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

305阅读 | 10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第1页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第2页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第3页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第4页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第5页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docx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挽少挽忆 上传于:2024-05-22
浅谈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的防范 私人信息的收集同社会本身一样古老。它可能不是最古老的职业,但却是最古老的习惯之一。上至行政机关,下至社会团体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交换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在个人信息被收集和利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个人信息遭到恶意侵权、扰乱个人生活的隐患也逐渐显现。 1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 虽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呼声很高,立法机关也很重视,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我国个人信息权利立法保护比较零散,并没形成体系,保护范围也很狭窄,缺乏统一的执行机制与机构。现有的保护模式通常都是通过适用部门法中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规定来保护个人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宪法保护《宪法》第38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第39条规定住宅不受侵犯,第40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2部门法保护《民法通则》虽没有直接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人格权,但规定了公民享有名誉权、荣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另外,《刑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居民身份法》、《档案法》、《统计法》、《律师法》等中都有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条文。 1.3诉讼法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了人民法院审判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因此有关个人信息如果被确定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理。 1.4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保护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中也有相关规定。 可见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没有形式意义上的统一立法,都是散见的立法,法律效力都不高。我们的互联网发展的非常热闹,但是我们互联网里面的法制却是十分的混乱,能够说的上是法的可能只有人大常委会的一个决定,剩下来的都是一些位阶比较低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是行业规范。 2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大量外泄 当前,个人信息不再只是以传统手写方式记录,纸质方式储存,更多的是以网络的方式来取得、持有及使用。 2.1第三方持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商业机构广泛运用会员注册的方式大量收集个人信息,进而有外泄或滥用个人信息的可能。在网上交易中,为了购买特定商品,或者使用一定的购物平台,买方必须提供姓名、性别、生日、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住址及电子信箱等个人信息。特定服务的网络提供者,如求职网站、社交网站等也会要求使用者提供个人信息。 2.2第三方持有详尽的个人资料第三人持有的个人资料不仅数量大,而且越来越详尽。第三方持有详尽的个人信息可能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通过部分个人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个人相关资讯。有了这些个人信息,政府部门可以更有效地执法,企业可以做出更正确的分析及决策。但个人却成为科技进步的牺牲品,这些详细的个人信息被滥用时,不但可能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害,更可能造成犯罪。 2.3个人信息的电子化在电脑科技发明并大量运用后,我们转而依赖电子媒介来储存、复制及处理资料。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得以更方便的以电子档案的方式来储存、处理或交换个人信息。信息交换成本极为低廉,并可以被长久保存,轻易复制、使用及传输。但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个人信息更容易被暴露于第三方。 3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形式多样 正是因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大量外泄,加之立法中个人信息保护防范措施不足,使得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屡屡发生,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3.1网站泄露用户注册信息不良网站通过注册会员,获取免费服务和商品的活动,收集和统计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再售卖客户信息牟利。 3.2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软硬件厂商在产品中设置后门程序,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用户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并定期将部分个人信息发送到公司数据库中,为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不安全因素。 3.3电子邮件中的个人信息泄露电子邮件从发送到接受需要通过多个服务器,在其中任何一个中转点,未加密的邮件信息都可以被截断、偷窥。因此,蓄意窥探他人隐私的服务提供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截获个人信息。 3.4用人单位对员工隐私权的侵犯用人单位为了监督员工不在工作时间利用网络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常常在局域网里安装监视软件。员工网上浏览、聊天、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都能被单位通过监视系统拦截获悉。 3.5利用即时通信软件侵权我国 QQ、微信、微博用户数以亿计,不道德的网友私自人肉他人信息,使他人遭到骚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即时性,使广大网友的言论得到爆炸式传播,影响恶劣。 可见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我国国情及现实需要的差距,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应当事先防范、事中监控、事后救济并举,并且针对个人信息侵权的特殊危害性,笔者认为尤其要重视防范于未然。 4个人建议 4.1个人信息侵权的自我防范措施抓住源头就能找准要害。首先,个人信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