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

188阅读 | 8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1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2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3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4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5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6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7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8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9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10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11页
合肥学院规划设计说明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换白发一缕 上传于:2024-07-30
合肥学院南校区二期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项目背景 合肥学院位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合肥学院是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兼有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合肥学院成立以来,学院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目标,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增加本科教学学科建设投入。通过努力,学院的本科办学理念得以强化,办学层次获得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合肥学院于2005年6月委托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编制合肥学院南校区二期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北至锦绣大道,东至清潭路,南至紫蓬路,西至始信路。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53公顷。 现状分析 现状环境特征 规划区现状为尚未开发建设区域,有少量民房,地形地貌保护良好。规划区内西北侧临锦绣大道,有30余亩鱼塘。规划区场地平坦,高程变化较小,植被保护完好。 现状问题分析 规划区沿锦绣大道进深较短,用地呈狭长形,不利于校园的功能分区,用地内的交通组织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规划区西南侧为社区复建点与安徽省种子公司,二者杂乱、陈旧的建筑形象对新校区有所干扰。 规划区内西北侧临锦绣大道的30亩鱼塘,对原本狭长的用地有较大影响,若填平,则土方量过大。 规划区西北侧隔锦绣大道为合肥学院南校区一期,一二期校园的功能联系被锦绣大道割裂。 区位及功能分析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5.《合肥学院南校区二期规划设计建议书》 6.《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设计条件》 7.《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 8.《合肥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2005)六十五次会议纪要》 (二)区位功能 根据上层次规划对本片区的功能要求,该片区的功能定位为: 1.为了满足合肥学院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南校区的合理功能布局,提供满足1.2万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的空间。 2.充分考虑校园的公共性与开放性,考虑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对周围社区的开放。 3.建设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景观系统。 (三)区位环境分析 从城市生态网络来看,合肥学院南校区二期规划用地位于南艳湖生态景观区的西南侧,是城市核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目标与原则 1.现代化、人本化――21世纪新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塑造 “以人为本”的多重交往空间。并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反映信息教育和教学智能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的布置,以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形成大体集中,个体独立的布局模式.适应大学社会化的,开放化的要求 2.园林化、生态化――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依托和保留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诗情于校园,寓画意于景观,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范畴的多样化景观空间,创造优美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 3.地域性,文化艺术性――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保持基地原有的大部分自然地貌和生态痕迹,且体现地域特色。