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东北抗联的24位将军,活到建国后的只有两位

2024-09-25 20:08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简单快乐

在白山黑水里的战斗,真的太不容易了。

杨靖宇     第一路军总司令       河南确山                1940年牺牲

魏拯民     第一路军政委          山西屯留                1941年牺牲

韩仁和     第一路军参谋长       吉林永吉                1941年牺牲

宋铁岩      政治部主任             吉林永吉               1937年牺牲

王德泰      第二军军长             辽宁营吕               1936年牺牲

李学忠      政治部主任             山东掖县               1936年牺牲

赵尚志      第三军军长             辽宁朝阳               1942年牺牲

李兆麟      政治部主任             辽宁灯塔               1946年牺牲

李延禄      第四军军长             吉林延吉               黑龙江副省长

李延平      第四军军长             吉林延吉               1938年牺牲

王光宇      第四军副军长          吉林德惠               1938年牺牲

黄玉清      政治部主任             黑龙江省               1940年牺牲

周保中      第五军军长             云南大理               云南省副主席

柴世荣      第五军副军长          山东胶县               1944年牺牲

夏云杰      第六军军长             山东沂水               1936年牺牲

陈荣久      第七军军长             黑龙江省                1937年牺牲

谢文东      第八军军长             辽宁丹东                1939年叛变

刘曙华      政治部主任             山东济南                1938年牺牲

李华堂      第九军军长             河北滦县                1939年叛变

魏长魁      政治部主任             山东德平                1938年牺牲

汪雅臣      第十军军长             山东蓬菜                1941年牺牲

张忠喜      第十军副军长          籍贯不详                1941年牺牲

祁致中      第十一军军长          山东曹县                1939年牺牲

张甲洲      第十一军副军长       黑龙江人                1937年牺牲

1940年初,35岁的杨靖宇来到吉林濛江,心中忧虑重重。

这一年,东北抗日联军迎来了最艰巨的挑战:在33万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剿下,东北抗联仅剩最后两千多人,活动范围也从鼎盛时期的70多个县,缩小到不足10个县。

无论如何,抗日的火焰绝不能熄灭。

他召集最后的战士,在那尔轰的一片小树林里集结。5年前,东北的抗日队伍正是在这里会师,最终发展成3万人的燎原之势。

现在,他再次站上火焰的起点,希望能重新点燃东北抗日的熊熊大火。

然而正当他们开会时,周围却出现了一大队日军,这位经验丰富的将军立刻意识到,自己肯定被叛徒出卖了。

根据多年斗争经验,杨靖宇迅速将队伍分散。

他带领一支15人小分队在深山老林中连续转移了十几天。奇怪的是,无论走到哪里,敌人总能第一时间找到。

一直到牺牲前,他才知道自己被好几个熟人组团出卖了,其中包括被自己当成接班人培养的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以及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警卫张秀峰。

最后关头,这位众叛亲离的民族英雄只身突围,遇到一个山民,本以为都是贫苦同胞,应该可以信得过。

没想到这个名叫赵廷喜的农民转身就下山通风报信,带来了一百多个日军。

这群人中,有程斌,有张秀峰,还有平日里与自己最亲近的机枪手张奚若——正是这名机枪手,亲手结束了杨靖宇光荣而又充满磨难的一生。

【活着】

东北抗战虽然英勇顽强,但却是很多人不愿提及之痛。

白山黑水,千里沃野,三千多万同胞,养活了上百万关东军和伪满军警,却养活不了三万人的东北抗联。

杨靖宇、赵尚志,两位东北抗日的最高将领先后被叛徒出卖;1941年,东北抗联最后600多名将士甚至无法在祖国的土地上立足,只能撤退到隔壁苏联休整。

这是在中国其他任何一块抗日根据地都不曾发生过的现象。一想起这些事,大家心里就膈应得慌。

毕竟,根据地的根,就是农民的支持,如果这一点不能保证,那么游击战争就如无根之火,再多的热血也将在时间里燃尽。

那么问题来了,抗战期间东北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他们没能像其他战场那样支持自己的抗日队伍?

只有解开这个谜底,才能解开大家心中的那个结。

先聚焦一个突破点:东北人少地多,农民的生存状况基本上取决于税收政策。

据伪满政府统计:1943年,如果扣除正常的口粮、饲料、种子,东北粮食剩余290多万吨,相当于总产量15%,因而15%的税率差不多是极限了。

但是就在那一年,在日本人的严酷压榨下,东北多数省市的的税率是40%,伪北安省更是达到了53.5%。

在负担最重的北安省,分明风调雨顺年年大丰收,但很多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东北反正不缺耕地,勤劳点的话会不会好些?

答案是否定的。以黑龙江佳木斯桦县为例,这里本来有60万亩耕地,但是却被日本移民抢走了59.1万亩,殖民者将农民赶到荒山野岭去垦荒,耕地平整出来后又被日本人抢占。

东北农民只能给日本殖民者和少数伪满地主当佃农,这里永远不会有勤劳致富,只有越劳动越贫穷。

那如果逃荒呢?

同样不可能。由于小日本实行了严格的隔离制度,无人区动不动绵延百里,农民逃荒不仅找不到食物,而且随时有被当成游击队枪毙的危险。

这一点,杨靖宇最后半个月的经历已经说明了一切。

那如果把粮食藏起来呢?

