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地理归纳】高考地理中的地理效应、200条常考地理分界线大汇总

2024-09-25 02:25    教育考试    来源:网易新闻

一、狭管效应

①概念: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峡谷时,由于空气无法大量堆积,于是加速通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气流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风力的狭管效应

②形成条件:

l存在谷地地形

l风向与谷地走向基本一致

③应用:

•出现狭管效应地区风力加大,风力资源更丰富,也容易出现风灾

•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经过狭窄处时流速会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

•在城市刮大风时,高楼之间易出现狭管效应,形成阵风,易破坏树木、广告牌、吹倒行人等

•在城市可以利用狭管效应,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绿化用地、水域、城市开阔空间等),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例题】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2.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如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

•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

•依山面海,迎风

二、大湖效应

①概念:指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②形成过程:

当冷空气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上部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到达湖对岸时形成降雪(雨),如果湖对岸有地形抬升作用,降雪会更明显。

③形成条件:

•冷空气

•相对温暖的水域

④降雪(雨)情况:

降雪地点:取决于冷空气的风速和风向。风速决定着暴风雪行进的距离,风力越大,其携带的水汽走得越远;风向决定着降雪的在湖的哪一个方向。

降雪量:

1.取决于冷空气与水面的温差,温差较大时,水温越高,冷气团气温越低,冷凝的水汽就越多,降雪量越大。

2.取决于冷空气在水面行进的距离,冷空气与水面接触时间越长,携带的水汽越多,降雪量越大。如果湖面出现结冰,水汽供给停止,大湖效应就会停止。

⑤典型地区:

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沿岸的降雪最为著名;

日本的西海岸,我国山东半岛的北部,加拿大哈德逊湾南部等 。



【例题】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气团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北美洲五大湖区是全球大湖效应最典型的地区。左图为大湖效应示意图,右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左图中

A.①气流强弱决定降水量多少

B.②强弱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

C.③产生过程的原理类似暖锋

D.④为高空冷气流受热后抬升

2.右图中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D

三、冷岛效应

①概念: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例题】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 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 4-5月

C. 7-8月

D.10-11月

以下视频来源于

匠心地理

四、焚风效应

①概念: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②出现地区: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例题】

金沙江干热河谷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全长约为2300千米,森林覆盖率低,但是具有脐橙种植的独特小气候条件。下图示意金沙江干热河谷某处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金沙江干热河谷脐橙种植的独特小气候条件是

A.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B. 纬度低,年均温高

C. 降水少,湿度较小

D.山脉阻挡,寒潮影响小

2. 图中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炎热干燥,岩石物理风化严重

B. 河流流速和流量减小,碎石大量沉积

C.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碎石堆积较多

D. 河谷多大风天气,风力搬运作用强烈

3. 金沙江干热河谷对长江三峡水库存在着较大的危害,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植被覆盖率低

B. 碎石裸露面积广

C. 水土流失严重

D. 河水蒸发量巨大

【答案】A B C

五、森林水文效应

①概念: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蒸发: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地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

•下渗: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

•径流: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

【例题】

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B C D

六、雨影效应

①概念:雨影效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背风坡少雨干燥。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更大,使土壤相对干旱。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较高的山脉阻隔了风,使迎风坡面降水增多,背风坡面降水减少。而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降水稀少的这种现象,让背风坡看上去就像是降雨区的“影子”,因此这样的背风坡也被称为“雨影区”。)

②形成过程: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空气中的水汽因冷却凝结而形成降水,这叫地形雨。地形雨发生在山的迎风坡上。在山的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到过饱和,所以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③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东侧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降水多;西侧受大分水岭阻挡,水汽不易输送到,降水少、成为雨影区,并在内陆形成了大片的沙漠。此外,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喀斯喀特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都受到雨影效应的影响。


【例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七、雨伞效应

①概念:这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大气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因而使地面降温;另一方面,吸湿性的烟尘又作为凝结核,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作用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被称之为“阳伞效应”。


案例:1991年菲律宾皮奈图博火山大爆发,就曾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强劲的全球变暖趋势得到了遏制。世界上最严重的阳伞效应应是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大量的沙尘送进大气中,使地球大气变得乌烟瘴气。由于地面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气温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称为“核冬天”。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突然灭绝,就是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巨量烟尘造成“核冬天”的结果。

八、热岛效应

①概念: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种混凝土建筑物、城市绿地和水域的减少,使城市的“体温”一再升高,使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此效应谓之“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特别是当天气晴朗无风的夜晚,城市热岛强度更大。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往往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九、干岛效应

概念: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水份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十、雨岛效应

概念:在大气环流较弱时,由于城市中存在“热岛效应”,增强了空气对流,城市中上空悬浮颗粒物较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而且易形成局地暴雨。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十一、湖泊效应

