但是更深处流露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人生也是阴晴未定,有太多的不如意,自己本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却要遭受无尽的辛酸与折磨,想至此,她已经消受不起元宵的盛景了,于是词人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前来邀请自己的“酒朋诗侣”,独守独居。这几句虽平淡,却折射出词人饱经忧患后几近漠然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悲苦给她的内心划上了深深的伤痕,难以抚平,挥之不去。
下阕作者转入对往昔元宵节的回忆中。“中州盛日”六句作者铺叙当年佳节的盛景,那时正是汴京升平繁盛的时代,闺中的女子有足够的时间闲暇游乐,而大家不约而同对元宵最看重。那天晚上,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翡翠羽毛的时兴帽子,插上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妆扮得漂亮齐整,前去游乐。“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穿戴打扮,她们每人都是鲜丽夺目、光艳四射,既切合青春少女爱美的特点,体现了那时她们的欣喜欢愉,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此六句,笔调轻松,色彩明丽,满是自豪和快意。
其实作者并没有用夸张之笔,北宋汴京城的元宵节的确是热闹非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绿,帘中一位,乃御座……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难怪赵鼎有词云:“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鹧鸪天》)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腾早已化作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才是她此时真实的情状,饱尝了国破家败、夫亡亲逝之痛,词人由“簇带争济楚”的少女变为“风鬟霜鬓”的老妪,她的韶华蕣颜已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消散、逝去。人老了,心也倦了,外面的热闹繁华再也激不起她的兴趣,她甚至懒得夜间出去。如何度过这个元宵节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便是她的回答,这使全词波澜又生,词人是眷恋元宵佳节的,但是而今的元宵节会勾起她物是人非、今衰昔盛之痛,又是月圆的佳节,她却只能在隔帘笑声中聊温旧梦,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感伤,惹人感叹。
作者紧紧扣住“元宵”这个主题,在追忆中展现了今昔的巨变,打上了鲜明的南渡烙印。这个元宵节天气融和,明月如璧,但是词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辛酸,已经没有兴致体会其中的真意。全词语言凝练,格调沉郁,借元宵节唱出了一曲家国兴亡、物是人非的挽歌,摄人心魄。(张雅莉)
集评 宋《张炎:“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至于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词源《节序》)
清《谢章铤:“若夫学士微云,郎中三影,尚书红杏之篇,处士春草之什,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三)
链接 繁荣的北宋都城与街巷制的形成。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出现了“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繁荣局面。在经济繁荣的催生下,开放的`街巷制逐渐形成。北宋的汴梁改变了隋唐时代用围墙包绕里坊和市场的旧制,把内城划分为八厢一百二十一坊,外城划分为九厢十四坊。道路系统呈井字形方格网,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店铺、作坊均临街混杂而建。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大体自北宋开始而沿袭下来。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况可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形象而生动的反映。汴梁的主要街道和商业区位于可通漕运的城东南区,通往辽、金的城东北区和通往洛阳的城西区,这些地方人烟稠密,屋舍鳞次,有不少二至三层的酒楼、店肆等建筑。
宋都汴京“三重城墙”的都城模式。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于开封,并正式命名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开封城自后周世宗开始扩建以后,即形成了“三重城墙”的模式。所谓“三重城墙”是指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都挖有环绕城墙的护城河。罗城处于最外围,又称“新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周长十九公里,南有五门,东、北各四门,西五门,城门均设有瓮城,城门上建城楼和敌楼。内城又称“旧城”,主要用于布置衙署、寺观、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周长九公里,四面各三门。宫城又称“大内”,南面有三门,其余各面有一门,宫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中即为皇室所居的宫殿。这种宫城居中的“三重城墙”的格局,成为金、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基本格局。
朝云横度。
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
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
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
回首乡关归路难。
译文
早上,满天乌云突然滚滚而来。囚车前行的辘辘声就像那流水,一去不返。莽莽黄沙,枯草遍地,惨淡的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只觉一片死寂。
大雁南飞,心中万千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渐渐靠近燕山,回头遥望故国乡土,明白想要回去比登天还难了。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张子野词》将其归入“林钟商”《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该词牌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雄州:今河北雄县。驿(yì):驿站。公文官物传送,供往来官员休息的机构。唐制三十里一驿。
朝云横度:寒风翻卷着朝云滚滚而过。
辘辘(lù):车轮滚动声
白草黄沙:象征北方凄凉的景色。白草:枯草。
无昼夜:不分昼夜。
燕山:山名,在河北省北部,宋时边境。
乡关:故乡。归路:返回故乡的路。
赏析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作弱女子写作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痛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气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作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作情景。痛朝”,点明出发作时间是在早上;痛云”,点明出发时作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痛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作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痛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作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痛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痛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痛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作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作惨痛情景。痛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作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片茫茫作深哀大痛。
