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大学简介
河北大学是我省惟一一所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区域地位”,在“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
学校前身是1921年法国耶稣会士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其后历经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几个时期,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由天津迁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的美誉。五十年代,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和400万伏静电加速器。侯仁之、吴玉如、顾随、马沣等众多著名学者曾在学校任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姚依林、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人民大会堂的总设计师张镈等均是河北大学学生的杰出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审时度势,不断深化改革,办学空间、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培养出河北省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创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为我省引进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1999年培养出河北省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世纪之交以来,学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决定,抢抓机遇,奋力争先。2001年,率先在河北省高校启动新校区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同年,创建了河北省第一所独立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学科门类,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目前,学校拥有校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6个校区,占地2880亩。设有29个二级学院(含独立学院),各类在籍学生7万余人。学校教职员工近8000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学校学科齐全,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除军事学外的全部十二大门类。现有87个本科专业;18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5个河北省重点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基地)。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特色专业。学校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首个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等。
河北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着力培养功底深、后劲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01和2007年,学校先后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取得“优秀”成绩。学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有9000馀人成为全国注册青年志愿者,全校有3万馀名青年学生参加过志愿者活动。2011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保定,亲切慰问了正在客运中心进行志愿服务的河北大学青年志愿者。
河北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大学,已与五大洲100多所高校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近十年来,已为50多个国家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及短期留学生3000馀名。学校先后分批选派数百名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加拿大、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高校研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学校重视承办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和邀请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成为国际学术舞台上的重要成员之一。
河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1960年、1962年、1978年、1984年、1996年,先后五次被确定进行重点建设。2000年,省政府对《河北大学面向21世纪建设与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并批复,对河北大学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02年得到教育部、财政部的重点支持。200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季允石与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河北大学签署共建河北大学协议。
十年来,河北大学在“省部重点支持”和“省部共建”的支持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在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天的河北大学已经成为我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如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校训传统和“博学、求真、惟恒、创新”的校风精神,河北大学8万师生员工,心怀省委、省政府与全省人民的希冀和重托,正在同心协力投身学校各项事业,坚定信念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目标不懈奋斗。
二、历史沿革
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酥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这是天主教在华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填补了中国北方尚无天主教建立大学的空白,与南方的上海震旦学院遥相呼应。
国民政府成立后,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报立案。1933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号训令,正式批准立案,因所设系科未达“大学”三院九系之标准,故将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学院”。
1944年学校通过改建大学的计划。1945年成立三院七系,初具大学规模。抗战胜利后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申报改建大学。1948年10月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将工商学院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51)高一字1170号令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公立,将私立达仁商学院、天津土木工程学校分别合并入津沽大学商学院、工学院,并以津沽大学原有之文学院为基础,筹建师范学院。
1952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将津沽大学工学院3系与前北洋大学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将津沽大学财经学院3系并入南开大学;以津沽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又将天津市教师学院并入,在原校址改建为天津师范学院。
1958年,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同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决定将天津师范学院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1959年,天津师范大学改由天津市领导,同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确定天津师范大学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夏,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教五字第258号通知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大学,隶属河北省教育厅领导。
1969年10月,根据冀革(69)130号及津革(69)163号文件精神,河北大学隶属河北省管理。同年12月,河北大学陆续迁出天津。 1970年,河北大学迁址保定,仅在天津马场道74号设河北大学留守处。
2002年5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河北大学成为省内唯一实施省部共建的高等院校。
2005年5月,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的批复》(冀政函[2004]153)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成立河北大学医学部。
2005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省部共建河北大学协议,河北大学正式跨入国家“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河北大学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校本部位于五四东路180号,另有新校区、医学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成教学院第一校区、法院东街院等七个校区。现任党委书记 、校长王洪瑞
三、学科建设