概念: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而产生的相应库区周围的气候变化。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大面积的水域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夏季,库区气温比库区周围岸上气温低;而冬季则比库区周围岸上高,年较差比库区周围岸上小,年平均气温较高,日较差亦较小。由于库区的蒸发作用,使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增多,在一般情况下,夏季库区降水比库区周围岸上降水少,冬季库区降水比库区周围岸上降水多。这种现象谓之“湖泊效应”。

十二、山体效应

①概念:指由隆起的巨大山体(山系或高原),导致山体内部的白天气温高于山体外部同一纬度同等海拔高度的上空自由大气,使山体像一个突起的“热岛”,进而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巨型山体或者山系的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它是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②原理: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地势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传递给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气的热量也较多;而在同一纬度山体外部的低地,因地势低,大气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内部海拔相同的上空的自由大气时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在同等海拔高度的上空,山体内部的白天气温高于山体外部的上空自由大气。


山体效应是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被地面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也更多,其气温远高于同一纬度相同海拔高度上的自由大气的温度。

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形成山体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山体基面高度、降水(云量)、山体面积、山体位置、地形封闭状况等。

(一)山体基面高度:山体基面高度越大,山体内部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传递给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气的热量也越多。所以,在同等海拔的上空,与山体外部比,山体内部的白天气温就越高。即:山体基面高度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

(二)降水(云量):山体内部降水越少,晴天越多,云量越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传递给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气的热量也越多,山体效应越明显。

(三)山体面积:巨大山体创造其周围的气候,在任意给定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块(山体)的表面积越大,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传递给一定海拔的上空大气的热量也越多,其气候和同一纬度低地的上空相同海拔上的自由大气的差异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

(四)山体封闭状况:山体地形越封闭,其内部热量与外部交换就越少,山体内部一定海拔上空的自由大气的温度比山体外部同等海拔上空的自由大气更高,山体效应越明显。

(五)山体位置:山体效应在山体内部比山体边缘地区更明显。

表现:

(一)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山体内部温度普遍高于山体外部同一纬度同等海拔高度处的自由大气的温度。

(二)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巨型山体或者山系的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

(三)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因为其海拔高,大气稀薄,加之白天的太阳辐射和温度高,所以,山地的气压、日平均气温(虽然白天因为大气稀薄,其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高,但是夜晚也因为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所以,夜晚和日平均气温低)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或太阳辐射则有所增加。另外,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

【例题】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要素在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这是由于山体中央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T1)远高于山体外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T2)。研究表明,形成山体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另外,山体越大,和周围环境差异越大;山体效应在山体内部比边缘地区明显。完成下列1—3题。


1.下列山地中,山体效应最显著的是

A.泰山

B.华山

C.阴山

D.横断山

2.山体效应的形成不是因为

A.地形闭塞,同外界的热交换少

B.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

C.晴天多,光照强

D.基面高,大气易被加热

3.与山体效应最吻合的地理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

D.非地带性

【解析】

1.D 由材料分析可知,由“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山体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基面高度、降水和山体的大小。泰山位于我国的山东,华山位于我国的山西,阴山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山脉的山体较小,而且降水较少,因此“山体效应”并不显著,故ABC错;横断山脉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成南北走向,山体高大,而且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可以进入山谷,降水较多,因此,该山脉的“山体效应”最为显著,故选D。

2.B 由材料分析可知,山体内部的气温高于山体外部的气温,主要是由于山体内外热交换较少的原因,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分析可知,山体温度较高是由于山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转换成长波热能的原因,并非大气的保温作用,B错误,但符合题意。晴天多,光照强,山体才容易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而且,基面高,空气稀薄,大气易被加热,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3.B 由山体效应的现象可知,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类似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故选B。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在任一海拔,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大气的影响越大。下图是科罗拉多落基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图。据此完成下面4-5题。


4.图中落基山脉山体效应最为显著的是

A.38°N山体

B.39°N山体

C.40°N山体

D.无法确定

5.导致图中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

A.吸收太阳辐射多

B.反射的太阳辐射少

C.大气逆辐射强

D.吸收地面辐射多

【解析】

4.A 读图可知,图示曲线表示落基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同一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的海拔高,外部分布的海拔低,山体效应的表现为增温效应。落基山脉由于山体效应,使得山体内部的温度较高,比较三幅图10℃等温线分布可知,38°N山体内部的温度较高,故落基山脉38°N山体效应最为显著,A正确,故选A。

5.D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造成图示结果山体内部气温较高,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D对。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不是大气主要直接热源,A错。大气逆辐射强、反射的太阳辐射少不是大气温度高的直接原因,B、C错。故选D。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县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渐减少,两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渐拉开距离,随着国家近几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西部地区人口逐年增加。

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一般比内陆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会更大,这些地方商业比较发达,人流量大,气候适宜。

