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作业
第5课 七律·长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
2.这首诗的体裁是 。其中颈联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请写出本诗中另外一联运用对偶的诗句: , 。
3.根据提示完成下图。
万水
“远征难” “不怕”
千山
4.结合加点词,说说下列诗句的表达效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5.“磅礴”指(气势)盛大,“泥丸”是指泥土制成的球形小东西。诗人同时用“磅礴”和“泥丸”来形容乌蒙山,是否矛盾?为什么?
6.这首七律作于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夕。请联系这一创作背景,说说尾联为何“岷山千里雪”却令人“更喜”?
说明:第5题、第6题分别改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五课《七律·长征》第4题、第6题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
1.为下列两组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寇( ): 冀( ):
冠( ): 翼( ):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棱两可——( ) 垂头丧气——( )
卑躬屈膝——( ) 风平浪静——( )
3.按照战斗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如下),请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峰顶杀敌 (3)枪尽弹绝,□□□□
(第3到5段) (第6到9段)
(1)接受任务,□□□□
(第1到2段)
(说明:本题改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六年级第二学期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第3题)
4.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班长马宝玉的形象。
⑴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⑵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
5.作者对五名战士的称呼发生过两次变化:从第2段中的“五个战士”,到第3段中的“五位战士”,再到从第4段开始的“五位壮士”。请细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参考工具书,回答下列问题。
(1)量词“个”和“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名词“战士”和“壮士”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两次称呼的变化。
(说明:本题选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六年级第二学期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第5题)
6.课文中作者既对个体形象作了刻画,又对人物群体进行描写,使得描写富有层次感。请结合课文第2段,体会这种写法的特点,并模仿它的写法再写一段话。
(1)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2段原文
人物表现与形象
角度
人物的共同点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一边……一边”表现了他们有周密的作战方案,以及团队有凝聚力。“利用险要的地形”和“一次又一次”,突出了五个战士作战能力之强。
④
⑤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班长马宝玉等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打,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打击敌人,表现出他指挥作战的冷静果敢。
个
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①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②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③
(2)模仿这段话的写法,选择校园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一段描写。
第7课 开国大典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qíng( )着红旗 (2) lù( )续
(3)胸táng( ) (4)huì( )集
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空格。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_______这鲜红的国旗。
仰望 B.观看 C.瞻仰
起初是全场________,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 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A.寂静 B.肃静 C.安静
3.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开国大典”的信息表。
开国大典
日期
(1)
地点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
(2)
大典过程
早上六点钟起
(3)
(4)
(5)
宣读公告完毕后的两个半钟头里
(6)
(7)
群众游行
意义
(8)
4.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同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句中“以上这些部队”具体是指哪些部队?这个句子突出了部队的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在前面的具体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第4段的场面描写和《狼牙山五壮士》第6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题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 六(上)》第7课第7题)
第8课 灯光
1.根据拼音在句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1)激烈的 (wéi jiān)战就要开始了。
(2)一个孩子正在灯下 (jù jīng huì shén)地读书。
(3)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 (chōng jǐng)里。
(4)后来才知道,在这 (qiān jūn yī fà)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5)在天安门前 (cuǐ càn)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 这是一个在光亮与黑暗中穿行的故事,根据下图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3.文中出现了三次“多好啊”,请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内容,围绕这句感叹,具体表现人物的所见、所思、所感。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
(2)“多好啊! ”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 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我看着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心想:
4.如果这个故事不以“灯光”为题,你会选择以下哪个题目?( )
A.火光 B.亲爱的战友 C.年轻的战斗英雄 D.珍贵的书
理由是
5.结合第4题的选项进行比较,谈谈作品以“灯光”为题的好处。
6.读完这个故事后,某班同学小李在读后感中写道:“在战斗中,郝副营长点燃了书。这本书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是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承载着他的理想信念。一旦烧尽了这本书,最能纪念这些可贵精神的东西也不存在了,这真让我无法释怀。”
请写下你对这个情节的感受和看法,与小李交流阅读感受。
第9课 我的战友邱少云
根据拼音写汉字。
wěi______装 màn______延 干 hé______
咳 sou ______ 山 ào ______ quán_____缩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 分析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说明:本题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九课《我的战友邱少云》第4题)
4. 阅读文章第⑪段——第⑭段,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⑴在下表中先填写第⑪段中三组关联词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作为战友的“我们”,如果去救邱少云同志,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关联词
关系
可能导致的后果
如果……也……
假设
③
(虽然)……但是……
①
不仅……也不仅……更……
②
⑵根据原文将下面的选段补充完整,并体会邱少云选择“纹丝不动”时的想法。
(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 )。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 )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有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 )。
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5.课文直接描写邱少云的笔墨较少,描写环境和作者心理活动的笔墨较多,这
些描写对表现邱少云精神有什么作用?
(说明:本题选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教科书》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九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后“阅读提示”)
6.按要求填写表格
课文
故事背景
主人公的处境
主人公的选择
带给我们的启示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日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⑴
狼牙山五壮士向顶峰攀登,把敌人引向绝路。
⑷
《灯光》
1947年初秋,我军挺进豫皖苏平原,包围国民党军五十七师。
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在黑暗里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⑵
《我的战友邱少云》
⑶
部队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敌人投掷燃烧弹,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
邱少云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至牺牲。
写作:多彩的活动
选择材料
⑴请根据下列提示,圈出或补充出令你难忘的校内外活动。(限3项以内)
⑵从圈出或补充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活动。
“最有意义”提示:
锻炼能力展示自我风采 ②结交朋友走进他人世界
开阔眼界汲取文化养料 ④滋润心灵增加生命体验
……
2.提炼中心
将这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在下表中,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活动阶段
所见所闻
“我”的感受
文章中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描写场面
参照范例,描写这项活动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场面,150字左右。
范例: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