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

229阅读 | 8收藏 | 1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2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3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4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5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6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7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8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9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0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1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2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3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4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5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6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7页
关于辽金正统性 历史论文.doc第1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红颜祸水 上传于:2024-08-25
1关于辽金的正统性问题初稿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自称正统辽人和金人也自称正统元人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就围绕着撰修义例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正统之辨直至元朝末年才由脱脱拍板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元人这一决定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刘浦江认为明代士人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普遍否认辽金正统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这种说法恐怕与史实相去甚远实际上关于辽金正统性问题在明清时期仍然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话题明代确实有人意欲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否认辽金的正统性但并非是普遍否认辽金正统甚至可以说试图否认辽金正统一派的观点在明代并非占据主流地位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清朝也没有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不管是在坚持北方民族王朝立场阶段还是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多数人都赞成辽宋金三史分修并认为辽宋金各与正统问题早已经成为定论仍然承认辽金的正统性其实古人所津津乐道的正统问题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所说正统主要指政权的合法性涉及到辽金历史地位以及华夷之辨等问题不可不辨因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不正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一明人并非普遍否认辽金正统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刘浦江说明朝士大夫汲汲于心要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普遍否认辽金正统并说与元朝正统之辨所不同的是这个问题的结论在明代几乎是没有争议的这种说法恐怕与史实相去甚远应该说明朝确实有人试图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如方孝孺撰释统后正统论和宋史要言周叙上疏请求重修宋史蒋谊撰续宋论安都撰十九史节定王洙修宋史质柯维骐修宋史新编王惟俭修宋史记等均从严夷夏大防强化华夷之辨的理论出发试图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否认辽金的正统性但这些人的观点均代表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全部明人的观点实际情况是有关辽金正统问题在明代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官方从未明确表态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相反倒是赞成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前期周叙上疏请求重修宋史未获支持说明朝廷有人不赞成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元人修撰辽宋金三史之时有关辽宋金何为正统问题就存在争议到了元朝末年按照辽宋金各与正统的体例编成辽宋金三史以后一些反对以辽金为正统的人心有不甘极力诋毁元朝所修辽宋金三史并伺机翻案但在明太祖时期未见到有人敢于上书请求重修宋史直至明宣宗和英宗以后才见到周叙为了完成其父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宋史的建议据周叙景泰元年奏疏第三记载臣永乐间恭由进士入元末明初权衡撰任崇岳签证庚申外史签证卷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期参见王德毅由宋史质谈到明朝人的宋史观宋史研究集第12辑1978年陈学霖柯维骐宋史新编述论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期包诗卿周叙与重修宋史再探讨北方论丛年期侯虎虎贺小娜试论明人的宋史研究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3期吴漫明代宋史学者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历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年期明史卷周叙传中华书局年版第页2翰林屡白于管事院长或因朝廷纂修事多不暇留意可知周叙在初入翰林的明成祖时期就提出过重修宋史的建议但翰林院官员多不暇留意说明那时的翰林院官员对于周叙所提出的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之事不感兴趣周叙又在其与吴先生致仕都副御史一文中说他在任职翰林院期间又以辽金宋三史不协正纲两奉书钧轴前辈举修未动二欲疏之初为西墅曾学士棨东墅周述庶子尼又为曹鼐陈循二学士尼比南京简静自两请达上未允包诗卿根据曾棨在宣德时升任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周述宣德时进左庶子曹鼐正统八年年升任学士陈循正统八年以学士入阁断定周叙的这两次上书一次在宣德年间一次在正统年间今从其说周叙在书中说两奉书前辈二欲疏之均为前辈及曾棨周述曹鼐陈循等人所阻说明这些人在是否应该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上存有疑义随后周叙两书上达所得结果仍然是未允说明朝廷对周叙试图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主张并不赞成周叙多次上书未获支持仍不甘心又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次奏上论修正宋史书周叙在上疏中表达了他对元修宋辽金三史不以正统归宋遂分列而为三且不曰宋辽金而以辽金加于宋首的撰修义例的强烈不满诋毁当时修史诸臣学识未裕道德未隆既鲜世业之垂复无位望之重请求朝廷遴选文学宏博之士重新修成一部以宋为正史附辽金于其后的明夷夏之分的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有宋一代全书奏书上达之后英宗批复不必择人叙其自修此时周叙年事已高英宗明知周叙年衰多疾仍不答应周叙有关择文学老成之臣一人至南京翰林院委同与臣再选举南京文职中有学识官员三四人不妨本职共加讨论的请求而让他自修明显是不同意设官置局重修宋史周叙重修宋史的动议再次受挫以后仍不死心又于景泰元年年连续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希望朝廷能够许令臣自举选不系见任及听选官兼询访有学识进士儒士同加讨论并表示愿意自办家赀赡用不费官给以成圣明删前代不公之史贻万世永远之规杜夷狄猾夏之祸书后详列周叙自选纂修抄写人员及笔墨纸札等周叙准备自己承担的各项费用等等朝廷的回答不是钦奉圣旨不准就是奉圣旨未谐还是没有答应周叙的请求致使周叙试图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重修宋史的愿望化为泡影周叙屡次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并表示愿意自办家赀赡用不费官给朝廷仍然不予支持恐怕不是经费和人力问题而应该是那时的朝廷对于是否需要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问题仍然存有不同认识明周叙石溪集卷2景泰元年奏疏第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明周叙石溪集卷1与吴先生致仕都副御史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包诗卿周叙与重修宋史再探讨北方论丛年期明周叙石溪集卷2正统丙寅奏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明周敘论修正宋史书黄宗羲编明文海卷17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实录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