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承载着国家的根基与人民的希望。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安全依旧是国家稳定的基石,而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保障人民幸福的关键所在。
从国家稳定层面来看,粮食安全主动权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历史上,无数政权的兴衰与粮食供应紧密相连。西汉初年,历经战乱,经济凋敝,粮食匮乏,百姓生活困苦。汉文帝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重视粮食生产,充实国家粮食储备,使得百姓生活安定,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反之,唐朝末年,灾荒频发,粮食歉收,物价飞涨,百姓食不果腹,最终引发农民起义,繁盛一时的大唐王朝走向衰落。这鲜明的对比表明,一旦失去粮食安全主动权,社会将陷入动荡,国家稳定的根基也会随之动摇。
从国际竞争角度而言,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国家竞争力的“硬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国际粮食市场并非风平浪静,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部分粮食出口大国常以粮食为“武器”,对他国进行制裁或施压。一旦粮食供应渠道被切断,依赖进口的国家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俄乌冲突爆发后,两国作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战争使得粮食生产和运输受阻,国际粮价大幅波动,许多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那些拥有充足粮食储备和强大粮食生产能力的国家,能够在这场危机中稳住阵脚,保障本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彰显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只有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从民生保障角度来说,粮食安全主动权是人民幸福的“保障伞”。“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吃饱饭,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吃饭问题是首要任务。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培育的高产水稻品种,让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全球仍有部分人口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充足,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虽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于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但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受气候、水资源、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和风险仍然存在,且粮食产量爬坡难、滑坡易,我们绝不能因连续丰收而掉以轻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靶向精准,提出“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各地应扎实落实,不断把耕地变良田,向良田要产量。
稳面积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技和装备支撑,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5.1公斤,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八成。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和文件部署,加快良种培育和应用推广,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给提高单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让高标准农田变成高产量农田。
保障粮食安全,还应进一步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各方都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支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完善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更好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必须始终把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保障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