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创新驱动增强新动力”及其相关话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摆在我国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学习贯彻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达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特殊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究其原因如下: 1.低成本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3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那时我们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了由投资带动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一个“低”字,吸引了众多发达国家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价格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曾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1980年以后,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上万个工厂林立。到2005年,中国曾被戏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及全球。这一发展模式,与我国当时国情和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然而,随着劳动力报酬的提升,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中国的人均工资在逐年增涨,低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15年,中国企业需要为新增劳动力成本再支付1.5万亿美元,工资持续增长将使劳动力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增加1倍,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15年的30%。这种劳动成本的上涨会带来两种困境:一是引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二是使中国制造业岗位“流失”。一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趋势,就是无休止的离岸外包。而最近苹果公司宣布,将投入1亿美元用于把苹果电脑生产线转移回美国本土。通用电器也在把热水器、冰箱等家电的生产线从中国和墨西哥重新转移回在路易斯维尔的电器园。就像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品牌也把在中国苏州的工厂迁离,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沿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苏州工厂工人的底薪是每月1500元,加上奖金、保险、津贴、餐费、住宿等,综合薪酬达到3000元,而在柬埔寨的工厂,服装厂工人的月薪平均为130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多元,不到苏州工人的三分之一。 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方式,寻求新的驱动力,找到新的发展引擎。因此,我们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才能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这既是我们党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也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2.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设备,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一些关键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例如,高端芯片80%需要进口,每年花费上千亿美元。 (2)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耗能产业比例过大,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先进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8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发达国家的4倍。中国创造了全世界1/10的GDP,但消耗了全世界1/5的能源。中国消耗单位能量所产生的GDP值偏低,不仅低于日本,也低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污染物排放的70%源于制造业,环境污染给我国也带来相当于3.5%~8%的GDP损失。 (3)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过剩多、淘汰难,按照现有标准需要淘汰约20%。如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高达9亿吨,消费只有6亿多吨,而投资还在扩大。 2012年,中国外贸增速回落16.3个百分点。众多企业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与经济下行碰头,很快就会进入“铁锈时代”。国内制造企业拼成本、拼价格、拼规模的传统“三板斧”已经过时,唯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靠创新转型来杀出一条生路。 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中国人面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可能继续支撑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因此,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发展,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3.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叩响人类的大门。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刷新世界经济版图,调整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 纵观世界,将创新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正在成为各大国共同的发展战略。国际上有种声音,如果中国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新创意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崛起”将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再度领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引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变革。现在,美、英、德等国都在着手迎接这一次技术和产业“革命”。 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投资10亿美元,发起制造业国家创新网络计划,在全美15个创新研究所建立网络,分别聚集制造业的一个技术重点,如碳纤维轻质材料、3D打印、智能制造等,明确提出“未来的汽车、飞机、风轮机上都要有美国制造标志”。 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产业政策通报,正式提出通过“新工业革命”逆转工业比重下降趋势,至202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目前的15.6%提升至20%的“再工业化”总体目标,并设定了一个实施框架。欧盟目前掌握着接近50%的全球工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规则。 欧盟委员会2013年1月4日发布公报,为“欧6”标准引入了一整套测试程序和标准,目的是利用技术优势用环保汽车吸引世界市场,用提高技术门槛将新兴国家的汽车排除在自身市场之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转型发展发生历史性交汇,为我国走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仅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巴。现在,有已经形成的各项基础条件的有力支撑,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力保障,我国有能力抓住和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形成发展新优势,从而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三、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1.抓住创新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1)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3)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找准创新主体。谁是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得很清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 生产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重大技术发明源自于企业,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虽产生于大学或实验室,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往往依赖于企业。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韩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创新型国家,得益于现代、三星、LG等高创新性企业群体的骨干作用。其实,我们不需要为企业操心,创业者、企业家总是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创新者。只要有压力、有动力,政府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政策,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放开手脚,让企业自己去决策干什么、投入多少、如何组织、成果怎样转化,企业家们就会用各种方式去创新。美国政府对产业发展很少干涉,但美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最合理的,技术是领先的。美国企业有自己的判断力,为保证其商业利益,它会极力保持所在领域的领先地位。 3.注重部门协作。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1)国家相关部门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统一协调,财政、发展改革、工信、税务等部门加强协作,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创新和协同创新。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政府支持带动民间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幅提高。 (2)各地区加强分工与协作。各地区应充分发挥优势,细化国家创新战略目标任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位置、承担责任。以本地科技需求为导向组织自主创新,引领与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快建成创新型地区。我们不但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要注重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四、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创新发展的要求,需要及时调整。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监督执行力度。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及时修订现有的相关文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产品质量标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等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建设,依托现有企业择点建设新兴项目。鼓励发展和研发高端产品,对属于限制、淘汰类的产品,应严格按照产业发展政策,加大监督执行力度,确保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 (2)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增涨点。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大部分初级原料型产品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进行淘汰。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结构调整顺利实施。对必须淘汰的产能,要在能源、用水、信贷等方面限制其供应。对于明显过剩的高载能、高污染产能,通过有效方式促其退出市场。对转产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附加值较大的新兴产业,在行政审批(备案)、土地、融资等方面应给予支持。通过新兴新产品的培育和大力支持,推动民族品牌建设,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3)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企业关停和兼并重组后,必须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要妥善解决好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应尽快研究建立产业退出机制,通过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措施支持优势,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