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

175阅读 | 7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2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3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4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6页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戏骨清风 上传于:2024-06-01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政治篇 考情分析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专题成为当之无愧的高考重点!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等内容。 从考查的内容看,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和郡县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其中,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方向。 从命题看,着眼于具体史实的背景、特征、影响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 核心知识聚焦 核心知识一 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阶段性特征、历史影响 (一)知识结构 阶段 特征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 早期国家出现,“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 王位世袭制 宗法制 分封制 春秋战国 分封制度瓦解,君主集权制度萌芽,道家、儒家、法家政治思想形成 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西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中外朝制度(内外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魏晋南北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民族融合的高潮 三省体制 北魏的三长制 隋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宋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宋代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元朝中书省 宋代地方兵权、行政、赋税收归中央 元朝行省制 明清(鸦片战争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代设军机处 明代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噶尔丹之乱、收复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重点强调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 矛盾 趋势 特例 矛盾一 君相矛盾 通过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尤其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元朝中书省 清朝初年议政王大臣会议 矛盾二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通过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还有一种表现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比较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相同点: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启用身边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宋太祖则是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互相牵制)。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都收归中央。 4、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从掌握兵权入手。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纷争,无不源于节度使手握重兵,因此,集中兵权是宋初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分化事权。在中央设置二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割相权,以往“事无不统”的相权一分为三。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宋初进一步吸取唐末以来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派不懂军事的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避免了武将拥兵作乱。 作用: 积极方面:消除了自中唐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消极方面:造成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加剧了边患危机,进而影响了统治的稳定,北宋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同时,由于分化事权而产生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三冗”现象,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5、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唐朝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互相牵制和监督;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实行监察制度。如: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⑤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 【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问题: 材料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秦朝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的统治地区称国家”可以判断这是按照地域的视角来认识国家政权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特点,这是我们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在复习时要加强理解记忆。 答案: 视角:地域。 特点: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 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1)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一分为三,互相牵制,由此概括其特点。清初中央处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后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皇权强化。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此概括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演变趋势。 (2)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根据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点回答即可,属于基本规律方法的总结。 答案: (1)特点: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 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 转移: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核心知识二 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影响 (一)知识结构 时间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影响 夏商西周 世卿世禄制 以血缘关系为标准 极大地维护贵族的世袭地位,为政治秩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种封闭的官员选拔体系。 商鞅变法、秦 按军功受爵 军功、才能 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 两汉 征辟察举制 德行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它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魏晋 九品中正制 表面是德才,实质是门第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它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隋唐以后 科举制 考试成绩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另外,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文学)的繁荣。 (二)重点强调 1、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①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 ②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选拔为主要依据,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特别是科举制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