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超越与升华
乡村是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多元经济类型协同共生的空间。 200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其目标是“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活宽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一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提出的更高要求。二是体现了“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目标。三是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形势要求,彰显了党对人民诉求更高水平的响应、对使命和担当更高水平的追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是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互动,更加强调城乡空间的共融。不同于城市人希望乡村成为“乡愁”的附庸与寄托,乡村人对乡村的期望是自然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现代、邻里关系和谐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就有了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也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振兴不在于乡村是否变成了城市,关键在于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差别是否缩小和逐步消除了;也不在于村民是否变成了市民,关键在城乡户籍所附带的公共福利是否平等,城乡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是加快建设“人的新农村”,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乡村内生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和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每个乡村的特征,凸显村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让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来,尤其是青年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要弘扬乡贤文化,引导乡贤广泛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明教化等。三是要围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四是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特色来吸引社会资本,创新产业链组织形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可持续又有差异化、有辨识度的地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参与乡村建设的各个主体和集体经济在全产业链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创业商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城乡融合的核心是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是对乡村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认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