165正统十三年夏四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页明周叙石溪集卷2正统丙寅奏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明周叙石溪集卷2景泰元年奏疏第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748页明周叙石溪集卷2景泰元年奏疏第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明周叙石溪集卷2景泰元年奏疏第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3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进而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官方并没有否认辽金正统的意图明太祖朱元璋受华夷之辨的影响曾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严夷夏大防之口号但当他灭亡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很快便转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的笼络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来声称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中原今百有余载其运乃终天命归我中华开始以继承元朝正统自居下诏修撰元史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进而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年十二月派人给逃居大漠的元幼主送去一封书信信中说自古国家必有兴废以小事大理势之常贤智者亦所乐行而不以为辱昔我中国赵宋将衰之际为金所逼迁都于杭纳以岁币其后金为君家所灭君家亦遣使于宋约纳岁币一如金时虽疆界有南北之分而前后延祚百五十年此小事大之明验也又在给北元权臣刘仲德朱彦德二人书说昔者人臣致君以善爱君有终各有其道道各有方如赵宋事金安享富贵百五十余年此无他处之各得其道也劝逃居大漠的北元势力应该像赵宋事金一样臣属于大明王朝这里明太祖没有否定赵宋事金又说虽疆界有南北之分而前后延祚百五十年明显是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朱元境又在给故元辽王阿札失里的信中说昔者二百年前华夷异统势分南北奈何宋君失政金主不仁天择元君起于草野戡定朔方抚有中夏混一南北逮其后嗣不君于是天更元运以付于朕承认华夷异统即指宋金异统也应该是没有否认金朝之统的意思明成祖朱棣也承认明朝继承元统之事实注意笼络少数民族反对过分强化华夷之辨如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诸将将成祖第一次亲征蒙古所俘获的把秃帖木儿等男妇百余人来见成祖说朕所讨者凶渠耳彼亦吾赤子为贼所困久矣命皆释之人给口粮羊马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成祖又对率众来归的鞑靼名王也先土干说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在华夷本一家蒙古也是朕赤子思想指导下明成祖对投附过来的蒙古人表示极大信任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留在侍卫亲军之中很快引起一些大臣的担心陈恭曾上书说侍卫防禁宜严外夷异类之人不宜寘左右玄宗几丧唐室徽钦几绝宋祚夷狄之患可为明鉴明成祖回答说天之生才何地无之为君用人但当明其贤否何必分别彼此其人果贤则信任之非贤虽至亲亦不可用汉武帝用金曰磾唐太宗用阿史那社尔盖知其人之贤也若玄宗宠任安禄山致播迁之祸政是不明知人宋徽宗自是宠任小人荒纵无度以致夷狄之祸岂因用夷狄之人致败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国则中国之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而外汉人南人以至灭亡岂非明鉴可见明成祖具有一定的反对强化华夷之辨反对将民族分成等级的思想这种思想与那些强调华夷之辨并进而以夷狄猾夏为借口而试图否认辽金正统地位的思想是不相同的宣德八年年明宣宗御奉天门视朝罢曾对杨士奇等人说皇祖太宗文皇帝万机之暇燕游于此曾指顾山川而谕朕曰此古轩辕所都而后来赵宋之疆境也宋弗良于行金取而都之金又弗良元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丙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402页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51洪武三年四月甲子条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条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88洪武七年三月己丑条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壬寅条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条明实录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4永乐八年五月辛巳条明实录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64永乐二十一年十月己巳条明实录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34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条4取而都之元之后裔不存殷鉴加弗良焉而后为我大明所取从明宣宗所追述的明成祖对他的教诲中也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没有否认辽金正统的意思太祖成祖之后的宣德正统景泰时期由于受太祖成祖时期的影响也没有否定元统并进而否定辽金正统的意图因此周叙在宣德正统景泰时期连续上疏请求重新撰写一部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宋史才没有获得支持这说明宣宗英宗和代宗时期虽然有人试图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但并非是普遍否认辽金正统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人仍然大有人在并且居于主导地位这从上述周叙上疏重修宋史曾受阻于一些大臣以及未获朝廷支持就能看出来明中期监本二十一史印行说明明代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观点仍然居于主流地位明宪宗成化以后由于受明英宗一度被瓦剌所俘明蒙关系激化的影响夷夏大防思想再度抬头出现一股试图否认元统并进而否认辽金正统的思潮但这种思潮主要兴起于一些汉族士人之中虽然对朝廷产生一些重要影响但朝野上下仍然没有形成否定元统并进而否定辽金正统的一致意见仍然存在反对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官方还是没有否认元统并进而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图这种思想倾向我们从嘉靖和万历时期校刊二十一史就能看出来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凡是列入中国正史系列的史书所代表的朝代均被视为正统章炳麟曾指出正史云云又有当论述者正统之说是也隋志于正史之外别有霸史以霸匹正则正言正统霸言僭伪割据也学界虽然对何为正史之说存在一些不同认识但对凡是列入中国正史系列的各个朝代的史书即是对该政权具有正统性的承认的观点则没有异义中国古代自从司马迁撰成史记班固撰成汉书以后就逐步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正史之说史记汉书后汉书被称作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唐代增入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形成十三史宋代又增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十七史到了明代嘉靖时期又增入辽史宋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对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予以承认明代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的形成是从嘉靖时期国子监刊行二十一史开始的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分别由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刊行二十一史世称南监本和北监本关于明朝国子监刊行二十一史的情况清人顾炎武曾做过论述他说宋时止有十七史今则并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一史但辽金二史向无刻本南北齐梁陈周书人间传者亦罕故前人引书多用南北史及通鉴而不及诸书亦不复釆辽金者以行世之本少也嘉靖初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等请校刻史书欲差官购索民间古本部议恐滋烦扰上命将监中十七史旧板考对修补仍取广东宋史板付监辽金二史无板者购求善本翻刻十一年七月成祭酒林文俊等表进至万历中北监又刻十三经二十一史其板视南稍工而士大夫遂家有其书历代之事粲然于人间顾氏称明朝南京国子监校刻二十一史始于嘉靖初年完成于嘉靖十一年年没有说明起始的具体时间据成书于嘉靖二十三年年的南雍志记载嘉靖七年年锦衣卫间住千户沈麟奏准校勘史书礼部议以祭酒张邦奇司业江汝璧博学明实录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101宣德八年四月丁亥条第页参见章炳麟国学讲演录史学略说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参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6三史十三史十史十七史监本二十一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120页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8监本二十一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1372页5有闻才猷亦裕行文使逐一考对修补以备传布又载嘉