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高国栋
高国栋,男,1954年5月5日生于河南信阳。1970年入伍,1975年毕业于河南省新乡医学院。1 977年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进修神经外科。1981年到武汉军区军医提高班学习。1988年获四医大西 京医院神经外科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4年1月任四医大唐都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同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6年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 授、第四军医大学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所长、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西安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 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 科学会血管内治疗学组组长、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会会员,中华神经外科多种杂志编 委等职务,全军科技银星,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技术2级。
1990年在西北地区首先、国内较早开展了血管内栓塞微导管技术,在颅面部血管性肿瘤的栓塞、脑动脉瘤、颅内和脊髓动静脉 瘘、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支架治疗颅颈部血管狭窄等缺血性卒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 目前已治疗2000多例各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手术夹闭出口端治疗颅内大脑大静脉瘤的成功为世界首例。显微手术切除各类颅底肿瘤 1000余例,另外,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技术,已娴熟的手术技巧,小的创伤、反应轻、全切颅底、中线部位和脊髓内肿瘤,治 愈率高为特点,治愈了大量疑难复杂病例。
1997年10月在国内首先开展的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技术为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成功地治疗2200多例病人均 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疗效,并创立了“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基本上解决了术中精确定位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1999 年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九.五全军重大医疗成果奖和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此基础上,自1998年以来通过6年多的动 物实验和4年多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定向手术毁损双侧伏隔核戒断毒瘾技术,目前已完成272例手术,经过多年的 严格观察随访,证明此项技术安全、可行、疗效显著,将成为彻底治愈吸毒成瘾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还先后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帕金森病和癫痫外科手术治疗等新技术。开展的《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高血压大鼠苍白球及其周围核团对血压调节作用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介入性诊疗技术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获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获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立体定向手术戒毒临床与实验研 究》获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微电极定向毁损双侧伏隔核治疗阿片类药物心理依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第四军医大学科技创新 重点工程项目等多项课题,《微创神经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校拔尖人才资助。
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28名。近年来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3篇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90多篇在国家级杂 志发表,主编和参编专著6部,获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10余项,另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是1992年军队科技二等奖"脑损伤 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贡献者之一。《颅面部高血运肿瘤和血管病的血管内栓塞与手术切除综合治疗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法国、美国、澳洲、巴西等国家出席国际会议与参观学习,进行学术交流。
骨科 范清宇
范清宇教授,博士导师,唐都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技术1级。
1960年至1966年就读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81年及1986年分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美国纽约关节病医院任顾问外科医生。
长期从事骨外科学临床、基础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骨科领域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研究经验。关于骨巨细胞瘤、软骨再生等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骨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现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纽约科学院会员(membership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全军骨科学会常委──全球华裔骨科学会理事等。处理二千余名各类骨肿瘤病人。特别是在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手术,骨盆肿瘤、骶骨肿瘤等特殊、复杂部位的肿瘤手术治疗上有独到的经验。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陶凌
2009-12-23 18:11
大家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研亦有道。我是陶凌,现在西京医院心内科工作。1992年,我光荣地成为四医大的一名学员,在这里读完本科、硕士、博士,成为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师和助教。2002年我有幸赴美国攻读博士后,在那里得到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江学者客座教授马新亮教授的悉心指导,先后在PNAS,Circulation等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被破格聘为助理教授。2007年底回国后,脱颖晋升正高职务,200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和总后科技新星。面对组织的信任,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主动补课,自觉修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来锤炼自己,报效祖国,2008年赴川抗震1个多月,2009年参加了“卫勤使命—2009演习”。今天,我在这里汇报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些体会。
回国后,经常有人问我,年纪轻轻,这么顺利地获得这么多的成绩,是不是比别人聪明?!其实,生活中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挺笨的,用他们的话讲,有点憨。无论多么愚蠢的问题都敢问,从来不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实验室的老师开玩笑把我叫做“十万个为什么”。那是刚去美国时,跟着别人做实验,跟不上,听不懂,没少挨导师的批,心情最黯淡时,看到天上的飞机,眼圈就红了。后来想通了,反正底子薄,没什么好装的,不懂就问吧。从此,我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一门心思补短板。导师和同事们慢慢发现实验室的各种技术已经难不倒我了。更令人意外的是,我的第一个独立成果就是这样憨憨地问出来的!在参与罗格列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时,在同事想当然的目光中,我傻乎乎地向导师提出,罗格列酮既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那它是否也应该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呢?得到导师的支持后,我在血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为从未有人研究过,很多研究指标和实验方法都是我首创的,虽然艰苦,但最终在这个方向取得了意外的成功。这份被导师认定的“副产品”,成为我科研生涯的第一份“标记物”,因为其创新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上,4年内被他引50余次。还是因为好奇,2003年,我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敏感地捕捉到一个研究热点,回到实验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