突出校园的文化氛围,传承校园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体现校园的人文情怀、山水情调、育人功能。 4.经济性、高效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注意土地利用率,满足各功能区的使用要求和相互关系,塑造一个经济可行、环境优美、高品位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5.可持续发展性-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学校作为百年大计的动态发展过程,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并可依照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 规划构思 安徽省合肥学院南校区二期建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及周边环境,新址旧貌相互交融,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建筑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校舍、运动、绿地三大指标,力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塑造大学校园高品位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形象和环境风格。 1.总体布局 规划用地位于合肥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高教园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其开放式校园的总体格局;在基地北面的锦绣大道设置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和原校区相联系,并在锦绣大道设置一条带状绿化景观带,巧妙地解决了街区之间的交通隔阂问题,形成步行流线与车行流线分开解决的交通流线设计。保证校区的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形成开放式的现代校园空间,反映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对于校园空间的总体要求。 集中规划商业化功能的生活区附属功能,形成步行街式的学生生活中心.方便和改善学生的生活品质.借以形成一种有活力、便于交流的校园生活区模式。合理规划实习实践区布局设计和交通设计,使其成为学校与城市之间交互运作、共同发展的纽带。 2.规划布局 良好的校园规划布局将有利于大学存在和发展机制的正常运转,同时有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扬。本次规划在整体布局的设计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协调性:按照合肥学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规划的要求展开,与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交互机制和总体规划品质,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文体中心和游泳馆位于锦绣大道上,有利于营造城市的文化体育形象;生活区规划在杏花路和春雨路上,与周边的城市生活区紧密结合,形成整体生活区的一部分;中心教学区置于基地核心区域,形成相对独立、景观优美的校园环境。 2)整体性:合肥学院被锦绣大道划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为原有校区,为了使两个形成统一的校园格局,规划布局重点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充分规划未来的需求发展,利用景观带组织主要校园空间。在基地西部设置体育运动区和宿舍区,与原校区的学生生活区南北呼应,新建的体育设施能充分满足师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并且采取组团相联的模式,形成了结构清晰的整体规划秩序,利于学校功能的灵活划分和校园分期建设计划的良好运行。 3)合理性:校区中心教学区建筑群位于基地核心区域,是为了将西侧用地作为体育用地和学生生活用地,方便联系原有校区。中心教学区采用中轴布局,中心为教学大楼,中轴上布置大面积的广场绿地、水景园林,图书馆区和系楼、实验楼区布置在两侧,这样的总体布局无疑可以提高整体建筑空间的品质,并且形成总体良好的自然——人工布局体系;合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向,而建筑主体均为南北向,有利于通风采光。 系楼、科技实验区总体上形成比较正直方整的形态,有利于形成交通便利。简洁大气的教研空间.同时结合同样通畅的中心景观带。在总体上创造一种人文与自然直接对话的空间秩序,自然因人文而得到升华,人文因自然而得到升华。 学生生活区安排于与市政交通联系较为紧密的区位,自身形成一种集中式的布局方式。中心部分为运营社会化的生活附属设施.以此为生活区带来城市化的活力,同时集中式的格局有利于形成具有标示性的校园文化,增加其应有的凝聚力。 3.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原则:(1)方便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的生活规律,流线合理。(2)各功能区规划用地和设施配备相对集中;(3)有明显空间分隔,动静分区,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和绿化隔离。 1)公共教学区 该区分布在主体建筑群中,校园的核心区域,与中心景观和各组团系统相互融合,形成交通便捷.环境优越的学习空间;创造一种“学习在公园中”的教学环境区 2)学院实验区 系楼、科技实验区位于主体建筑群中,呈现为庭院式的空间形态;科技产业园区包括实训培训基地和校属工厂。规划上给予了相当的独立性,位于紫蓬路上设置独立出入口,有助于形成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校园科技产业化机制。 3)校前行政区 校前行政区是校园对外服务,对内管理的关口,也是校园给来访者第一形象的重要场所。该区紧邻锦绣大道,并且与市政交通紧密联系;同时也属于主体建筑群的一部分,共享自然景观公园。 4)学生生活区 该区由学生宿舍1号区与学生宿舍2号区组成,学生生活区呈院落围合式布置,组团间由天然绿地隔离,各个组团隐在丛林之中。