靖七年奉敕校正补刊至十年年乃完奏请令工部刷印因辽金二史无板乃于吴下苏州购得辽金二史亦行刊刻并称辽金二史均于嘉靖七年刊行查明世宗实录确实于嘉靖七年年十一月条下记载初锦衣卫千户沈麟奉请命官校勘历代史书刊布天下上嘉其志下礼部议至是尚书方献夫等言史书多残缺必翻刻而后可垂示久远若五代以上诸史惟宋板为工多蓄于江南富民之家宜命官购索付之梓上曰翻刻书籍虽系右文之事但差官购索民间古板未免骚扰反滋奸弊姑已之第令南京礼工二部将南京国子监所存旧板用心翻阅修补以便传布是知嘉靖皇帝确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下令校刊二十一史等书现中华书局北京图书馆均藏有卷首刻大明南京国子祭酒臣张邦奇司业臣江汝璧奉旨校刊版心上方刻有嘉靖八年刊字样的辽史和金史与南雍志所载嘉靖七年1528年刊辽史和金史相差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刻二十一史其中金史匡高214公分宽155公分10行22字细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钤有西条邸图书记正德六丙申印正德是明武宗年号如果不是其钤印有误的话则在世宗嘉靖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辽史和金史印本大约是嘉靖七年是世宗正式下令校刊二十一史的时间而锦衣卫千户沈麟等人请求校勘史书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关校刊二十一史的动议或许会更早一些但不管怎么说到了嘉靖七年年之时有关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已经形成恐怕不会有什么问题到了万历时期南京国子监又重新补版印刷了南监二十一史同时北京国子监也奏请重刊二十一史并获得万历皇帝的批准于是北京国子监又以南监二十一史为底本重新校勘了二十一史并进行印刷史称北监二十一史南监二十一史和北监二十一史合称监本二十一史监本二十一史在崇祯年间又重新进行了校订和印刷嘉靖时期由南京国子监负责校刊二十一史之时正是一些士人试图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而主张重修宋史的高潮时期而明朝政府则不怕费时费力将需要购求善本和重新雕版的辽史金史列入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中足以说明那时的官方包括一些大臣和文人并不赞成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不然他们完全可以将辽史和金史排除在中国正史系列之外像元朝曾先之和明朝梁孟寅安都那样只校刊十八史或十九史或用重新编撰的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宋史来取代辽宋金三史均可产生否认辽金正统地位的功效如果说嘉靖时期校刊南监二十一史之时还没有人撰写出一部能够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宋史的话那么到万历时期重新校刊南监二十一史和刊行北监二十一史之时王洙的宋史质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等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以宋为正统的著作早已问世万历明黄佐南雍志卷18经籍考梓刻本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21页明黄佐南雍志卷17经籍考官书本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19页明黄佐南雍志卷18经籍考梓刻本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21433页日本学者尾崎康认为南监二十一史的校刊工作是嘉靖七年首先从辽史和金史开始的辽史和金史刻于嘉靖八年参见尾崎康著陈捷译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国学刻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37页明陆启宏客燕杂记参见清王士禛王士禛全集杂著居易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694页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6十八史十九史称元曾先之撰十八史略二卷盖于十七史之外益以宋事也明初监川梁孟寅益以元事称十九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明中期安都撰有十九史节定亦将辽史和金史排除在正史之外一般认为王洙宋史质成书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柯维骐的宋史新编成书于嘉靖三十6皇帝完全可以用其中的某一种书取代辽宋金三史只印十九史或者在二十一史之外增入某一种否定辽金正统的著作形成二十二史等也可以起到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功效刘浦江说史学大师金毓黻曾期许于取柯书指柯维骐宋史新编列于正史而称为新宋史柯劭忞之新元史藉政府之力得入正史则维骐之作何为而不得列入正史前后二柯互相辉映吾知终必有实现之一日也刘浦江引用此段文字是想说明金毓黻期许于将柯维骐宋史新编列入正史以便说明金毓黻具有否认辽金正统性的思想那么我们将这段话反过来说就应该是没有将柯维骐宋史新编列入正史无疑就是对辽金正统的一种承认我们都知道柯维骐宋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始作俑者应该是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也说明嘉靖和万历时期并没有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图嘉靖皇帝将辽宋金三史列入中国正史二十一史系列表明他对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承认这从他怒毁安都十九史节定也能看出来关于嘉靖怒毁安都十九史节定之事明史和明实录等书均未记载徐学聚国朝典汇作了简略记述谓嘉靖十三年年六月太康县儒士安都撰十九史节略四百七十卷剽迁固之失正蜀汉之统斥武后之奸明充昭之弑六朝惟存本号朱温特去尊称削艺祖以国名附辽金于宋纪至是成进呈上曰历代史书已有定论何得掇拾妄议部议焚其书从之明人王圻续文献通考收有安都上奏其书时所上奏文嘉靖皇帝谕旨和夏言所上驳奏之文称安都撰写十九史节定一书对前朝诸史有关正统归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主要是反对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这从他所定的书名将辽史和金史排除在中国正史之外就能看出来嘉靖皇帝看了安都所上奏文以后怒批曰历代史书已有正定安都这厮掇拾妄议礼部参看了来说礼部奉旨经过讨论以后由礼部尚书夏言撰写了一篇反驳安都的奏文表达了礼部对安都十九史节定一书的意见夏言在这篇驳奏之文中针对安都有关附辽金于宋纪的书法指出辽金附记通鉴已然明确表示在正统问题上同意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其实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将五代与辽并列记述了辽初的史事并没有记述两宋与辽金的史事但司马光在记述魏晋十六国史事时曾表达了他对历史上有关正闰之说的看法他说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即认为在政权分立割据之时不必区分正统与非正统对待各个政权应该像对待古之列国一样也应该承认这些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司马光在这里明确表达了分裂时期的各个政权如果确立正统的话就都是正统如果不确立正统的话就都不是正统的思想夏言在批驳安都的观点时也认为魏晋十六国之时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而欲摈抑史传模拟圣经谬妄滋甚纲目大收甲子分注年号各无轻重不相主客其得折中之宜乎认为在政权分立割据之时应该各无轻重不相主客这种思想与司马光的有关政权分立割据之时不必区分正统与非正统的思想是一致的表明夏言并没有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夏言在所上奏文之后建议对安都相应惩治用警将来嘉靖四年1555年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引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初印本第147页又称1949年后再版时已删去此段文字用金毓黻再版时删去的文字支持自己的观点不知有没有说服力明史艺文志和王圻续文献通考均称十九史节定卷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23献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64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19页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2经籍考内府书明万历三十年刻本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黄初二年三月条中华书局年版第页7皇帝看了夏言的驳奏之文以后特令法司从重拟罪并毁其书说明嘉靖皇帝赞成夏言等礼部官员的观点也没有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图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1528年下令校刊二十一史嘉靖十一年年书成过了两年怒毁安都十九史节定没有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图但事过两年又出现了嘉靖皇帝令大学士李时重修宋史之事是不是嘉靖皇帝没有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呢对此我们对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宋史之事也应该作一考察弄清历史真相据明世宗实录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条记载嘉靖皇帝曾谕内阁即今重书训录将完可将皇祖御制文集累朝文集等及四书五经二十一史性理大全圣学心法令官生各誊写一部贮藏不必开馆书经史各仍刊版一副及再幸天寿山召见大学士李时等于行宫面谕重修宋史至是训录书完时等遂请举行二事因言誊录前项经籍卷帙已为浩繁又重修宋史非时月可办见在各馆官生恐不敷用李时认为修史一事事体重大非学问该博心专一者恐不能提纲举要芟繁就简以成一家之言又说他自己事务繁忙力不能专建议由南京吏部尚书严嵩专门负责此项事务嘉靖皇帝采纳了李时的建