这更加危险。为了征缴粮食,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亲自出马,采取武装收粮行动,一旦发现藏匿粮食,就是死路一条……

侵略者几乎堵住了农民应对粮荒的所有出路。为了给家人节省粮食,很多农民只能选择自杀。

据史料记载,在北安省望奎县山头村,仅仅5月15-20日五天时间,五户人家就有30多人自杀。

这只是被伪满调查员看到的一个小片段。由于日本战败后将材料烧毁殆尽,我们实际上已经很难还原那时东北农村的完整面貌了。

但数据不会说谎。

1941年,经过日本人10年的残酷压榨,东北耕地面积增加了13%,然而粮食产量却下降了8%。

这个数据起码说明两件事,第一,东北农民土地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不高;第二,东北农村人口在下降,生产力不足。

倭国小日本战败后一直在狡辩,说伪满期间东北人口增加了,但真相却是:小日本侵华期间,仅从华北就劫掠了950万民工去东北做苦力,另外还有数百万朝鲜、日本移民。

再加上伪满城市发展化速度相对较快,那么农村人口的下降,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在那时的东北农村,活着,实在是太难了。

【开拓团】

日本鬼子大规模清理灭绝东北农民,有一个十分恶毒的考量,那就是为本国移民腾出空间。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百万户移民计划”,目标是: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500万,使日本人占到东北总人口十分之一以上,从而形成“日本秩序”。

日本鬼子对这个政策特别重视,计划一提出来,广田内阁将其提升到“日本七大国策”的高度。

为了控制东北广袤的土地,这些移民都来自农村。他们幻想着通过血腥压榨当上伪满地主,然后把两千多万东北农民变成农奴。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开拓团”的来历。

侵华期间,日本共向东北输送了860多个开拓团,分14批次到达,先后组建了1.2万个集团部落。

为了摇身变地主,关东军强占了东北三分之二的土地,掠夺耕地面积达3.9亿亩。

这些开拓团以村为单位来到东北农村,抢占中国原住民的村舍和土地,将他们赶到荒地自生自灭,或者送到农村集中营成为实际上的“农奴”。

开拓团的村落周围修筑有防御工事,配有士兵和武器,内部建设有学校、医院、邮局、商店等基础设施,俨然一个特权小圈子。

更为奇葩的是,日本政府规定:这些开拓团不受伪满政府管辖。所以这帮人在中国完全不受法律约束。

这岂止是翻身做地主,简直就是奴隶主。

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客们想要的远远不止这些。开拓团站稳脚跟后,他们又将周围的原住民村落重新组织起来,编成所谓“混成村”,村长由开拓团团长兼任。

这860个开拓团就像860个钳子,牢牢控制住了东北农村。

据统计,1936-1943年间,日本人通过开拓团大肆抢占土地,完成了3000万宗土地的“地籍整理”,总面积达到72万平方公里。

这个体量,相当于日本国土的2倍。

他们到底是怎么整理的呢?

第一个方式是“买”,比如当时的三江平原地价在130-200元每垧之间,日本人开出的价格是1块钱。

就这1块钱还不一定拿得到,因为这只是个包装而已。

第二个方式是没收,比如对于中苏边境线附近的土地,他们连1块钱都不想给,直接以建国防设施为由没收。仅这一项,日本人就得到了7500多万亩的土地。

这些被没收土地的农民下场最惨,他们一般会被关进“集团部落”。

其实就是关押农奴的集中营。

如果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东北农村将成为一个农奴社会。

不知道溥仪看到曾经的“龙兴之地”变成这个样子,会作何感想。

【榨干】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东北地大物博,日本人一口还吃不下,就算500万移民全部到位,也不可能管住所有的角落。

伪满时期,85%的东北人失去了土地,但依然有极少数农民拥有部分土地,这些地要么过于贫瘠日本人看不上,要么就是辛苦开垦的荒地。

对于这些“幸运儿”,日本人想出的办法是“出荷”。

东北人失去肥沃的土地,辛辛苦苦开垦,好不容易有了收成,却要将一半的粮食拿来“卖”给日本人,价格一般是市场价的1/20。

这和1块钱收地是一个道理,钱一般是很难拿到的。

即使是这样,日本人依然觉得不过瘾——土地之外,中国人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财富往往藏得很深,抢不来、也骗不到,他们非常着急。

为了榨干中国人民最后的血汗,日本人想到了鸦片。

据统计,日本侵华期间,开拓团控制的鸦片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余万亩,这些鸦片除了在东北高价售卖之外,还被销往其他沦陷区。

据溥仪族人、伪满傀儡金名世提供的证词:东北直接死于鸦片之毒的人就达到17.9万。

而沦陷区吸食鸦片的人数达到3200多万。通过贩卖鸦片,日本人从中国获利1.2亿两白银。

这些资金又在东北转化成射向中国人的子弹,从而完成以战养战的闭环。

难怪关东军一听说日本投降了,就赶紧把伪满的材料全部焚毁——见不得人的东西实在太多。

看完上面这些,我们应该会对东北抗联的艰难程度有全新的认识,也会对东北农民多一点理解。

1941年2月23日,精疲力竭的杨靖宇在一个叫南三道崴子的地方,碰到了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东北农民。

这位老农第一眼就认出了杨靖宇,他说:“大兄弟,我看你还是投降了吧,满洲国说了,不杀投降之人。”

杨靖宇沉默片刻,答道:“老乡,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段对话是赵廷喜在1946年被枪毙之前回忆的,非常的真实。

当杨将军被这位老农劝降时,他指出了其中的错误,但并不气愤。

虽然杨靖宇早已笃定为这个苦难国家牺牲的决心,但他却无法对一个苦难的农民生气——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活着就已经很奢侈。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