学生生活组团之间还规划有绿化步行道将各组团连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学习。学生生活区,环境优美,绿化丰富,可远眺长江美景。着重于提供一种“生活在花园中”的规划模式,形成若干具有归属感的生态景观院落,结合体育运动区,方便师生体育运动。在达到较高区域容积率的同时,保证整个学生生活区的空间品质。 5)体育运动区 结合大规模的景观绿化,集中分布在校区的西部和西南部形成相当规模的体育运动区:“运动在树林中”是该区的主要设计理念,体育运动区对绿化环境的较高要求。并且设置标准体育运动场、学生文体中心和游泳馆,结合大量的各式运动场地,可以完全满足学校举行各式运动会的要求,以及全面满足师生各方面运动的需求。 4.分期建设 本规划普遍采取一种组团相联的布局模式.有利于分期建设的灵活展开.同时总体上呈现线性的秩序,也有利于在分期建设展开的同时保证校区功能的完整性。 第一阶段:规划第一阶段建设完成西侧部分的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同时开始对中心景观带的建设. 第二阶段:完成南校区中心教学区的整体建设.同时完善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 的设置,全面完成中心景观带的学院建设。 5.建筑单体概念设计 1)建筑景观一体化 为了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和交互式的特点,建筑单体设计上着重注意不同性质空间的连贯性和交互性,通过建筑紧密结合地形,室内空间自然化和景观场所建筑化等方式来获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文化内涵的.并且符合项目具体特点的校园空间系列。 2)强调空间和秩序 在建筑形态方面着重于追寻一种基于功能空间分析,基于现代建筑技术特性,基于特式文化内涵表达上的建筑风格类型。形成一种新颖的,以人为本、以空间为本的,形态秩序清晰、便于深化设计的,符合教学建筑特征的建筑形式。 3)例化、简洁化 由于现代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等方面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重视建筑装饰和造型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如何将复杂的建筑功能和建筑科技予以条理化和简单化,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本次规划的建筑设计在充分了解现代学校建筑复杂性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简洁清晰的,以少见多的建筑平面和立面类型.以保证在校园建筑营造过程中规划和设计的控制力度。保证被充分论证的建筑设计理念易于在整个社区营造过程中得到始终的贯彻。 4)文化性特征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着重体现文化建筑的形态特征,以庭院式的布局形成有内涵的现代教学空间:采用新型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以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形成一种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的现代教学建筑形象。 5)分期模式 本次规划的建筑布局大多采取组团式,各自独立又彼此统一有利于在校区分期开发的过程中,保持建筑功能的完整性。 景观系统规划 1.景观结构:本规划的景观结构由一条景观主轴线、一条景观次轴线、一中心景观水系、六个景观功能区、三个标志性景观节点组成。 2.景观要素: 1)景观轴线: 从校区主入口向南延伸,依次经校园主广场、教学楼南广场,到校区南入口为止,为区域景观主轴线。从校区西入口向东延伸,经主教学楼内院到中心水域,为区域景观次轴线。区域内各景观空间及景观视线均由此展开。 2)中心景观水系: 结合用地现状及原有水塘低洼区域形成中心景观水系,与二景观轴线结合形成更丰富有层次的景观结构。 3)景观功能区: 在园区主入口处形成校前景观区,结合主入口门楼设计,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 结合校园主要功能建筑与中心水系,形成中心景观区,为园区内部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园区景观规划的重点。 园区南部为居住景观区,是学生日常起居活动区域,主要结合建筑营造亲人尺度的景观空间。 西面为体育景观区,主要是校园体育活动区域。 东南角为实习实践景观区,是教学实践生产区域。 3.景观意向 本规划结合区域用地现状,营造校园优美的景观环境,根据规划区环境特点及整体规划结构,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形成特有的景观形象。 1)建筑景观 根据建筑的功能性质,形成不同的景观特色,园区内设置景观步行系统,以景观长廊连接学生生活区、中心教学区和科技实验区,并以此为线索布置一系列景观节点。 2、)绿化景观 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与可变性,规划高品质的景观空间 3)滨水景观 充分利用滨水景观资源,形成宜人的开放景观空间。 开放空间规划 1.校园开放空间规划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公共开放空间和半公共开放空间。 2.规划时注意加强开放空间的内部融合以及外部的渗透性,并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形成可及的开放空间系统。 3.从校园主入口开始,向南延伸依次经校园主广场、教学楼南广场,到校区南入口为止,为园区开放空间主轴线,几个主要空间节点及中心水系景观空间均与其发生关系。 4.从校园西入口开始,向东延伸,经生活居住区至中心教学区:以及沿南面居住区与中心教学区之间的组团道路为两条开放空间次轴线。其他的空间节点沿次布置。 5.开放空间的尺度应结合景观生态格局以及建筑空间性格相应设置,做到有开有合,收放自如,营造适宜的公共空间系统。 道路交通 1.规划原则: 1)生态化交通建设原则 2)人车分流原则 2.外部交通组织 周边城市道路共有六条,其中北侧的锦绣大道为城市主干道,东侧清潭路、西侧始信路、南侧紫蓬路为城市次要干道,杏花路与春雨路为城市支路。 3.内部交通组织 校园道路交通规划以人、自行车优先、人车分流作为设计原则。确保教学中心区或者生活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