议下旨严嵩改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专门负责誊录皇祖御制文集累朝文集及四书五经二十一史性理大全圣学心法等书以及重修宋史等项事务抱本明世宗实录虽然有宋史开馆如例之记载但此后仅见恭录皇祖列圣御制文集并圣学心法四书五经大全及性理大全二十一史诸书成以及严嵩等誊录官员受赏等记载而重修宋史之事则不再被提及似乎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皇帝试图重修宋史的动议在李时提出不同意见之后未及运作就已经结束了有人说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帝以元修宋史统序失正编纂亦未尽善为由命大学士李时等重修宋史笔者遍查史书至今也没有查到嘉靖皇帝所说此话的出处根据上述明世宗实录的相关记载以及当时史事分析嘉靖皇帝似乎不是因为元修宋史统序失正才命令李时等人重修宋史的主要理由如下其一从上述嘉靖帝印行南监二十一史怒毁安都十九史节定等相关史事中可以看出嘉靖皇帝具有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思想意识这与此处所述有人认为嘉靖帝是因为反对元修宋史统序失正才下令重修宋史的思想不相吻合其二嘉靖帝命李时重修宋史的同时又令李时等誊录二十一史等书且将誊录二十一史等书放到比重修宋史还重要的位置说明嘉靖帝并非是要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是在承认辽宋金三史都是正史的基础上重新改写宋史其三李时不同意誊录二十一史等书和重修宋史同时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见在各馆官生恐不敷用以及需要学问该博心专一的学者才能重修宋史等也就是说缺少修史人才却不选那些以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为己任而汲汲于心要重修宋史的学者如王洙柯维骐等人开馆修史也说明此次重修宋史并非是为了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据史书记载王洙以私人之力修撰辟夷狄主经指辽金尊中国指宋朝之宋史质始于嘉靖壬辰嘉靖十一年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2经籍考内府书明万历三十年刻本明实录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87嘉靖十五年五月乙卯条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校勘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参见明实录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嘉靖二十二年五月条明实录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94嘉靖二十四年正月条明实录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85嘉靖三十九年六月条参见钱茂伟明代史学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侯虎虎贺小娜试论明人的宋史研究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3期谢保成二十四史修史思想的演变学术研究年期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期虽然未引用此语但所论嘉靖重修宋史的思想与此语一致81532年迄于丙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柯维骐发愤自宫以私人之力历二十寒暑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撰成会三史为一而以宋为正的宋史新编则知其开始修书之时应该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可见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帝下令重修宋史之时王氏和柯氏试图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重新改写辽宋金三史的工作都已经开始嘉靖帝不用他们修史而另选李时等人无疑是对他们不信任或者是不赞成他们意欲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之企图二氏之书完成以后无论何人吹捧柯氏之书尊宋之统附辽金为外国传尤为得义例之精于是数百年之书一旦厘正视元人所修何啻千百其有功于史大矣嘉靖帝仍然没有改变原来所定二十一史未将其书列入中国正史系列以取代辽宋金三史或者将其书增入中国正史系列说明嘉靖帝无意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其四李时与嘉靖帝讨论重修宋史一事时曾说修史一事事体重大非学问该博心专一者恐不能提纲举要芟繁就简以成一家之言这里只说芟繁就简以成一家之言并没有提到统序失正的问题也说明嘉靖帝此次主张重修宋史并非是不满元修宋史统序失正而是不满元修宋史繁芜舛谬芜秽等为人所诟病之处试图重新修成一部芟繁就简为人所称道的宋史以上可以看出在明宪宗成化以后至嘉靖时期社会上出现以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为目的而主张重修宋史的高潮的同时仍然有一些人不愿意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官方也没有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意图这从嘉靖时期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正式形成就能看出来说明在明代中期有关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而试图否认辽金正统一派的观点并未为主流正统观念所采纳以官方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3明后期二十一史广泛传播二十一史之说深入人心说明辽宋金各与正统已为多数人所承认明朝后期虽然仍然有人试图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但由于嘉靖和万历时期印行的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一史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重视和欢迎二十一史开始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迅速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思想认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据史书记载世宗嘉靖十一年年七月南京国子监刊修二十一史成嘉靖十四年年南京国子监祭酒费采即在其条奏太学事宜六条中请求朝廷将修完二十一史分给六馆以备诸生讲习此后二十一史被列于学官成为国子学诸生以及士人的必读之书此后二十一史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其影响越来越大皇帝为了学习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很重视二十一史的学习史称崇祯皇帝英敏笃学诸经史毕览书经大全春秋性理大全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补贞观政要皇明宝训帝鉴图说廿一史等书皆命司礼监提督又将经厂印贮之书查进备览明朝皇帝除了自己注意学习明王洙宋史质卷末史质自序台北大化书局1977年影印本第470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50史部别史类存目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明黄佐宋史新编序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明柯维骐宋史新编凡例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50史部别史类存目称柯氏家居三十载乃成是书则柯氏开始修书的时间应在嘉靖四年1525年左右明康大和宋史新编后序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钦定续文献通考卷经籍考总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实录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79嘉靖十四年九月丙戌条清顾炎武日知录卷秘书国史科场禁约记载万历三十一年三月礼部尚书冯琦上言臣窃惟国家以经术取士自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性理诸书而外不列于学官是知监本二十一史印行之后即列于学官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补遗中华书局1982年版246页9二十一史以外还希望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学习二十一史尤其是那些亲王重臣希望他们学习历史上的治国经验以及应该如何做好一个大臣等等因此明朝皇帝常常将二十一史赠送给亲王重臣让他们认真学习二十一史等等如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皇帝就曾赐唐王祖训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经孝经让唐王认真学习二十一史等书在皇帝的倡导下二十一史的信誉在社会上急剧飙升学习二十一史逐渐成为社会风尚何良俊二十年惟闭门读书虽二十一代全史亦皆涉猎两遍蒋德璟其谈古事则述二十一史如黄河泻水成为人们学习二十一史的典范曹学佺旁通天文禅说字说语录二十一史也受到人们的青睐陈际泰尝黙二十一史不三月而成成为学习二十一史记诵超群的智慧象征不懂二十一史则成为不学无术的代名词于是形成了士大夫遂家有其书历代之事迹粲然于人间的局面就连诸士奇在清兵入关仓惶逃亡日本之时也没有忘记带上二十一史足见人们对二十一史的重视明代自从嘉靖印行二十一史以后不仅国内形成了学习二十一史的热潮就连日本安南等国也十分珍视二十一史史书记载日本自宽永享国三十余年母后承之其子复辟改元义明承平日久其人多好诗书法帖名画古奇器二十一史十三经说明二十一史在日本很受重视明末清初思想家朱之瑜在清兵入关之际不甘薙发从虏客居安南曾和一位只会写汉字不会说汉话不知是何官职的知识分子讨论古文义理期间朱之瑜曾问云尊府古书多否答曰少少足备观览余问通鉴纲目前后汉二十一史史记文献通考纪事本末潜确类书焚书藏书及古文奇赏鸿藻等书答云俱有惟鸿藻无有说明二十一史在安南也比较流行在学习二十一史成为社会风尚的推动下毕生以二十一史