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中学 欧艳珍
1919年5月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国人民如晴天霹雳,大为震惊。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由此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但是,五四爱国运动并非专指5月4日当天而言的,它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以“六三”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共出现了五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即5月4日当天发生的事。5月4日学生被捕,5月5日十几个学校的学生总罢课,5月6日中学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准备在5月7日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反动派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在5月7日将被捕的32名学生全部释放。
第二次高潮,是5月19日的总罢课,具体目标是挽留北大校长蔡元培,反对安福系掌握教育权。最后,蔡元培还是回来了,反动派没能达到驱蔡的目的。
第三次高潮,是6月3日学生上街讲演,反对反动政府为曹汝霖等辩护和诬蔑学生的爱国行动。学生遭到反动派的大逮捕。北京学生向全国发出呼吁,请求支援。6月5日,上海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特别是上海的工人,第一次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就使五四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工人为主力,以上海为中心的阶段。
第四个高潮,上海“三罢”斗争,迅即波及全国。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第五次高潮,是拒签《和约》的斗争。6月28日,是《巴黎和约》正式签字的日期。在全国人民拒签运动的压力下,特别是在巴黎的中国学生、工人直接干预、阻止,使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由此看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运动。所谓“彻底”,是指它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精神而言。此外,它的规模,也是空前的。从地域上看,除北京、上海等为中心外,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个省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市镇、乡村(如山东),都发生有不同程度的爱国运动。真正是星火燎原。就是在国外,日本、法国、南洋等凡是有中国留学生和华侨的地方,也都展开了爱国活动。从卷入的阶层来看,也是极其广泛的。真正是是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都动起来了。工人、学生、商界,各行各业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
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