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 素描、速写、色彩和命题创作这“四大金刚”。而“命题创作”这一门考试科目的设置,本来意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让更多真正有才华的,并非只画了两三个月就上考场的考生脱颖而出。
四门考试科目不变,按大类招生,而考试科目依然保留素描、速写、色彩、命题创作四项。造型艺术类、中国画这些纯绘画类的素描考试,还是会考人物写生,比如男青年半身像带手。而设计类、建筑类则可能还是以默画为主。
院校和考生:对“命题创作”又爱又恨 今年,中国美院在专业考试的科目上新增了一门速写,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美术基本功,也更能体现考生在瞬间把握造型、感受造型的能力。而熟悉艺考的人都知道,中央美院的四门考试科目一直是它的传统,尤其是“命题创作”这门,在经历了保留、取消、再增加的兜兜转转中,至今,已成为央美的保留项目,也因此,增添了考试的难度。
“题目:《影子》;要求:画面2人以上,工具材料不限(不准使用油画颜料)。”这是中央美院2008年造型专业命题创作的考试题目。再看看中国画专业命题创作的考题:“《雪》。要求:(1)紧扣主题:山、水、石表现,画面中有流水、房屋;(2)紧扣主题:以人物表现,画面中不得多于4人,不得少于3人;(3)紧扣主题:以花卉形式表现,画面中不能只有一种花卉,且要有鸟窝。”这就是“命题创作”的主要构成,给你一个命题,然后根据材料和方式的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要求考生能正确地理解题意,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记录、认识和理解,通过绘画技巧的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钟主任说,除了考素描、速写和色彩以外,“命题创作”能够很清楚地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能从画面中看出学生的想法,通过创意,激发出学生的真正才能,检验考生究竟有哪些理论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三代人》这个考题,可以是师徒三代人,也可以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三个时代,各种回答都有。学生入校以后,学生的艺术想法和创作能力,对于他今后的美术发展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单纯考察基本功,对于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还是太窄了。”
确实,“命题创作”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悟性的考生来说,优势很大,而对于那些只靠平时死记硬背的考生来说,平庸、肤浅、墨守成规的作品,只能做到“命题准确”,而“创意有限”。两者一比,这些只为“应试”而来的考生,就会被淘汰出局。但是,就像写作文可以背范文一样,如果正巧碰上“精彩”的范文,相互一套用,也未尝不是一个取得高分的好办法。因此,“命题创作”让这类考生又怕,也又“爱”。
除了“题目比较好背”以外,由于考生人数比较多,组织考试比较困难,中国美院2000年开始便取消了“命题创作”的考试。美院招办主任李都金告诉记者,由于现在考试应届生比较多,基本功是主要方面,考创作对考生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考生大多数都是把题目背出来,而不是自己的真正水平。再加上评卷也有难度,标准很难定,好还是不好,创意的概念很难下定义。”
培训班:“现在还没到训练‘创作’的时候”
记者在一些美术培训机构采访时,许多画室负责人很坦白地告诉记者:“现在还没有到训练‘创作’的时候,”一般都要到最后一个月冲刺阶段,才会布置几个题目,让学生去练习。大部分培训班都不会特意开展这样的创作课。在他们看来,“创作不是基础”,靠练是练不出的,与其花时间给学生“搞创作”,还不如多画几个石膏像有用。
看来,“命题创作”这门课似乎成了一块大家默认的“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背题套题,反倒成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避免这种“潜规则”发生,难怪许多美术院校只好“忍痛”取消了这一门考试科目。
不仅是美术高考,在音乐考级等艺术类考试中,“背石膏能手”、“扒谱工匠”越来越多,他们或许能在几个月里轻松获得一纸证书,但却会出现一个钢琴过8级的琴童,在同学的生日会上弹不出一首《生日快乐》歌。
曾经有人问台湾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平时空余的时间都干什么,赖声川这样回答:“我没有空余的时间,但我的工作,就像在玩一样。”这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