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形成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工作的压力,孩子父母大都无暇顾及孩子大多父母亲都会选择让老一辈的人来帮着带孩子,而老人则非常的宠爱小辈的孩子们。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会和别人交往。
2.社会因素
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孩子们成为了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3.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绩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4.学生心理因素
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导致了一些严重后果的发生。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
2.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
3.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
作为教师,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4.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