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谁能拿下中国奥运第二城?

2024-08-09 18:53    财经科技    来源:网易新闻

文|凯风

奥运,考验的是综合国力与城市竞争力。

日前,2024巴黎奥运启幕,塞纳河边上演“流动的盛宴”,一展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形象。

前些年,由于投资与收益不对称,夏季奥运一度遇冷,申请者寥寥无几,2024奥运还有5城申办,到2032奥运就仅剩一城,直接晋级。

目前,2028、2032奥运会已花落美国洛杉矶、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最近一届悬而未决的是2036奥运。

然而,最近两年,奥运突然回暖了,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表达申办2036奥运的意愿。

中国会否再次申办奥运?谁能代表中国出战?谁将成为中国奥运第二城?

01

奥运,为何突然又变热了?

前不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已经有两位数的城市加入到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行列当中。

这些地区包括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德国、印尼、卡塔尔、埃及、波兰等,涉及10多座城市。

印度官方甚至用了“不遗余力”来形容其决心,表示“这是14亿印度人的梦想和愿望”。

奥运申办回暖的背后,主要是国际经济格局变迁所致,一批发展中国家崭露头角,亟待通过大型国际盛事展现自身。

印度、墨西哥、印尼等国家都是如此。作为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受益方,这些国家GDP增速领跑于主要经济体,不无借助奥运展现发展成果的动机。



除了经济之外,奥运似乎还被寄托着更高的期待。

埃及希望成为非洲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印度试图展示新晋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发展速度,墨西哥致力于重现当年主办1968年奥运的历史荣光。

此外,奥运申办流程也大幅革新,不再限制单个城市,可以多个城市甚至多个国家(地区)联合举办,这也为合办奥运打开了大门。

当然,承办奥运是一场综合国力之战,投资动辄百亿美元以上,既要考虑到自身的体育设施,也不能忽视经济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还没到最终决定时刻,2036年奥运主办地最快也要等到几年后方能确认。

02

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奥运第二城?

虽然官方从未有过申办新一届奥运的表态,但在社交媒体上,一直都有一份12城的名单广为流传。

这些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郑州、青岛、厦门、西安等。

在这些城市中,呼声最高的不是某个城市,而是三大组合:沪苏杭、广深港澳、川渝。

当前,中国只有北京承办过奥运会,且集夏季奥运与冬季奥运为一体,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双奥”之城。



上一次夏季奥运是2008年,距今已经过去16年。而从2008年到2036年,更是横跨28年的长周期。

这些年,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和制造第一大国,全球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在北京之外,一众经济强市脱颖而出,屹立于世界之林,有能力也有动力承办新一届奥运会。

2036奥运之所以重要,在于2035年之于中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是“两个十五年”的第一阶段收官之年,是我国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之年,也是步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之年。

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内城市做出申办奥运的明确表态,但只要国家层面有意,以中国的综合国力、体育设施和城市发展情况,胜出的概率只高不低。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这句话在我国可谓广为人知。

赛事从来不只是赛事,而是被赋予提升城市知名度、盘活文旅资源、促进公共设施建设乃至刺激经济的重任。

所以,只要力所能及,没有城市愿意错过这场国际盛宴。

03

如果真要承办2036奥运,谁能代表中国出战?

在众多城市中,沪苏杭、广深港澳、川渝三大组合呼声最高。

考虑到已举办奥运的京津冀城市群,这几地恰是中国最为成熟的四大城市群,代表中国城镇化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四极。



不仅如此,这些地区都不乏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如广州、杭州举办过亚运会,深圳、成都举办过大运会,相关场馆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

不过,能否承办奥运,既要看是否具有国际知名度,也要看经济财力能否承受。

从国际知名度来看,沪苏杭、广深港澳显然更胜一筹。上海、香港都是首屈一指的全球城市,广深在世界城市矩阵都位于第一梯队的“Alpha”级。

从经济财力来看,沪苏杭、广深港澳优势最大,经济强市林立,财政收入规模庞大,堪称我国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与之对比,川渝国际知名度相对较低,虽然经济体量并不弱,两地GDP总量合计超过9万亿,但过度依赖转移支付,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仍旧存疑。

在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举办奥运的战略意义,能否带动区域一体化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从区域发展战略来看,沪苏杭着眼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广深港澳立足的大湾区融合发展,川渝则是成渝地区的“双城记”。

而通过奥运,上海将会强化其全球城市的地位,而广深港澳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将会进一步凸显,成渝也得以跻身世界舞台。

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考虑,但最终谁能胜出,则要看经济、财力以及战略层面的考量。

04

上海,为何不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上海迄今没有举办过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的经验,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乃至大运会,都未曾涉及。

虽然上海不乏国际顶尖赛事,诸如F1中国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但都局限于某一领域,而非综合性赛事。

对于一个以“全球城市”为定位、以“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为目标的大都市来说,显然存在缺位。



事实上,对于奥运,上海虽然频频辟谣,但并非毫无波澜。

早在2018年,上海就曾发布“关于申办2032夏季奥运会可行性研究服务”相关公示,被认为竞逐奥运的信号,但后来被辟谣,当地解释此举属“构建赛事体系的基础性研究”,无需过度解读。

随后,上海在其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需求,预留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用地”,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去年上半年,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造访上海时,有关方面表示,上海将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并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下,引进更多国际顶级赛事。

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无论出于战略规划还是长远发展考虑,上海都不乏成为中国下一个奥运之城的底气和实力。

当然,上海凭借一己之力也能承担奥运支出,但若能联合都市圈兄弟城市,无疑更能发挥奥运的综合效应。

05

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几何?

早在10多年,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之后,就有广深或者广深港澳联合申办奥运会的建议,但最终不了了之。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横空出世,粤港澳三地正在通过跨海大桥、跨城地铁连成一体,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8600万人,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区域”。

放眼世界,这一体量与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旗鼓相当,相当于第10大经济体,无论经济密度、企业密度还是创新密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随着三地加速融合,无论是珠三角9市,还是港澳两地,都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一个整体参与大国博弈与科技产业竞争,剑指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

在体育赛事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一个整体的形象露面,联合竞逐一些大型国际盛事。

2025年全运会,就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也为未来共同争夺奥运会主办权打下基础。



正如官方所说,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承办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如果说跨海大桥、跨城地铁带来的是硬联通,缩短湾区之间的物理距离;那么联合举办大型赛事,则是软联通的体现,缩短的是三地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然,能否举办奥运、在何处落地,并不主要取决于地方意愿,而是国家意志和全局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申办奥运,更重要的用意在于三地的进一步融合,尤其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