紧承痛去”字,作者用痛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片之所见。痛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痛北风卷地白草折”、痛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作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作气氛。在这惨淡萧索作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作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作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北、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作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作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片中作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作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片中作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作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作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北作怀念、对亲人作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作自由也没有。就在这种度日如年作愁境中,痛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作京城——那在燕山脚下作燕京已经不远了。
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痛回首北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作故国北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作怀国思北之情,深沉作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作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作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结笔处,收敛了上文流露出作愁苦心绪,文字变得平实朴素,但感情却更显真切。燕山,早在靖康之变以前,同知燕山府郭药师就已投降金国,使燕山成为金人作后方重镇。这一句话中,蕴涵着深沉作家国之痛。正因为家国沦亡,她才会落入此种境地;也正因为国破家亡,她才无法再得自由。因此,末句对痛北关”作痛回首”,饱含着她对故土作留恋,以及对家国命运作忧心。
这首词上片寓情于景,下片对景抒情。上下片都达到了情与景作和谐统一。同时也将强烈作思北之情和深深作亡国之恨汹涌倾泄出来,令人悲愤无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注释」: 凭:倚靠。 处:时候。 三十:指年龄。 尘与土:谓征战中奔波劳累。 八千:言征途之漫长。 云和月:披星戴月,谓夜以断日地行军战斗。 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缺:山口。 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赏析」: 此词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爱国激情。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心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陈廷焯盛赞此词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赏析】
这首词是惜春怀人,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上片描写残春之景、惜春之情。开首即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说它向人们报道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又报”二字,显然表明作者对“芳菲”爱恋之深长已非一年,而此情却粗暴地频遭打击。“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这两句表面是写时令、写景物,实是说爱情遭受破坏,“梅子黄时雨”这是正常的,谁料梅子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青春初恋遭此打击,其何以堪!下片抒情,承上片“惜春”而生发出爱春、恋春之意,表现出情感的大幅度的`跳跃和升华,而这爱春、恋春之意恰恰基于对“风色暴”的怨恨。“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表达思想感情的高峰。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可谓恰到好处。此词写景寓情,亦景亦情,借景物隐喻、象征人生情感的历程和隐秘;抒情热烈、果决,倾吐心声,爱憎鲜明。情韵高远,既深婉、含蓄,又直率、激越。
沙河塘上旧游嬉。
卢郎年少时。
一声长笛月中吹。
和云和雁飞。
惊物换,叹星移。
相看两鬓丝。
断肠吴苑草凄凄。
倚楼人未归。
——宋代·吴文英《醉桃源·赠卢长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曾在沙河塘上游玩,那时候的你还是少年。月中吹起长笛声声,曲调轻快如和云和雁一起飞翔。
惊叹那物换星移,岁月流逝。我们对视着,两鬓都已斑白。吴苑的迷离芳草是那样令人心碎,倚着小楼,还有未归的人。
注释
醉桃源:词牌名。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
卢长笛:系一下层社会的乐工,据词中透露,是词人的一位老相识,极有可能还是词人的一位老乡。
沙河塘:杭州的一条街道。在余杭门内,南宋时为繁华之处。
物换星移:景物改换,星度推移。谓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吴苑(yuàn):指苏州。苏州为春秋吴地,有宫阙苑囿之胜。后因以吴苑为苏州的代称。
鉴赏
词的上阕忆写旧游沙河塘上的情景。与卢长笛一起追忆年少时在家乡无忧无愁的天真生活,往事有多么美好,同时对卢氏的长笛吹奏艺术的高妙也记忆犹新,当时卢郎还年少,一声长笛在月下吹奏,曲调轻快若“和云和雁飞”。词人从简单的生活中截取了一个既真又幻的横断面,把年少不知愁滋味的美好时光刻写得极其微妙,直接触及到心灵深处,乍看起来似意随言尽,反复咀嚼则别有感慨。
下阕一转,写时光流逝,转眼已老,由年少怀想转入现实记述。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直接点明时间的变化之快。少年已然变成了白发老叟。 “相看两鬓丝”,寥寥五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而如今吴苑草长凄凄,两人相见也伤心断肠。倚楼远眺的人盼望我们回去,可是我们还未归。词人在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有思乡不能归的感伤。韵味浓醇,思致渺远。思乡情浓,是历经坎坷之后重新想回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是一种慰抚心灵创痛的愿望和追求,也是为了解脱现实生活的苦涩情状。当然,如能回乡归去,则无疑又可和卢长笛同游了,又可去“沙河塘上旧游嬉”的地方重拾旧梦,再创新的乐趣了。
这首词写作者与一位姓卢、善吹长笛的艺人久别后的重逢。上片回忆当年在杭州余杭门外沙河塘上的勾栏瓦舍听卢郎演奏笛子的情景。下片感叹岁月易逝,物换星移,如今异地重逢,彼此都已年迈苍苍,鬓发斑白,尚未能回到故乡,不禁泪眼相望,恍若隔世,令人伤心悲凉。词语平实,不事雕饰,表达了作者和一位民间艺人的真挚感情与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