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晚清时期主要的列强侵华战争的概况,认识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通过梳理晚清时期反侵略斗争救国探索的基础知识,认识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3.通过复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认识《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建设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4.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分析史料,进一步理解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5.通过梳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主张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解放人们的思想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晚清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局限性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
一、晚清时期主要的列强侵华战争包括: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最后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西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最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0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最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等。
危害:《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
赔偿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制造。
危害: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增开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在华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危害:《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自鸦片战争以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晚清时期反侵略斗争救国探索(一)主要历史大事件
历史事件 时间 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 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洋务运动 19世纪 60—90年代 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1900年形成高潮 民众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局限性
1.太平天国运动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形成地方实力派,中央权力下移。
(2)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2.洋务运动:
(1)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2)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3.戊戌维新运动:
(1)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4.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五、新文化运动起因、主张及影响
1.起因:
新文化运动源于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思想主张: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提倡新文学,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 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