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乍见之欢久处不厌 上传于:2024-05-2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 程 实 践 二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化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陈仲常 学生:黄漩立 学院: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班级:20XX级7班 二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化调查报告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20XX级7班 黄漩立 指导教师:陈仲常 摘 要:在近二十年中,我国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调查采取采用问卷及采访的形式,对大中小城市、农村;东中西部地区的家庭收入和消费变化进行了抽查。试图从调查数据中分析、了解二十年来我国家庭收入与消费变化的现状,分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二十年 家庭收入 消费变化 调查问卷 报告正文 一 引 言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及口头采访的方式调查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结构变迁,家庭各项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家庭财产结构等方面。通过随机访问和定点调查,分析其差异和其形成的原因,得出最终结果。 二 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大城市、中小城镇、农村的家庭,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及口头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随机访问和定点调查,随后进行初步统计,并比较其差异和分析其所形成的原因,得出最终结果。共访问5户家庭,有效问卷为5份。 3、研究内容 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结构变迁,家庭各项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家庭财产结构等方面。 4、研究时间 20XX年1月20日至20XX年2月20日,历时一个月。 三 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收入及消费现状: 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过程中,出现大批传统产业工人进入了非正规部门进行非正规就业。它们为雇佣很少工人的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和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包括家庭帮工、清洁工、街头的小贩、理发、擦鞋等。 未来收入预期情况: 从职业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收入预期乐观。从行业看,教师、医生、建筑、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员对收入预期前景看好。 从年龄看,30-39岁年龄组收入预期增加的占60%,居各年龄组之首;30岁以下组对收入预期增加的信心最低,主要原因是社会就业压力大、找工作难,且对职业、行业的选择有自己的个性化标准。 消费弱化: 1/3富裕居民需求饱和,家庭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弱化。调查显示50%的被访者表示新一年不增加支出。问及原因时,认为无需增加消费者高达80%。即占总体60%的人群,消费倾向在弱化。 通过访问,大多数家庭周末喜欢上街逛逛,可一到街上,却发现没啥可买。“没啥可买”的潜台词就是需求饱和——在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中该有的都有了。所以,各路厂家商家要开发刺激大众消费的新商品。 此次调查还发现,城镇居民对20XX年的收入预期信心增加。有了收入,就可能增加消费。当向表示增加消费的被访者问及“准备增加消费的项目”时,在消费选择上依次为:教育—旅游—电脑—家用电器—住房—保险—通讯。 增加教育投入成为所有家庭的共识。在准备增加消费的被调查者中,增加教育投入占80%。而且,不同职业、年龄、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表示增加教育投资的比重都居前列。 旅游消费经久不衰。在准备增加消费的家庭中,表示增加旅游消费的家庭占60%,排第二位。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居民走出家门的空间不断扩大。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居民消费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向享受、休闲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 电脑受青睐,家用电器购买欲下降。调查显示,70%的居民家庭计划购买电脑。此外,各类家用电器作为居民家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已基本饱和,居民购买欲有所下降。调查显示,80%的居民家庭计划购买家用电器。 居民买房为享受。目前拥有两处住房的居民家庭不断增多。调查资料显示,60%的居民家庭表示准备在今年增加住房投资。 参加保险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调查显示,在表示增加消费的居民中,准备增加投资保险的占 30%。此外,受股市行情低迷,投资风险大的影响,投资股票的占0.5%。 汽车消费有望升温,通讯消费依旧看好。调查结果显示,20%的居民家庭表示要购买汽车,这无疑是汽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的可喜信号。同时,通讯工具的消费前景依旧看好,尤其是移动通讯,随着移动电话款式的推陈出新和价格下调,部分居民手机的更新频率加快,促进了通讯消费。资料显示,在表示增加消费的居民中,30%的居民表示要增加通讯消费。 家庭超支: 调查显示,这5户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校生有 8 人,其中本年度内有的中学生缴纳了择校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民办大学生其家庭花钱较多。多户超支家庭中因教育开销大而造成透支的最多,占70%,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3 户,最高一户支出高达 12 万元。 其次,因大病医疗而造成家庭超支的也占 30%,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2户,最高户支出高达 10万元。 “人情消费”也成为导致家庭超支的第三大因素,调查发现,因红、白喜事和亲朋馈赠等而出现超支的家庭竟然占到了10%,其中最高一户支出高达12万元。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基尼系数1998年已达0.44,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合理区间(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产生制约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户由于其收入增长的限制使其需求增长潜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户由于消费倾向偏低而降低了现实消费需求,结果难以形成与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需求。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着由吃、穿为主向吃、穿、住、行、用并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转变,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由于收入与衣食方面的基本消费支出之间的差额扩大,衣食方面的基本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这一方面使得机动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从而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期弹性增强,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能够较灵活地根据消费对象的情况进行消费时间的选择,如果消费对象在质量和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他们宁愿推迟消费,从而会造成一些消费品的支出弹性下降。我国一些商品特别是那些反映未来消费趋势的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等就是这样,由于其价格过高而质量又不尽如人意,使一部分潜在消费不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 3、在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形成直接受体制改革的影响。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改革重在通过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增加居民收入,而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支出项目并没有相应下放,居民因无后顾之忧因而其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在我国改革的初始阶段不会产生需求不足问题。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的一些支出项目必然要部分或全部下放给个人,其中有些支出对个人或家庭来讲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个人收入的使用必须从长计议。当这些方面的改革过于集中时,居民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就会减少,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我国近几年来,对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教育付费制度等作了较大改革,强化了人们将来支出增加的预期,从而引起在一些消费领域中支出弹性下降。 根据上述情况,我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