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219阅读 | 9收藏 | 1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1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2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3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4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5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6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7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8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9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10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11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12页
2013最新模拟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第1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浪荡十年 上传于:2024-06-13
中国古代篇 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3·南京调研)《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分封的诸侯中与周王同姓的贵族占大多数,说明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纽带,分封制为体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2013·安徽示范高中模拟)《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颂扬了公刘杀猪庆贺建都,让大家有吃又有喝,人们尊他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反映了宗法制的内涵;题干材料“君之宗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A项体现的是儒家“与人为善”的思想;B项反映了刘邦衣锦还乡的荣耀;C项体现了等级制度;D项反映了大小宗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符合题意。 3.(2013·洛阳模拟)《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C两项一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4.(2013·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能力。注意题目上的要求“从政治角度看”,题干中“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属于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结合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5.(2013·山西模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所示“贾宝玉和贾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根据宗法制中血缘亲疏关系影响政治地位的特点,造成了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说明是宗法制的影响。 6.(2013•菏泽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社会遗存的影响。中国人将个人姓置于名字前,说明重视一家一姓的宗族血缘观念,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特点,选B。A、C、D两项从题干中反映不出来。 7.(2013·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是( )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D.图中周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 【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实现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以土地为纽带,以权力和义务相联系,诸侯对周天子具有定期朝觐、派兵作战等义务,图文正是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西周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上午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D项说法错误。 8.(2013·山西模拟)“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宗法制度 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答案】B 【解析】考查分封制。从题干材料关键词“政治实体的共主”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天子只是一个联盟的领袖,故B项, 9.(2013·山西模拟)“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时期的秩宗,商朝时期的卜、巫、史,西周时期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官职,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他们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故选C。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10.(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体制下的政治等级体系,强调各级的职责,体现了宗法体制下通过血缘亲疏所确定的大小宗不同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传统儒家士人通过个人修养的提高,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符合题干材料的内涵,选C。A项反映了礼乐制的特点;B项强调分封制的特点;D项强调尊祖,虽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11.(2013·河北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 “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特别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认为族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不收养异姓人,说明深受宗法制的影响,故选D。 1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实行宗法家族统治,可以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3.(201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 据 “元子(大宗)”的信息,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虽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选B项。宗法制不可能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只是规定了宗法等级,中央尚未达到高度集权,不可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C项错误;秦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 14.(2013·泰兴测试)《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答案】A 【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制度。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项题干总未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易错选C项,其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不透与题干材料表面的认识。 15..(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考生阅读能力。从刘邦父亲的话“帝,人主也”可知“天下法”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16.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应是受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最直接,答案为A。 17.(2013·连云港模拟)“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体现了废除分封制。“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体现建立郡县制中央任命官员管理地方,故选B。 18.(2013·宜宾质检)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所述,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19.(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种制度,造成了民众的贫穷、愚昧,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得以长久的条件。据所学知识,科举制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造成民众愚昧的特点,排除A项;分封制使得西周走向瓦解,不符合“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排除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举措,谈不上造成“民众的贫穷、愚昧”,排除D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造成民众的贫穷、愚昧,但加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故C项符合题意。 20.(2013·南通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材料“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与秦朝政治制度有关;材料“封建”是指分封制,由此可以判断是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故选C。 21.(2013·日照模拟)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皇帝只能是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B项正确;A项易误选,从表现上有炫耀文治武功的特点,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观目的;C、D项为说法错误。 22.(2013·岳阳模拟)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每逢国家大事,皇帝需要亲自去其宰相府邸,丞相奏呈,皇帝都得听,这实质反映了丞相位高权重的特征,这符合秦汉时期的君相关系。 23.(2013·石家庄质检)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禁止王室皇族成员担任离都城近的地区官员,目的防止宗室势力相互勾结,威胁皇权,实质是防止王室宗族势力危及皇权。 24.(2013•武汉调研)自魏以来,谱牒之学大盛。如唐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开元初,邵冲与薛南金复加刑窜,乃定。”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封建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魏晋九品中正制的沿袭 C.唐君主为昭示正统地位 D.宗法制融入古代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从“谱牒之学大盛、甄差群姓”分析可知,自魏至唐,修订家谱的风气兴盛和发展。谱牒即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目的是凝聚宗族、隐恶扬善,加强家族的团结,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25.(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答案】C 【解析】 解答据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C项未从题干中反映出来。 26.(2013·湖北名校联考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地位,便于控制,实质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27.(2013·唐山模拟)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的信息,说明宰相具有监察百官之职的权力。 28.(2013·长沙三校联考)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政事,故C正确。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作用越来越大,排除B、D项;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29.(2013·唐山模拟)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黄宗羲认为分封制导致诸侯混战,郡县制导致中央对地方失控;从“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可以看出主张地方设方镇以克服二者的弊端。 30.(2013·湖南名校联考)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