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考点浓缩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货币的本质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考点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①含义:价值符号。
②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③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考点 1:货币与财富: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考点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①信用卡 ②支票
考点 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推断、计算)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考点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考点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考点 1: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②物价总体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思考: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考点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 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考点 1: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考点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考点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3:发展生产的意义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1:公有制为主体
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2: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考点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考点 2:公司的组织形式
⑴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3)公司制的优点。
考点 3: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公司的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点 5: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内容、作用)
二、劳动者
考点1:劳动和就业
(1)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原因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平等就业观;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考点4:维护劳动者权益
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一、商业银行
考点1:储蓄存款(分类及其比较)
考点2:利息、利率、本金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考点3: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二、投资 (比较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风险)
考点 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⑵不同的投资方式,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
考点2: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考点 3:债券(稳健的投资)
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考点 4: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分配制度(区分、判断分配方式)
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考点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考点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经济)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管理要素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注意教材修订)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3)如何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考点1: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考点2:财政与税收的关系: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考点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考点4:财政支出的构成
⑴经济建设支出; 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⑷社会保障支出 ⑸债务支出。
考点6: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二、财政的作用(注意教材修订)
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2、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建设)
3、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与宏观调控)(注意区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税收及其种类
考点1:税收及其含义
考点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考点3:我国税收和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
四、依法纳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考点 1:市场和计划: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考点2: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考点3:市场秩序
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考点4:市场调节的弊端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2: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⑵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手段: A经济手段(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注意教材修订)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考点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教材修订)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考点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考点2: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考点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⑵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⑶我们的政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考点1:国际经济组织:把握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考点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注意: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教材修订)
(1)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领域。
(2)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3)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考点浓缩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3、人民民主的特点:①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②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的实现上。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6、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7、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8、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9、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比较几种选举方式的优劣)
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会制度
1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一方面,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
12、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3、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p29)
(3)负责任地监督。①勇于、敢于;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4、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区别在于: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政府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行政(政府——行政,共产党——执政)
(1)必要性和重要性(p44)
(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①加强立法工作,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4、政府的权力接受监督
(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必要性)
②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意义,p47)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还要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5、政府的权威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能。
(3)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代表的职责
权利: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有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5、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6、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2)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团结-—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1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综合探究)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
①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②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③主权国家应履行的义务:
(2)国际组织
①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一般性与专门性
②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①促进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
①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③作用
(说明:第(2)、(3)点可跟选修相应内容结合在一起)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会引起分歧、摩擦乃至冲突。
②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
(3)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它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4、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外交政策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国走和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