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7 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全球票房突破 150 亿人民币,强势跻身影史前五,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耀眼明星。不过,在海外市场全线飘红的同时,《哪吒 2》在日本市场却遭遇 “滑铁卢”,呈现出高开低走的尴尬态势,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与思考。
《哪吒 2》于 3 月 14 日在日本首映,开画成绩堪称惊艳。东京池袋影院首映礼门票 20 分钟内售罄,大阪有观众甚至不惜跨城乘坐新干线赶来观影,黄牛票一度被炒至 4500 日元(约 220 元人民币)的高价。首周末,影片票房和上座率双双登顶,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量暴增 300%,热度一时无两。可谁也没想到,如此强劲的开局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影片热度急剧冷却。截至 3 月 25 日,其总票房仅 1 亿日元(约 500 万人民币),与同期日本本土动画电影《哆啦 A 梦》高达 474.7 万美元的票房相比,差距悬殊,甚至不敌同期上映的泰国电影,“惨败” 之说由此而来。
在这一现象背后,文化差异无疑是最大的 “拦路虎”。《哪吒 2》构建于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之上,其中道教元素、古典神话意象俯拾皆是,像哪吒 “剔骨还父” 这一经典情节,蕴含着强烈的中国式反抗精神与家族伦理冲突,是影片核心叙事的关键环节。但在日本,其本土神话以 “神道” 体系为主,强调自然崇拜、祖先信仰与家族秩序的延续,民众从小浸润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对《哪吒 2》里复杂的中国神话元素和激烈的家族矛盾处理方式感到十分陌生。例如日本家庭观念中,对长辈的绝对尊重与服从深入人心,哪吒这种近乎决绝的反抗父亲的行为,与日本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使得日本观众在理解哪吒的行为动机与情感逻辑时困难重重,难以真正走进角色内心,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
语言与版本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影片在日本的传播。影片初期仅提供中英字幕,对于绝大多数不懂中文的日本本土观众而言,观影过程如同 “考四六级”,眼睛需在屏幕上的字幕与画面之间频繁切换,这严重分散了注意力,破坏了观影的连贯性与沉浸感。就算后续推出日文字幕版,可原声未进行日语配音,角色说着中文台词,对习惯日语语境的观众来说,依旧难以融入剧情。相较之下,日本引进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往往会精心制作日语配音版本,从角色的声音演绎到口型匹配都力求完美,让观众仿佛在观看本土作品,极大地消除了语言隔阂。
发行与宣传策略的失当同样不容忽视。《哪吒 2》在日本的上映时间较其他地区滞后,错失了最佳的热度延续窗口。在这期间,观众的注意力已被其他新片吸引。并且,影片与日本本土动画《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下》完结篇、好莱坞大片《蜘蛛侠:平行宇宙 3》同期竞争,排片空间被严重挤压。不少影院给予《哪吒 2》的排片场次少之又少,有的黄金时段甚至一场都没有,导致观众想观影却难觅场次。在宣传推广方面,日本发行方起初将影片受众局限于在日华人,未在主流媒体、电视平台大规模投放广告,普通日本民众对影片知之甚少,宣传的匮乏使得影片在竞争激烈的日本电影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目光。
从动画审美角度来看,《哪吒 2》采用大量特效镜头,构建出宏大绚丽、偏写实风格的视觉奇观,致力于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然而,日本观众长期受本土动漫文化熏陶,更偏爱 “萌系”“唯美” 画风,注重动画所传递出的细腻情感与 “治愈感”。日本动漫作品在角色塑造上,往往会花费大量篇幅刻画角色的成长历程与内心世界,叙事节奏较为舒缓。《哪吒 2》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庞大的神话故事架构与精彩动作场面,叙事节奏相对紧凑,在角色情感铺垫上不够细腻,这与日本观众的审美偏好相悖,使得他们在观影时难以产生熟悉感与认同感。
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中日关系存在波动,部分日本右翼媒体借机生事,如《产经新闻》曾发文无端指责《哪吒 2》“隐含中国霸权隐喻”,尽管这一观点毫无根据,遭到主流舆论驳斥,但仍不可避免地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