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语言的话语偏离研究
鲁 静
摘 要:喜剧小品以会话言语表演为主,以语言的诙谐幽默为切入点,引观众发笑。喜剧小品抓住“笑”的本质,巧用偏离,产生喜剧效果。本文尝试用修辞学中零度与偏离理论来探讨经典小品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关键词 :小品 语言偏离 话语幽默
小品作为传达幽默的一种形式,因特别的喜剧形式和效果受到关注。小品是舞台表演艺术,更是语言使用艺术。正如《喜剧纲论》中说:“笑,来自言辞和事物。”
小品表演只有两三个人物,背景及道具比较简单,想要既真实再现生活又带有一定深度,人物语言十分重要。所以小品经常通过精选语言,巧用偏离,营造喜剧氛围。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专门论述了“零度”与“偏离”,指出“零度”是“偏离”的基础,“偏离”是“零度”的创新与发展。偏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零度的适用范围。所谓“零度”,就是词的原态,是一种中性、规范的话语修辞状态;“偏离”是对零度的非系统性的局部违反状态。零度与偏离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因此,语言偏离又可以具体分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和表达方式偏离等。
一、语音偏离
王希杰认为:在语音方面,读错别字,发音失误,都是对规范即零度形式的一种偏离。小品中的幽默主要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偏离使用实现的。因此,语音方面的处理,对小品内容的表现有着重大影响,常用押韵、谐音等方式。
(一)押韵
押韵,是把同属一个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实际上,小品属于非韵文,一般不押韵,但押韵的使用却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如:
(1)古人云,鸡抱窝,鸭下蛋,谁的活,谁去干。小时候,算命先生就说我是埋在土里的珍珠,迟早会灿烂,这不已经被淹没了六十二年的老人参突然被官方发现,今天我是代表我们村里老少爷们的心愿,找我儿子刘百万,进行一次合作项目的重要谈判。(《儿子大了》)
这段人物的开场独白“上口段子”,押的是“言前”辙。“言前”辙押韵的特点是读起来声音洪亮,把这段话放在开场,就可以让大家感觉到主人公是以饱满的精神为全村人来谈判的,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么长的内容如果按正常的语法及逻辑顺序来表达,就会显得沉闷枯燥。
(二)谐音
谐音是大家熟悉的一种语音偏离。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点就是有声调。但汉语词汇成千上万,四个声调无法详尽所有词汇,因此会出现大量同音现象。于是可以利用同音字、音近字有意进行谐音别解。如:
(2)吴德贵:一个蔡,一个范,全成吃的了。(《同学会》)
姓氏“范”的谐音为“饭”,姓氏“蔡”的谐音为“菜”,用“饭菜”来暗示小品当中人物的追求物质和功利心,产生一定喜剧效果。
二、词汇偏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言语交际中,如果通过偏离词汇某一层面的规范来满足另一个层面的使用需求,可通过词语别解和词汇色彩义偏离等方式。
(一)词语别解
词语有一定客观性,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曲解词的本义,或赋予词语新义,但这种意义具有临时性,别解后的词语与原词语都有一定联系。
1.有意歪曲词义
(3)青年:你就是个修破鞋的。
老人:我是修鞋的,不是修破鞋的,扫黄不归我管。(《鞋钉》)
例(3)中,青年人想羞辱老人,但老人有意曲解“破鞋”一词,这样既没有激化矛盾,又维护了个人尊严。
2.临时赋予词语新义
(4)小郭:那个风是一个劲儿的刮,鼻涕一个劲儿的流,旁边有一哥们儿还拿我开涮,说我这叫一夜风流。(《有事您说话》)
“风流”本有三个义项,一是有功绩又有文采,二是有才学不拘礼法,三是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但在此处,却别解为“风刮过而使自己流鼻涕”,既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又幽默机智。
(二)词语的色彩义偏离
词语的色彩义是词的非理性意义。词语的色彩义包括时代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这三种色彩义的偏离可以使词语的表达与所处的语境不协调。
1.词语时代色彩的偏离
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被称为历史词。这些词语只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使用,但有时为了表达特殊意义,在当今时代仍然会使用到,它们的原始规范意义已经逐渐消失,经常非常规使用。如:
(5)老蔫:借你的光,要不能跑这么远的地方来吗?还得办路条。
马丫:啥路条啊?那叫港澳通行证。(《老蔫完婚》)
“路条”是一种通行证件,适用于革命战争期间,在当时,它保证了正常的交通往来。现在常用“通行证”一词来代替它。这两个词只是出现年代不同,但意义却很相似,这就是词语的时代标示功能。在小品《老蔫完婚》中,主人公用“路条”一词,产生了积极的表达效果。
2.词语感情色彩的偏离
人们阐述客观事实,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种附加色彩就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如:
(6)父:过去你回回考试都是倒数第二,这回怎么倒数第一了呢?
儿:我的成绩一直很稳定。(《我和爸爸换角色》)
“稳定”本是一个褒义词,在此语料中却用它来形容一个成绩极差的学生,反差中透出戏谑。这是明显的褒词贬用现象。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这类词语偏离的使用是喜剧小品中产生喜剧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一定要把它与褒贬误用区分开。
3.词语语体色彩的偏离
语体色彩是与特定语体相适应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暗示的意义也不同。如:
(7)大爷:这家伙把我们家的男女老少东西两院的议员全找来了开会,要弹劾我。
小崔:事儿闹大了。
大爷:嗯,后来经过大家的举手表决……(《昨天、今天、明天》)
“弹劾、举手表决”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属于政治术语,但小品中的主人公“黑土”作为一个农民,居然把具有如此强烈政治色彩的词语用到家庭的纠纷中,偏离了政治术语的语体色彩。不可否认,小品中运用的语体色彩与原有色彩的反差越大,所形成的幽默效果就越明显。
三、语法偏离
语法规则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法规则不是对单个词和句子的规范,而是规定一类类现象,小品中常常有意偏离语法规则制造幽默。下面从小品中语言词序的改变、拆词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序的改变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语法意义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一般词序固定。如:
(8)大叔:你白云什么名人儿,那就是个人名。(《说事儿》)
(9)大妈:瞧瞧我的人气!
大叔:你那是气人。 (《火炬手》)
上面所说的“名人”与“人名”,“人气”与“气人”都是通过直接调换顺序构成语言的“包袱”。
(二)拆词
拆词是为了适应一定的交际场合,故意把词拆开来说,是对词完整性的偏离。如:
(10)大妈:我为啥跟你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