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些以二十一史命名的著作如万历中诸生彭以明撰有二十一史论赞辑要36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该书于万历庚戌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成书有黄起龙序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钞类存目称该书采录诸史论赞以课其子虽评价其书为钞撮之学非读史之正法但也反映了二十一史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沈国元撰有二十一史论赞36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钞类存目称其书摘录二十一史论赞加以圈点评识全如批撰时文之式认为其书以为评史则纪传所载非论赞所能该事无始末何由信其是非以为论文则晋书以下八史以及宋辽金元四史岂可以为文式哉认为其书为文为史并无太多可取之处但作者在书中将辽史和金史分别单列一卷并以二十一史命名其书也反映了作者对辽史和金崇祯实录卷8崇祯八年十二月癸卯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5史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页明李清撰顾思点校三垣笔记中崇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0页明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中中国野史集成第35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61页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16人品门二聪敏横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8监本二十一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1372页清胡蕴玉发史诸士奇记载清兵入关两京既陷薙发令下士奇乃载十三经二十一史入海流寓日本终焉中国野史集成第40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页明三余氏南明野史附录一鲁监国载略又见黄宗羲海外恸哭记附录一李天根爝火录卷明朱之瑜朱舜水文选安南供役纪事留札存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本1963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彭惟成彭惟直等刻本是知该书早在万历三十七年以前即已成书浙图北师大图书馆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均收藏有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来堂刻本10史的重视张墉撰有廿一史识余37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钞类存目称该书摘录二十一史佳事儁语分类排纂略仿世说之体而每条下皆注原史之名实稗官之流认为所重乎正史者在于叙兴亡明劝戒核典章耳去其大端而责其琐事其去稗官亦仅矣认为张墉廿一史识余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然清人王士禛居易录则认为张墉作廿一史识余颇存古意不管怎么说张墉能将二十一史作为书名就可以说明他对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一史的重视明朝中后期学者程元初撰有历代二十一传续文献通考称历年二十一传一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编年类存目称该书略仿资治通鉴纲目之例以二十一史各编年为传故曰二十一传明朝后期张自勋撰有廿一史独断卷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史评史钞称此书每一史为一卷各纠其失而断以己意然未能一一核其虚实究其异同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评类存目称是书纠体例之失者十之三四纠议论之失者十之六七纠体例之失者并非是纠辽宋金正统不明之体例而是纠某人之传不当在某人前某人之传不当在某人后及某人当与某人合传某人不当与某人合传而已辽史和金史亦分别列为一卷进行讨论应该是承认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一史都是正史之意此外嘉靖壬辰科包节还撰有二十一史意抄马惟铭撰有二十一史纂略刻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戴羲撰有二十一史文钞刻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周钟辑二十一史文选刻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等等也都以二十一史为书名足见嘉靖以来所确定的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一史影响之深远在学习和研究二十一史成为社会风尚的形势下不仅学者们重视学习和研究二十一史就连一些并非想学习二十一史之人也愿意收藏二十一史用以装潢门面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建安杨文敏家藏书甚富装潢精好经今二百年若手未触者余时购其一二有郑樵通志及二十一史皆国初时物也杨文敏所藏二十一史即使装潢再好经过二百多年仍然若手未触者恐怕即使翻看也不会太多应该是谢肇淛所说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曜之类明朝中后期受社会上重视二十一史之风的影响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医学家等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愿意谈论二十一史二十一史已经成为当时人士习用的时髦用语如今二十一代史具在其得失是非可考而知也一部二十一史何处纪载百家小说未见其名廿一史中从无此事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等流行用语随处可见更有甚安徽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刻本清王士禛居易录卷13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清代笔记小说第六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83页参见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及江南通志浙江通志江南通志称该书的作者为华亭包节查明史包节传其先世嘉兴人其父始迁华亭知该书作者即是登嘉靖十一年年进士的包节浙江通志卷243史抄引用黄氏书目称马惟铭撰有二十一史纂畧44卷有万历癸丑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序黄虞稷千頃堂書目称马惟铭撰二十二史纂畧44卷明朝万历时期尚无二十二史之称似黄氏误四库全书总目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均称马惟铭撰史书纂略220卷称是书取二十一史本纪列传各撮取大略汇成一编是知该书又名史书纂略明史艺文志称其书为100卷陈先行打开金匮石室之门古籍善本上编印本挹秀不泥陈说去沙见金明崇祯刻本二十一史文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37页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3事部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0378页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5史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页明朱之瑜朱舜水文选祭王侍郎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本1963年版明罗贯中原著冯梦龙增补新平妖传第37回白猿神信香求玄女小狐妖飞磨打潞公载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明李渔闲情偶寄卷3态度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11者在明代以前书籍之中也窜入了二十一史之说如四库全书收录的南宋陈言撰写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2太医习业条就有为儒必读五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方称学者之语四库馆臣为其书作提要时称二十一史非南宋人所应见疑明代传录此书者不学无术但闻有廿一史之说遂妄改古书不及核其时代也就连明人妄改宋人医书时都窜进了二十一史一词说明二十一史一词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时髦用语足见明嘉靖以来所确立的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一史之说影响深远以上可以看出明朝确实有人试图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主张重修宋史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但他们的主张和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支持他们主张重修宋史的活动虽然轰轰烈烈但均属于私人修史性质说明朝廷中仍然有一部分士人官员以至皇帝不赞成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到了明朝中期试图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形成高潮之时明廷并没有受这些试图否认辽金正统地位思潮所左右仍然承认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进而将辽金二史列入中国正史序列之中正式形成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明确地表明了明廷赞成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态度二十一史之说形成以后很快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