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疏,大体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昆仑山脉、青藏高原北部,这些地方有的是常年干旱,有些是终年积雪,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二、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米仓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四、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

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6.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

五、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分水岭:

①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冈底斯山—怒山

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③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④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⑤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⑥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分水岭:太行山

⑦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

六、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七、自然区内部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八、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农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线以西为牧区,放养牛、羊、马等牲畜。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3.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分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分是我国牧区畜牧业分布区。

4.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界线:长城

九、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十、海洋的分界线


我国我国的四大领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上是一张四大海域地图。

1.渤海与黄海分界线: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分界线: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分界线: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 。

如果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话,也可以记个大致的位置: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连线为界。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为界。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台湾岛南端和闽粤两省交界处的连线为界。

其中,南海最大,渤海最小,具体如下... 渤海面积约为7.7万平方公里;黄海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东海面积约为77万多平方公里 :南海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

十一、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1)气候:

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

(2) 地形:

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

②汉中谷地与渭河谷地的分界线

③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3)河流:

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

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4)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5)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6)农业:

①农业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的分界线

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分界线

④柑橘和苹果的分界线

(7)区域划分: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淮河:大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小结: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期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

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3)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4)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5)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6)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7)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8)地势: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

(9)地形: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10)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11)干湿地区: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3.长城

(1)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分界线

(2)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

(3)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4)年降水量400mm线

(5)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6)森林与草原分界线

(7)年积温3500℃线 .

4.太行山

(1)地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3)河流流域: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界线

(4)省区:山西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

5.巫山

(1)地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3)省区:四川省与湖北省的分界线

6.横断山

(1)地势: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3)气候类型: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温度带:青藏高寒气候区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7.武夷山

(1)地形区: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

(2)省区:江西省与福建省的分界线

8.天山

(1)地形区: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2)温度带: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3)区域划分:南疆与北疆的分界线

9.昆仑山

(1)地势: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3)温度带: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气候类型: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5)自然分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10.阴山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3)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11.南岭

(1)地形区:珠江三角洲(两广丘陵)与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2)河流流域: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12.祁连山

(1)地势: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青藏高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3)温度带: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气候类型: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5)自然分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13.大娄山

(1)地形: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14.雪峰山

(1)地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的分界线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二)中国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中国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四)中国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五)中国河流界线和分水岭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六)中国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七)中国自然地区界线

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2、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5、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八)中国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九)中国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三、综合地理界线

(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1、黄土高原的南界

2、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5、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6、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7、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8、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二)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3、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4、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5、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6、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三)长城线: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1、长城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使之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

由于这里地处季风区向非季风区,半湿润向干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的过渡区,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雨量不多而时空变率大;

地表径流贫乏,而水量变化多端,有些河流长年无水,但偶发洪水则极易成灾;

平原少,沟坡地多,除黄河、西辽河沿岸局部平原及少数山间盆地外,多数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缺乏灌溉条件,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多大风,土地易沙化。

水蚀、风蚀交错,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特色的土地退化过程。因此,长城地带宏伟的建筑与强烈的风蚀、水蚀同样闻名与世,引起国内外许多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关注和兴趣,期望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找出一条开发、整治的科学途径。

2、长城地带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条重要界线。它既是雨养农业与绿洲农业的分界线,还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

这些界线的形成,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变化。例如,早在1956年我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将长城一线作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400斤指标的界限。这里既充分考虑到长城以北地区与以南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别,又考虑到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强行统一。

限制冬小麦在长城以北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指标。冬小麦生育所需10摄氏度以上的积温为1500摄氏度左右,越冬最低温为零下22—24摄氏度,长城以北大部分地区因冬季严寒,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防寒措施和技术保证,强行北移冬小麦分布界限,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作为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分界线,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既要注意土地风蚀沙化,还要注意水土流失。在灌溉农业区,发展灌溉时,必须注意排水,否则极易引起次生盐渍化。

3、长城地带是我国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长城地带作为农牧业生产的交错地带,实际上是农牧业内部结合差,农牧关系矛盾较多的表现。

农牧业在空间分布上是分离的,汉民族聚居区以农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则以牧为主。如在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蒙古族以牧为主,集中在中部高平原,汉族以农为主,集中在东部与南部河谷、盆地区。

在地区农业生产上,农、牧分家,谈不上结合,而且往往矛盾较多,多数情况是以农挤牧。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里,见水土条件好,接近农区的草场,往往成为开垦种粮的对象。

由于该地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少土地因开垦不当,草被破坏,引起大面积的沙化,又不得不弃耕,造成“农业吃牧业、沙子吃农业”的恶性循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城地带的自然条件虽可发展旱作农业,但产量不稳定,土地易沙化,但却是较好的牧业基地。为了充分发挥长城地带草原牧业优势和少数民族悠久的牧业经验,正确处理农牧矛盾,今后农业生产的发民方向应以牧为主,农牧结合。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