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空间结构的学习心得
上大学以来,我总是喜欢看一些建筑类的书籍,每每看到那些对我来说不可思意的建筑,我都会被她们的雄伟气势、美妙绝伦的造型所深深吸引和被她们的设计者所完全折服。当然对于一个即将成为建筑人的我来说,这更是一种自豪。在这其中大跨空间结构,印象尤为深刻。这一学期的《大跨空间结构》课程让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了空间结构。
记得小时候和朋友交换着把绳子在手指间支成各种各样的空间形状,那时侯的小游戏---“玩翻绳”,仔细想来它其实附含着一个很深的哲理---结构是变化的、是简单和复杂的综合体。两点一线、三点一面,面和面组合成空间。任何结构物本质上都是空间性质的,只不过出于简化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人们在许多场合把它们分解成一片片平面结构来进行构造和计算。与此同时,无法进行简单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体系也始终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一般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创造潜力,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空间结构的卓越工作性能不仅仅表现在三维受力,而且还由于它们通过合理的曲面形体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就愈能显示出它们优异的技术经济性能。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平面结构往往已难于成为合理的选择。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多数采用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大跨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十分丰富多彩,可分为如下这些类型: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平板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和索-膜结构。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在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前期在我国有所发展,当时建造过一些中等跨度的球面壳、柱面壳、双曲扁壳和扭壳,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投入过许多力量,制定了相应的设计规程。但这种结构类型日前应用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施工比较费时费事。平板网架和网壳结构,还包括一些未能单独归类的特殊形式,如折板式网架结构、多平面型网架结构、多层多跨框架式网架结构等,总起来可称为空间网格结构。这类结构在我国发展很快,且持续不衰。悬索结构、膜结构和索-膜结构等柔性体系均以张力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可总称为张力结构。这类结构富有发展前景。
薄壳结构也叫实体结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他是拱的演变,这与他的受力和造型特点有关。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建造了万神殿,其中央大殿为直径43.5米的半圆球型穹顶。与传统的平面结构相比,薄壳结构造型优美、传力路线直接、受力性能良好。薄壳结构除了承重结构作用外又是维护结构,使两者功能融合为一体,使材料更为节省。薄壳结构的主要形式有圆柱面壳、圆球壳、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扭壳。由于曲面壳体的模板制作复杂,耗费木材,大跨度空间结构在高空进行浇注和吊装也耗工耗时。所以用薄平面板代替曲面板就应运而生,如折板结构。
平板网架即采用型钢或钢管材料,按一定规律相连接形成的空间网格状结构。外观呈平板状,由杆件与节点体系组成,杆件在空间汇交于节点,形成一个高次超静定结构。因此他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刚度,整体性强,能适应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荷载。网架结构中的杆件主要受轴力,所以容易做到材尽其用,节省材料,减轻自重。自第一个平板网架(上海师范学院球类房,31.5mx40.5m)于1964年建成以来,网架结构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1967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采用斜放正交网架,其矩形平面尺寸为99mx112m,厚6m,采用型钢构件,高强螺栓连接,用钢指标65kg每平米(1kg每平米≈9.8pa)。1973年建成的上海万人体育馆采用圆形平面的三向网架净架110m,厚6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结点,用钢指标47kg每平米。当时平板网架在国内还是全新的结构形式,这两个网架规模都比较大,即使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代表性,因而对工程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时体育馆建设需求的激励下,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对这种新结构投入了许多力量,专业的制作和安装企业也逐渐成长,为这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里是我国空间结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平板网架结构就自然地处于捷足先登的优先地位。甚至80年代后期北京为迎接1990年亚运会兴建的一批体育建筑中,多数仍采用平板网架结构。在这一时期,网架结构的设计已普遍采用计算机,生产技术也获得很大进步,开始广泛采用装配式的螺栓球结点,大大加快了网架的安装。
网壳结构是将杆件沿着某个曲面有规律地布置而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其受力特点与薄壳结构类似,是以“薄膜”作用为主要受力特征的,即大部分荷载由网壳杆件的轴力承受。它具有自重轻、结构刚度好、造型美观、受力合理、节省钢材、加工精美、形状偏差对内力的影响大、空间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特点,可以覆盖较大的空间。网壳结构其实和平板网架结构同属网格结构,只不过它是网格结构的曲面形式。由于网壳结构与网架结构的生产条件相同,国内已具备现成的基础,因而从80年代后半期起,当相应的理论储备和设计软件等条件初步完备,网壳结构就开始了在新的条件下的快速发展。建造数量逐年增加,各种形式的网壳,包括球面网壳、柱面网壳、鞍形网壳(或扭网壳)、双曲扁网壳和各种异形网壳,以及上述各种网壳的组合形式均得到了应用;还开发了预应力网受、斜拉网壳(用斜拉索加强网壳)等新的结构体系。近几年来建造了一些规模相当宏大的网壳结构。例如1994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采用肋环斜杆型(Schwedler型)双层球面网壳,其圆形平面净跨108m,周边伸出13.5m,网壳厚度3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结点,用钢指标55kg每平米。1995年建成的黑龙江省速滑馆用以覆盖400m速滑跑道,其巨大的双层网壳结构由中央柱面壳部分和两端半球壳部分组成,轮廓尺寸86.2mx191.2m,覆盖面积达15000平米,网壳厚度2.1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螺栓球结点,用钢指标50kg每平米。1997年刚建成的长春万人体育馆平面呈桃核形,由肋环型球面网壳切去中央条形部分再拼合而成,体型巨大,如果将外伸支腿计算在内,轮廓尺寸达146mx191.7m,网壳厚度2.8m,其桁架式“网片”的上、下弦和腹杆一律采用方(矩形)钢管,焊接连接,是我国第一个方钢管网壳。
记得今年同济大学的专家来我们学校做的有关空间结构的讲座,他就特别讲了悬索结构。悬索结构是以一系列受拉的索作为主要受力构件,并将其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各种形式的体系后,悬挂到相应的支承结构上。悬索结构通过索的轴向拉伸来抵抗外荷载作用,它可以最充分地利用材料的强度,大大减轻结构自重,使得其在保证经济性的情况下能够跨越较大的跨度。柔性的悬索在自然状态下不仅没有刚度,其形状也是不确定的。必须采用敷设重屋面或施加预应力等措施,才能赋予一定的形状,成为在外荷作用下具有必要刚度和形状稳定性的结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