一些士人不但认真学习和研究二十一史而且用二十一史做为自己著作的名称说明二十一史之说包括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思想认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见有关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在明代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而试图否认辽金正统一派的观点并未为主流正统观念所采纳我们完全可以说以官方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我们不能无视中国正史二十一史包括辽金二史这一史学常识而随意去说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更不能说这个问题的结论在明代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二清人赞成辽宋金三史分修认为辽宋金各与正统已成定论刘浦江认为清朝前期有意提高辽金王朝的历史地位顺治二年1645年增祀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于历代帝王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增祀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及金太宗章宗宣宗等于帝王庙欲伪宋而正辽金但到了乾隆时代清朝统治者的正统观念已经发生蜕变他引用乾隆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及题大金德运图说诗序等文中有关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等论述认为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其实刘浦江所说清朝前期有意提高辽金历史地位之时并未伪宋因为他们在增祀辽金皇帝于帝王庙之时就已经在帝王庙中崇祀宋太祖等宋朝皇帝并将曹彬潘美韩世忠张浚岳飞等宋朝大臣列为配享功臣等说明清朝初期增祀辽金帝王只是在承认宋朝历史地位的同时也承认辽金的历史地位而已到了乾隆时期不但未将辽金皇帝移除帝王庙又在崇祀金太祖等于帝王庙的基础上增祀金哀宗于帝王庙为何反倒变成否定辽金正统了呢实际上乾隆皇帝在录存杨惟桢正统辨以及题大金德运图说诗序时虽然说过辽金未可当正统的话但在其他场合以及有关事件中他又表达了许多与此不相一致的思想认识其主流思想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乾隆皇帝并没有抑辽金刘浦江在引用金毓黻先生谓四库全书将宋史质和宋史新编列入存目乃是因为这两部书尊宋统抑辽金大触清廷之忌意甚显然之后称清高宗同样也是尊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子部医家类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华书局年版第页12宋统抑辽金的实际上金毓黻先生所说并没有错相反刘浦江所说清高宗也是抑辽金的倒是与史实相去甚远乾隆在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中虽然说过尊宋统的话但他同时也说了宋曾称臣称侄于金的话并未回避南宋曾经向金称臣称侄地位低于宋朝的历史事实并对一些汉儒鄙视辽金十分不满据史书记载乾隆四十年年乾隆在如何修撰四库全书的有关批示中即对以前各史在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之时如书回部者每加犬作犭回等使用侮辱少数民族语言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谓那些见小无识之徒欲以音义之优劣强为分别轩轾实不值一噱对四库馆臣有关两宋屈于强邻日就削弱一时秉笔之人既不能决胜于边圉又不能运筹于帷幄遂译以秽语泄其怨心实有乖纪载之体等论述表示赞同因命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将这些有辱少数民族的语言全部厘正乾隆在此之前下令重订辽金元史国语解等也有此意不知这些论述是否存有抑辽金之处乾隆四十二年年乾隆又对修撰四库全书的馆臣们批示前此批阅通鉴辑览以石晋父事辽国而宋徽钦之于金亦称臣称侄旧史于两国构兵皆书入寇于义未协因命用列国互伐之例书侵以正其误乾隆反对旧史有关辽金对中原用兵皆书入寇的书法主张用列国互伐之例书侵无疑是将宋辽金等各国均视为列国认为辽宋金之间的用兵属于列国互伐就是主张对这些政权应该同等看待不应该歧视辽金并说他这样做是一秉至公非于辽金有所偏向乾隆在这里所主张的厘正书法与旧史之书法相比应该是提高了辽金的历史地位不知如何表现出了抑辽金的倾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在命皇子及军机大臣订正通鉴纲目续编时又说朕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周礼发明张时泰广义于辽金元事多有议论偏谬及肆行诋毁者通鉴一书关系前代治乱兴衰之迹至纲目祖述麟经笔削惟严为万世公道所在不可稍涉偏私试问孔子春秋内有一语如发明广义之肆口嫚骂所云乎若司马光朱子义例森严亦不过欲辨明正统未有肆行嫚骂者对汉儒在通鉴纲目续编一书中鄙视辽金使用嫚骂性语言对辽金元肆意诋毁表示了强烈不满接着乾隆又说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孟子云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但以中外过为轩轾逞其一偏之见妄肆讥讪桀犬之吠固属无当至史笔系千秋论定岂可骋私臆而废正道乎如宋徽钦之称臣称侄于金以致陵夷南渡不久宗社为墟即使史官记载曲为掩饰亦何补耶对史官使用谩骂性语言记叙辽金等少数民族事迹以及掩饰宋朝向金称臣称侄之事表示强烈不满因下令所有通鉴纲目续编一书其辽金元三朝人名地名本应按照新定正史一体更正至发明广义内三朝时事不可更易外其议论诋毁之处著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量为删润以符孔子春秋体例乾隆在这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反对歧视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思想反对在史书中对辽金等少数民族使用谩骂性质的语言反对史官掩饰宋朝向金称臣称侄地位低于辽金之事不知这里有没有抑辽金的意思元人所修金史辽史与宋史并列已为华夷之辨思想严重的汉儒所不容但乾隆皇帝在其为重刊金史所作序文中认为元托克托脱脱等之承修金史仍以上均见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期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四十年五月甲子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史部编年类御定通鉴纲目三编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898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戊寅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34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庚子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13然存有妄毁金朝之事并认为妄毁金朝是狃于私智小见这哪里是在抑辽金分明是在抬高辽金的历史地位可见乾隆一直反对歧视辽金等少数民族反对在史书中对辽金等少数民族使用谩骂性质的语言并在编修四库全书时令四库馆臣对旧史书中有关歧视和谩骂辽金等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删改同时强调删改史书只是厘正辱骂诋毁辽金等少数民族的用语和译其国语之讹误者至于其国制度之理乱君臣之得失未尝一字易他认为盖史者信也所以传万世垂法戒彼其时之史或已不能保其必信数百年之后无庸为之修饰也就是说乾隆主张除了谩骂诋毁辽金等少数民族的用语和译其国语之讹误者需要改正之外一个字都不能改这种厘正书法的作法虽然不符合有关古籍整理之原则却符合对待各少数民族平等看待的思想不但能够说明乾隆并没有抑辽金的思想还能说明乾隆运用对待辽金等少数民族应该一视同仁的思想去编修四库全书并没有什么大错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四库全书的版本不好甚至认为引用四库全书就是治学不严谨等等其实乾隆修四库全书反对对辽金等少数民族使用谩骂诋毁性的语言并不是错误应该是其优点才对只要我们引用四库全书的版本与其他版本的史实没有出入就不应该视为治学不严谨的问题乾隆没有抑辽金的思想不仅表现在他主持编修四库全书时的一系列批示之中还表现在其他相关著作以及乾隆所作的诗篇之中大约是在乾隆主持编修四库全书时读过南宋倪思所撰重明节馆伴语录之后作了一首题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的七言律诗诗曰重明馆伴纪倪思序语无非饰强词称侄却思称彼虏畏人反诩畏吾仪岂诚强屈弱伸也祇以言游利啖之南渡偷安颜特腆千秋殷鉴慎哉斯重明节馆伴语录是南宋倪思于绍熙二年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馆办金使贺宋光宗生辰重明节时所作文中称金为虏称金使为虏使序语则是倪思于嘉定十二年1219补作称义理所在强者屈而弱者伸则威力有所不行当时金宋已由君臣之国改为叔侄之国到倪思为其语录作序时又改为伯侄之国即宋朝皇帝要称金朝皇帝为叔为伯很明显南宋的地位一直低于金朝乾隆在其所作诗文称侄却思称彼虏之后加注称宋高宗致书金朝自称为侄而倪思此书称金为虏外附于人以求免祸而私逞其诋嫚自欺欺人不顾后世之非笑亦何益哉认为宋人本来向金称臣称侄却在私下用诋嫚轻蔑之语称金为虏实属自欺欺人之举又于岂诚强屈弱伸也之后加注称时宋人甚畏金人而此录所载转自夸金使之畏宋且如射之一事金俗所尚彼东南文弱之人岂能相胜顾盛称与使较射屡中多见其不知量而其自序乃云强者屈而弱者伸不亦深可笑乎认为当时的宋人甚畏金人可倪思却自夸金人畏宋实属可笑又对语录中所载宋人陪同金使赴玉津园宴射宋人屡中而金人多不中的记载持怀疑态度今传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只有金使屡射不中之记载没有金使畏宋的相关记录或许乾隆所据版本不同也未可知乾隆说倪思自夸金使畏宋当是诗中所表达畏人反诩畏吾仪的意思也就是说宋人认为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畏金但在礼仪和文化方面则是金人畏宋他们认为金人仰慕宋文化并寄希望于全盘汉化唯恐不及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987乾隆四十年七月癸酉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54乾隆