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1:栓剂概述
1.栓剂的概念
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
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2.栓剂的种类
栓剂按给药途径不同分为直肠用、阴道用、尿道用栓剂等,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牙用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肛门栓和阴道栓。
(1)肛门栓。肛门栓有圆锥型、圆柱形、鱼雷形等形状。每颗重量约2g,长3~4cm,儿童用约1g.其中以鱼雷形较好,塞入肛门后,因括约肌收缩容易压入直肠内。
(2)阴道栓。阴道栓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形状,每颗重量约2~5g,直径1.5~2.5cm,其中以鸭嘴形的表面积最大。
(3)尿道栓。有男女之分,男用的重约4g,长1.0~1.5cm;女用的重约2g,长0.60~0.75cm.
3.栓剂的特点
(1)局部作用。通常将润滑剂、收敛剂、局部麻醉剂、甾体、激素以及抗菌药物制成栓剂,可在局部起通便、止痛、止痒、抗菌消炎等作用。例如用于通便的甘油栓和用于治疗阴道炎的洗必泰栓等均为局部作用的栓剂。
(2)全身作用。栓剂的全身作用主要是通过直肠给药,并吸收进入血循环而达到治疗作用。直肠吸收药物有3条途径:(1)不通过门肝系统。塞入距肛 门2cm处,药物经中下直肠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循环;(2)通过门肝系统。塞入距肛门6cm处,药物经上直肠静脉入门静脉,经肝脏代谢 后,再进入血循环;(3)药物经直肠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其吸收情况类似于经血液的吸收。
与口服制剂比较,全身作用的栓剂有下列一些特点:
(1)药物不受胃肠pH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
(2)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用直肠给药。
(3)用药方法得当,可以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
(4)直肠吸收比口服干扰因素少。
(5)对不能或者不愿吞服药物的成人或小儿患者用此法给药较方便。
(6)给药不如口服方便。
4.栓剂的质量要求
(1)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栓剂外形应完整光滑,无刺激性;
(2)塞入腔道后,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3)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储存或使用时变形。
☆☆☆☆考点2:栓剂基质
优良的基质应具备下列要求:
(1)室温时有适宜的硬度与韧性,塞入腔道时不变形或碎裂。在体温时易软化、熔化或溶解。
(2)与药物混合后不起反应,亦不妨碍主药的作用与含量测定。
(3)对黏膜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过敏性,欲产生局部作用的栓剂,基质释药应缓慢而持久;欲起全身作用者,则要求引入腔道后能迅速释药。
(4)基质本身稳定,在储藏过程中不发生理化性质变化,不易生霉变质等。
(5)具有润湿或乳化的性质。水值较高,即能容纳较多的水。
(6)适用于热熔法和冷压法制备栓剂,且易于脱模。
(7)油性基质的酸价应在0.2以下,皂化价应在200~245之间,碘价低于7,熔点与凝固点之差要小。
常用的栓剂基质可分为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两大类。
1.油脂性基质
(1)可可豆脂。在常温下为黄白色固体,无刺激性,可塑性好,能与多种药物配伍而不发生禁忌。熔点为30~35℃,加热至25℃时开始软化,在体 温下可迅速融化。在10~20℃时易粉碎成粉末。能与多种药物混合制成可塑性团快,含10℃以下羊毛脂时其可塑性增加。与药物的水溶液不能混合,但可加适 量乳化剂制成乳剂基质。
(2)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具有适宜的熔点,不易酸败,为目前取代天然油脂的较理想的栓剂基质。包括椰油脂、山苍子油脂及棕榈酸脂。
(3)合成脂肪酸酯。乳白色或微黄色蜡状固体,略有脂肪臭,遇热水可膨胀,医学教的网站.熔点为36~38℃,对腔道黏膜无明显刺激性。
2.水溶性基质
(1)甘油明胶。水、明胶、甘油按10:20:70的比例在水浴上加热融合,蒸去大部分水,放冷后凝固而成。多用作阴道栓剂基质,在局部起作用。其优点是有弹性、不易折断,且在体温下不熔化,但塞入腔道后能软化并缓慢地溶于分泌液中,使药效缓和而持久。
(2)聚乙二醇类。无生理作用,遇体温不熔化,但能缓缓溶于体液中而释放水溶性药物,亦能释放脂溶性药物。吸湿性较强,受潮容易变形,所以PEG基质栓应储存于干燥处。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类。包括吐温-61(可与多数药物配伍,且无毒性、无刺激性,贮藏时亦不易变质)、聚氧乙烯-40(单硬脂酸酯类商品代 号"S-40",为表面活性剂类基质)、泊洛沙姆(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的聚合物,为表面活性剂类基质,较常用的型号为188型,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 考点3: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用药部位。直肠的解剖生理特性或状态影响对药物的吸收。由于直肠血管分布与循环的差异,用药部位不同,将明显影响药物吸收分布过程,若距肛 门2cm处,则50%~75%的药物不经门肝系统,可避免首关作用;若塞入距肛门处6cm处,则大部分药物进入门肝系统,故栓剂用药时不宜塞得太深。
(2)直肠的pH值。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起重要作用,通常直肠液pH值约为7.4,无缓冲能力。因此,药物进入直肠后,直肠内的pH值将由被溶解的药物所决定。
(3)内容物。若直肠无粪便存在,则有利于药物扩散及与吸收表面的接触,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栓剂在直肠保留的时间与吸收也有很大关系,保留 时间越长,吸收越完全,如阿司匹林栓用药2小时后排便,吸收仅40%,若10小时后排便,吸收近100%.腹泻、直肠脱水者一般不宜使用直肠栓剂。
2.药物的理化性质
(1)溶解度。一般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于溶解于体液中,可增加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面,从而增加吸收。对于脂溶性药物,其油-水分配系数越大,从基质中的释放越缓慢,反之则快。所以,为增加吸收速度,药物以盐形式供用较以对应的盐基形式供用为好,亦可制成包合物。
(2)粒径。药物在基质中不溶而呈混悬分散状态时,其粒径大小能影响吸收,小粒子的表面积大有利于释放与吸收。因此,一般制备混悬型栓剂的药物都宜微粉化。
(3)脂溶性与解离度。脂溶性好,未解离型的药物透过性好,容易吸收;未解离的分子愈多,透过性愈好,吸收愈快;高度解离的药物,如季铵盐类化合 物透过极微或不透过,很难吸收。通常弱酸性药物pKa>4.3,弱碱性药物pKa<8.5,吸收均较快,但如果弱酸性药物pKa<3,弱碱性药物pKa> 10,吸收则慢。药物的解离度一般受到用药部位pH值的影响,故而降低弱酸性药物pH值或升高弱减性药物pH值均可增加吸收。
3.基质和附加剂
一般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与药物溶解性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释放;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加吸收。
☆ ☆☆考点4:栓剂的制备
1.处方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用药目的。考虑栓剂是起局部作用还是全身性治疗作用;用药部位是肛门、阴道还是尿道。
(2)药物。对于要制成全身作用栓剂的药物,了解其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排泄速度,证实该药制成栓剂时,其生物利用度优于或接近其他剂型。
(3)基质的选用。局部作用的栓剂只在腔道局部起作用,应选用熔化慢或液化慢、释药慢、使药物不被吸收的基质。水溶性基质制成的局部作用栓剂因腔 道中的液体量有限,使其溶解速度受限,释放药物缓慢,较油脂性基质更有利于发挥局部疗效。如甘油明胶常用作局部杀虫、抗菌的阴道栓的基质。
全身作用的栓剂宜选能加速药物释放与吸收的基质。根据前面所述基质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