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艺术文化内涵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审美品位及艺术需求的提高,开拓风景区和造园之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应该是属于一种国家兴旺的现象。既然说是“开拓”,“造”,当然免不了人的愿望,而愿望则是社会意志、时代精神的传达,文化艺术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表现;自然;意境 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 “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手段进行再创造,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于自然而有高于自然。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一开始就视自然为师为友。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全国各地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无论摹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壕、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这种真山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高与自然的艺术手法。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有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环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反映的阴阳相生的辨证哲理。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的还故意做出一湾港、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一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园林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妍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翳然林木最能让人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景观。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运用艺术说法创造出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否则就不免流于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却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 2 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 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乃是中国园林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园林中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里面的建筑物比较多,类型也复杂。凡举殿,堂,厅馆,轩,榭,亭,台等,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提供了优越条件。木框架结构的单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植物密切结合的多样性。中国景园建筑,不仅它的形象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还把传统建筑的化整为零、由单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一反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整齐的格局,完全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正如《园冶》所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 此外为了把建筑协调,融合于自然环境而创建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例如,临水“舫”或“船厅”即模仿的舟船的形式以突出园林的水乡风貌。江南地区水网密布,舟楫往来成为城乡最常见的景观,故园林中这种建筑形象也运用最多。廊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园林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廊子,好像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贯穿联系起来。沿墙的空廊在一定的距离上故意拐一个弯而留出小天井,随宜点缀竹石芭蕉之类,顿成绝妙小景。那白粉墙上所开的种种漏窗,阳光透过,图案倍觉玲珑明澈。而在诸般样式的窗洞后面衬以山石数峰,花木几本,有如小品册页即所谓的“无心画”,“尺幅窗”的尤为精彩。 同时这种园林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折射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3 园林中的意境创作 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 HYPERLINK "http://www.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