四十七年四月辛巳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仅存于永乐大典之中乾隆朝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但未收入四库全书仅列入四库全书总目杂史类存目之中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七御制诗四集卷13题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6年版第450页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宋高宗自继位以来就表示愿意向金称臣以便与金人达成和议到皇统和议绍兴十一年和议时金宋正式确立为君臣之国宋高宗致书金朝皆称臣而非称侄14恐怕这就是倪思所说强者屈而弱者伸的真实用意这种思想应该说代表了当时许多宋人的思想但从乾隆所作诗篇中可以看出乾隆并不同意这种强者屈而弱者伸的思想认识对宋人畏人反诩畏吾仪的妄自尊大思想进行了嘲笑应该说乾隆在这里不仅表达了他认为当时金人政治军事实力超过南宋地位高于南宋的思想也表达了少数民族文化也有可取之处不必走全盘汉化道路的思想认识这从乾隆的相关记述中也能看出来比如他曾多次说过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失其淳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寖溺洊及沦胥盖变本忘先而隐患中之北魏辽金以及有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前代北魏辽金元初亦循乎国俗后因惑于浮议改汉衣冠祭用衮冕一再传而失国祚等话无疑表达了他认为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不应该将自己的诸如尚武等优秀文化以及各有优点的服饰文化全部丢掉的思想这正是乾隆提倡国语骑射政策的思想根源充分说明乾隆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其文化选择并非是只选择单一的汉文化而是主张保留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没有全部否定辽金等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总之我们从乾隆所作题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等诗篇中一点也看不出乾隆具有鄙视辽金等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抑辽金思想反而看出他具有认为当时金朝地位高于宋朝并对偷安一域的宋朝仍然妄自尊大进行了嘲讽的思想其二乾隆在编写四库全书时虽说过正统在宋的话但又允许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认为辍耕录所载元末杨维桢撰写的以宋为正统排斥辽金的宋辽金正统辨持论纰缪上书乾隆皇帝请求删除乾隆皇帝特作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一文赞成以宋为正统谕令四库馆臣不但辍耕录中所载杨维桢之正统辨不必删除即杨维桢文集内亦当补录是篇这里乾隆皇帝已经明确说了正统在宋的话照理说四库馆臣在编写四库全书时就应该按照乾隆的指示以宋为正统但事实并非如此四库馆臣仍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如四库馆臣为明王洙宋史质作提要称是编因宋史而重修之自以臆见别创义例大旨欲以明继宋非惟辽金两朝皆列于外国即元一代年号亦尽削之而于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称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统至正十一年即以为明之元年且于瀛国公降元以后岁岁书帝在某地云云仿春秋书公在乾侯纲目书帝在房州之例荒唐悖谬缕指难穷自有史籍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其书可焚其版可斧对以宋为正统的宋史质一书大加挞伐清末刘声木在其苌楚斋续笔中也说此等议论识见实千古所罕见罕闻不谓王洙竟公然以之改削史书刊行于世四库馆臣又为明柯维骐宋史新编作提要称脱脱等作宋史其最无理者莫过于道学儒林之分传其最有理者莫过于本纪终瀛国公而不录二王及辽金两朝各自为史而不用岛夷索虏互相附录之例辽起滑盐金兴肃慎并受天明命跨有中原必似元经帝魏尽黜南朝固属一偏若夫南北分史则李延寿之例虽朱子生于南宋其作通鉴纲目亦沿其旧轨未以为非元人三史并修诚定论也而维骐强援蜀汉增以景炎祥兴又以辽金二朝置之外国与西夏高丽同列又岂公论乎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九百十九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页皇朝文献通考卷222经籍考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乾隆御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89乾隆六十年十月己亥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42乾隆四十六年十月甲申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史部别史类存目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刘声木苌楚斋续笔卷五明王洙宋史质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中华书局年版第页15又为明王思义宋史纂要作提要称以辽金史附宋之后等诸晋书之载刘石尤南北史臣互相诟厉之见非公论也又为元末明初周闻孙即周以立周叙之父所撰鳌溪文集作提要称自晋以来南北史并传朱子作纲目亦南北朝分注闻孙必尊宋比蜀汉而抑辽金不得比北魏不知辽金各自立国与曹氏孙氏以汉之臣子乘时篡窃不同闻孙所执殊为偏驳又为元王恽秋涧集作提要称王恽在玉堂嘉话中论辽金不当为载记尤为平允又为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作提要称书中纪事既兼及辽金两朝当时南北分疆未能统一自当称宋辽金三史纪事方于体例无乖乃专用宋史标名殊涉偏见可见四库馆臣在编写四库全书时一直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称元人三史并修诚定论也并认为强调以宋为正统而抑辽金非公论也乾隆皇帝已经说了正统在宋的话四库馆臣为何还敢在编写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并强调辽宋金各与正统已成定论是不是四库馆臣胆大包天敢于抗旨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我们一时搞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搞清楚的那就是乾隆在编写四库全书时曾强调有关大一统之义者均经朕亲加订正颁示天下说不定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保留下来的有关辽宋金三史分修各与正统已成定论的话是经过乾隆皇帝默许或审议通过的如果这一推论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说乾隆皇帝并不反对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这从乾隆并未抑辽金以及钦定中国正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二十四史也能看出来其三乾隆时期形成的中国正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二十四史之中都包括辽史和金史说明清朝的主流正统观念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清朝初年在明史正式修成之前一直沿用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称曾根据社会需要重新刊刻监本二十一史并将十三经二十一史诸书购买颁发交与各该学教官接管收储令士子熟习讲贯乾隆即位之后也曾根据协办大学士三泰奏请下令颁发十三经二十一史各一部于各省会府学中令督抚刊印分给府州县学乾隆十二年年重新刊刻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成乾隆又亲为重刻二十一史作序称朕既命校刊十三经注疏定本复念史为经翼监本亦日渐残阙并敕校讐以广刊布其办讹别异是正为多卷末考证一视诸经之例又说明史先经告竣合之为二十二史焕乎册府之大观矣乾隆刊刻二十一史并颁发各级各类学校又在明人所定中国正史二十一史的基础之上加上清修明史钦定为二十二史说明乾隆赞成元人三史分修以及明人所确定的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一史之说说明乾隆根本没有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思想和认识不仅中国正史二十二史由乾隆钦定二十三史二十四史也由乾隆钦定但有二说赵翼廿二史劄记称宋太祖开宝六年薛居正等奉诏修旧五代史其后欧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五史部史钞类存目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别集类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史部纪事本末类中华书局年版第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051翰林院职掌纂修书史光绪朝重修本第124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礼部学校颁行书籍光绪朝重修本第120页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元年三月丁未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十二年三月丙申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16阳修私撰五代史记二史并行于世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诏止用欧史于是薛史渐湮惟前明永乐大典多载其遗文然已割裂淆乱非薛史篇第之旧恭逢我皇上开四库馆命诸臣就永乐大典中甄录排纂其缺逸者则采宋人书中之徵引薛史者补之于是薛史复为完书仍得列于正史遂成二十三史之数即认为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旧五代史以成二十三史然四库馆臣在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则称正史之名见于