河北大学现有28个学院,85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涵盖全部十一大学科门类的128个硕士学位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法律、教育、工程、艺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汉语国际推广、高等在职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2个博士学位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可授予44个二级学科,50多门省部级精品课;拥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文化部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全国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实验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特色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个省级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院、华夏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全国电磁学学会、文心雕龙研究会,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会、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全国物理通报、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动物学会、美学学会、数学学会、微生物学会、语言学会、历史学会、艺术学会等20多个国家和河北省基础研究学会挂靠在河北大学。2008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河北大学共建现当代文学学科。[1]
学校对同类学科进行整合,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文、史、哲虽属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特点,但又有“同根生”的一面: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的精神世界。实施了“大文科”试点,在中文、哲学、历史等专业开设了文学概论、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等必修课程,打通了三者界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215人,专任教师1784人,副高级以上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软引进”院士7人,教育部社科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吴玉章奖1人,王力语言学奖2人,霍英东和“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管优秀专家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7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964人,其中,本专科生1895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350人,留学生162人。
四、图书馆
1、历史沿革
河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天津创办的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1940年,全部迁移北疆博物院旧址。1943年,为纪念本校董事长龚仙舟而更名为仙舟图书馆。1948年8月,本校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本馆也随之名为私立津沽大学图书馆。1952年10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8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1960年7月,随学校更名而定名为河北大学图书馆。1970年12月,随学校迁至保定,位置在河北大学南院。
2、镇馆之宝
Kunyu Wanguo Quantu 坤舆万国全图
3、图书信息
图书:河北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数量丰富、品种多样、中外兼收;综合性强,涵盖我校各专业以及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古籍丰富,历史悠久,品种珍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从1921年建馆至今,历经80多年的文化积淀,已拥有各种纸质图书文献306万余册,其中图书馆220.8252万册,医学部33.8816万册,院(系、中心)资料室51.5759万册;电子版图书约86万余册。
报刊:馆藏报刊文献历史悠久、数量丰富,现有报刊合订本20万余册,4000余种。其中中文报刊合订本15万余册、3500余种,外文报刊合订本5万余册,600余种。每年订购中文期刊1500多种,外文期刊160多种,报纸90多种,基本覆盖了我校各学科专业。在馆藏专业期刊中核心期刊的收藏达到80%以上,西文期刊中《化学文摘》从创刊至今一直收藏,中文报库中收藏有解放前出版的报纸21种,建国后出版的报纸208中,其中有《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北洋政府公报》以及我党早期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此外还有我国最早的石印画报《点石斋画报》。
古籍文献:馆藏古籍文献弥足珍贵,共26200多种,18万多册(件)。其中善本363种,4959册;珍本866种,8033册;孤本17种,238册。主要藏书特色为方志和家谱。此外,馆藏舆图、书画、名人手札及金石、碑碣拓片也极为丰富。
方志类图书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方志1158种,10344册,多为清末民初刊本,但也不乏善本,如明嘉靖刊本《山东通志》、《龙门志》、《石湖志略》,明万历刻本《武夷志略》、康熙刊本《宝坻县志》、《岷州志》、雍正刻本《江西通志》、乾隆刊本《盘山志》、《岐山县志》等,都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石湖志略》则有清代著名学者、大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为国内独家收藏,弥足珍贵。
家谱类图书又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家谱835种,173姓,多为明、清、民初刊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30余种,最早刊本为元至元三年(1377)汪云龙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谱》。我馆古籍家谱类藏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刊式上,都堪称“华冀文采第一家”。
馆藏部分舆图、书画、手札、碑碣拓片等古籍文献,如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于康熙十三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比利时安特正普出版社于1601年出版的奥泰礼《世界地图册》,明代画院在菩提树叶上绘制的《明画院绘十八应真册》,明代著名山水花鸟画家沈周的《石田真迹》,清代曾国藩、张之洞、莫友芝、严修、徐世昌、载滢、溥伟、溥儒等名人的手札,《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孔子剑刻真迹、“殷比干莫”拓片,这些都是丰富馆藏古籍文献的艺术珍品。
另外,馆藏两部大型文献丛书,即《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中华再造善本》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分三编,正编100辑,128册;续编100辑,1079册;三编88辑,927册,涵盖近代名人奏疏、政书、年谱、笔记、日记、诗文集及经世文编、碑传集等,其中尤以海内外孤本居多。这套影印本丛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文献集大成者。《中华再造善本》是2005年教育部为我校配送的一套价值300万元的大型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五编,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这套丛书选录之富、影印之精、学术价值之高,迄未有之。
古籍咨询
音像资料:我馆收藏的音像资料有磁带302种(2000多盘)、录像带462种(492盘)、VCD503种(1167碟)、DVD148种(155碟),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常用外国语学习资料、专业教学用资料、电影电视名片欣赏、中外音乐经典等。
数字资源:河北大学图书馆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电子资源不断丰富,对于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博物馆
河北大学博物馆创建于天津工商学院时期,其前身是著名的1914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创立的北疆博物馆,后与河北大学分离,现身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现在的河北大学博物馆复馆于1996年,由原历史系文物室和生物系动植物标本室合并而成,第一任馆长为刘式今。
博物馆内收藏文物近9000余件,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宋元明清瓷器、历代货币(五铢钱)、殷代甲骨文占其大宗及重要的地位,当中不乏稀世珍品,国家一、二级文物70余件,馆藏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如北京周口店猿人头骨、康熙官窑五彩仕女大盘、雍正粉彩碗、嘉庆官窑转心瓶、乾隆官窑粉青葫芦瓶等,五彩转心瓶就被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誉为国宝中的国宝。1996年,中国社科院研究院李学勤与罗琨专程来整理所藏甲骨文,并墨拓其中177件,撰成《河北大学文物室所藏甲骨释文》发表。1999年博物馆征集到急缺文物73件,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战国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填补了河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教学标本与陈列上的时代缺陷,囊括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发展时代。
生物标本的收藏则更具有鲜明特色。标本收藏范围涵盖了包括台湾在内的26个省、市、自治区;还有不少国外交换标本,总藏量达到25,6233件,价值1.3亿元(经专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