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讨论]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总结(原创)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概念题1.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指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2.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3.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4.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教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6. 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7. 高等学校的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高等学校学制的制定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8. 学位制度: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9. 专业: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10. 专业特色: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积淀性的特点。11. 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12. 教学大纲: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它的意义在于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和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13.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大学教材分为两大类:基本教材(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未正式出版、自编自用的教材或讲义、讲授提纲)和辅助教材(学术专著、习题集、学习指导书和课外读物)。14. 高校的教学: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其内涵包括:构成要素、主要任务、基本特征和活动方式。15.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者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二, 简答题1. 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⑴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按教育自身运行的方式可分为高等教育活动(包括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相区别的事业,通常包括高教目标、高教规模、高教结构、高教制度、高教管理等)、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的观念形态),三者分别属于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相互区别并相互联系。⑵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2. 怎样促进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答:⑴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它也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中最基础的功能,可分为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⑵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人才法律和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三方面。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作为科技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其次,高等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⑶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二者本质上没有什么矛盾。3.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答: 高等学校已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发展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⑴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但这一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从层次看,包括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层次;就类型而言,高校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同一类专业人才中也有理论型、技术型、应用型等类型之分。⑵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⑶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会脱离社会实际。现代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从生产到生活,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科技、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服务、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⑷三项职能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不同层次、类型、水平和条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都必须完成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基本任务,在教学工作方面投入主要的力量。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5.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答:⑴高等学校教师是一种职业。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但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和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⑵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6.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答: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培养目标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职业种类;使用规格指明同一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层次上的差异;质量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两个方面。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7. 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上述五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也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8. 高等学校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答: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有四种: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教学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9.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答: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如下: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以上各原则并不孤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是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教学的基本要求。10. 高等学校开展科研的意义或必要性答: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2,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3,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4,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5,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11.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2. 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答: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日趋明显。1,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将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2,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高教的重要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须不断更新并注重教会学生方法)、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3,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体制多样化;类型多样化;标准多样化。4,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5,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教育终身化已成为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三, 论述题。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答: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社会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个人本位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值观的价值在于使高教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对于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积极推动作用,但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使高校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易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忽视学生兴趣爱好抹杀个性等。个性本位观的价值观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路,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也有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对众多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2. 论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答:从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 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