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认为经过乾隆皇帝批准在二十二史之中增入旧唐书以成二十三史再增入旧五代史以成二十四史与赵翼所说以旧五代史为二十三史之说不同赵慎畛榆巢杂识称宋开宝中诏修五代史卢多逊诸人同修宰相薛居正监修书成凡五十卷当为一百五十卷其后欧阳修别撰五代史记七十五卷藏于家修殁后官为刊印与薛史并行当时以薛史为旧史欧史为新史至金章宗泰和时始诏学官专用欧阳史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传本渐就湮没我朝修四库全书词臣于永乐大典各韵所引甄录条系得十之八九复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五代会要诸书以补其缺卷帙悉符原书允馆臣请仿刘煦旧唐书之例列于二十三史刊布学宫清史稿邵晋涵传亦称邵晋涵在史馆时见永乐大典采薛居正五代史乃荟萃编次得十之八九复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诸书以补其缺并参考通鉴长编诸史及宋人说部碑碣辨证条系悉符原书一百五十卷之数书成呈御览馆臣请仿刘煦旧唐书之例列于廿三史刊布学宫诏从之二书均称将旧五代史列于二十三史似乎二十二史加上旧五代史为二十三史但他们又说列旧五代史于二十三史是仿照列刘煦旧唐书为正史之例又似先已列旧唐书为正史之后才有仿照旧唐书之例列旧五代史于正史之事如此则是二十二史加上旧唐书为二十三史再加上旧五代史为二十四史所说与四库馆臣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所说相一致不管是以旧唐书还是以旧五代史为二十三史或二十四史之数在乾隆所钦定的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和二十四史之中都包含有辽史和金史明代一些士人试图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就是不满意元人有关辽宋金三史分修的编撰体例试图重新修成一部以宋为正统的宋史实际上就是不满意将辽史和金史列入正史之中乾隆皇帝所钦定的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和二十四史都没有将辽史和金史从正史中移除也没有仿照增列旧唐书旧五代史于正史之例将明人柯维骐编写的宋史新编等书增列于正史也没有令四库馆臣重新开馆再重新撰成一部以宋为正统的宋史并列于正史之中完全可以说明乾隆皇帝并不反对辽宋金三史分修各与正统的正统观并没有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意图乾隆虽然说过正统在宋不在辽金的话但他的所作所为又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无疑是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乾隆并非无知之辈在他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矛盾现象呢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据史书记载乾隆四十二年年在批阅通鉴辑览反对旧史于两国宋辽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五代史薛居正五代史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史部正史类序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赵慎畛撰徐怀宝点校榆巢杂识下卷旧五代史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清史稿卷儒林二邵晋涵传中华书局年版第页17宋金构兵皆书入寇时强调朕之厘正书法一秉至公非于辽金有所偏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命皇子及军机大臣订正通鉴纲目续编有关谩骂辽金等少数民族用语时称谕存杨维桢正统辨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春秋之义实为大公至正无一毫偏倚之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皇祖降谕之本意也将其谕存杨维桢正统辨之时所说的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语的用意说得很明白了原来建立清朝的满族与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有一定关联明人即认为建立后金的女真以及后来建立清朝的满族为金余孽当清军攻取辽东之后曾惑于形家谬说疑金代陵寝与本朝王气相关将房山县金陵拆毁努尔哈赤也说过我本大金之裔又说昔大辽帝欲杀忠顺安分之人故我金汗兴师征辽昔汝等之赵徽宗赵钦宗二皇帝亦为我金汗所掳等等皇太极时崔应时在上书中也说今大金之后天聪皇帝出师而御世是为英明皇帝乾隆也说过金源即满洲也如同后来清人为了避开汉人对金人的仇恨而避讳人们称他们为金朝女真人后裔一样乾隆也害怕人们说他偏向辽金心存疑忌因而说了正统在宋不在辽金的话以表现他具有大公至正无一毫偏倚之见对待各族一视同仁的思想这就是他所说正统在宋不在辽金的真实用意并非是不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当然乾隆说正统在宋不在辽金的话也有承认汉族是中国主体民族以及汉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意思但他在承认汉族和汉文化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文化选择并非是仅仅选择汉文化之一元文化而是选择了包括少数文化的多元文化实际上他反对汉儒过分强调华夷之辨过分强调夏尊夷卑而主张淡化华夷之辨他所说的正统在宋不在辽金的话也有笼络汉人以及提醒满族等少数民族不必斤斤计较所谓正统问题以致影响满汉合作的用意并没有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的意思而是在承认宋朝是正统王朝的基础上也承认辽金是正统王朝的意思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代确实有人意欲通过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而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但并未获得官方支持官方仍然承认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在其基础之上确立了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之说这既可以说明并非是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这个问题的结论在明代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也可以说明在明代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说明有关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在明代仍然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话题而试图否认辽金正统地位的一部分士人的观点不但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清朝也不是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而是清朝统治者无论是在坚持北方民族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34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庚子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乙卯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明李东阳等纂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卷107礼部朝贡东北夷文海出版社影印万历刊本第1606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35礼部中祀帝王陵寝修葺陵庙光绪朝重修本第134页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载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太祖朝第20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6页崔应时上书请进兵载孔昭明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四辑第二五五种满洲秘档选辑台湾大通书局年版第页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十二年七月丙午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庚子条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18王朝立场阶段还是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都赞成辽宋金各与正统以的观点都承认辽金的正统性乾隆皇帝并没有抑辽金他允许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并钦定了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和二十四史说明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辽金的正统地位并未被否定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当他们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之后都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出发不主张强化华夷之辨尊夏贱夷而主张淡化华夷之辨因此对那些华夷之辨思想严重的士人试图通过强调华夷之辨而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作法不予支持说明强调华夷之辨并通过强调尊夏贱夷去区别正统和非正统逐渐强化华夏的尊贵地位并非是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而主张逐步淡化华夷之辨强调华夷一家华夷一体主张华夷互相吸收互相采长补短逐渐由单一的文化选择到多元文化选择才是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