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

153阅读 | 6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1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2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3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4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5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6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7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8页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docx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终所幸 上传于:2024-07-18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 摘 要:中国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园林史上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园林”一词,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有过很多称谓,既有“供帝王游憩的宫苑”之称,也有私人的“山居、别业、林亭”等称谓。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园林”一词称谓的变化,探究其从皇家贵族逐步面向文人士大夫,从帝王狩猎、游赏的境域到自然山水园,再走向城市宅园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 :园林 称谓 嬗变 同一词汇有不同的称谓,任何一个词汇的意义都存在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具有明确的时代性[1]。“园林”一词作为我国本土特有的词汇,历经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五个最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时期,“园林”的含义都有所不同。称谓的变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社会生活风貌。 从秦汉至明清,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称谓分别是:囿、宫苑、山居、别业、林亭等。 现代《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园林的称谓包括:庭院、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2](P55)等称谓。 本文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园林”称谓的变化及其意义的嬗变,探究园林发展变迁的历史。 一、先秦、秦汉时期 园林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时名为“囿”。《说文》:“苑有垣曰囿”,《诗经》毛苌注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由此可知“囿”圈划了一定地域并筑有垣,是养育禽兽的场所[3](P21)。周文王筑有最早的灵囿,灵囿中养有灵台与灵沼,以供帝王贵族畋猎、游乐。彼时的苑囿是帝王、诸侯欣赏自然景物与动物生活的场所,也是游憩生活的园林[3](P21),这是关于园林的最早记载。 秦汉以后,大规模的皇家宫苑出现。产生了以“苑”“宫”或“苑囿”等为代表的园林词汇。“苑”与先秦的“囿”为同一含义,仅是不同时代称谓不同而已。《周礼·地官·囿人》注:“古谓之囿,汉谓之苑”,“囿,今之苑”,由此可知秦汉的“苑”即先秦的“囿”。秦之“苑囿”方圆数百里,多建在自然山水中,汉代大多“因秦之旧”[4](P28)。汉代“苑”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是上林苑。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为“苑中之苑”,这些苑有以“苑”“宫”来称谓的,如思贤苑、乐游苑、宜春宫等。这里的“苑”与“宫”建在都城之外,指“离宫”或“别馆”。“离宫”即天子出游之宫,“馆,客舍也”(《三辅黄图》卷六),可见汉代的离宫是供皇帝外出游览的居所[4](P31),“宫”与“苑”在某些场所是通用的。除此之外,上林苑中还有“苑中之宫”,如长杨宫,是以狩猎娱乐活动为主的“苑囿”;扶荔宫,则以种植园艺观赏植物为主,《三辅黄图》里记载宫中有用菖蒲、荔枝、柑桔子等植物构成的“暖房花坞”的园林形式所组成的“宫”[4](P39)。这就是秦汉以来用“宫”“苑”等称谓来表达“园林”的方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园林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诞生的私家园林成为后世园林的滥觞。魏晋之际,时局动荡,门阀制度盛行,中央集权开始瓦解,政治黑暗,玄学盛行,人们开始寄情山水。一部分士族大夫通过构筑园林来享受自然野趣,同时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希望通过接近自然、欣赏自然来忘却政治的阵痛。这一时期的园林大都建立在自然山水之中,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但规模较秦汉要小。园林的主人也由皇室贵族向士大夫阶层转移。此时园林的主要称谓有“墅”“园”“园林”“山居”“别业”“精舍”等。这一时期,“园林”一词开始出现,并开创了城市造园的先例。 北魏最早出现了“园林”一词,但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同。洛阳城昭德里张伦园林记录:“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杨玄之《洛阳伽蓝记》),“园林”一词在这里是指以娱游为目的的城市宅园。在城市,造园的先例可以说由此而来;“园林茂盛,莫之与争”(《洛阳伽蓝记·龙华寺》),这里的“园林茂盛”则是指寺园里种植的果树茂盛,“园林”指的是“寺园”。这也与当时大量“舍宅为寺”的时代背景相契合;而“驰鹜翔园林”(左思《娇女》)中提到的“园林”,却表示“山林”的含义。由此可见,“园林”一词虽然出现在同一时期,但是其内涵以及功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自然山水园的代表有石崇的“河阳别业”和谢灵运的“始宁墅”。“别业”一词指正宅以外另建的环境优美供娱游休息的居处,“别”指“另外”,古代无“另”字,有“另”的地方都写成“别”[5](P184),“业”指产业、财产[6](P31)。“河阳别业”又称“金谷园”[4](P72),“园”的指代比较广泛,在此处用以称谓“河阳别业”,可见该“别业”已然是自然山水园与庄园相结合的园林。此外,有谢灵运的“始宁墅”。《集韵》:“墅,田庐也”,又通“野”,指代田野、郊外。相比之下“山居”则更强调“处于自然山水之中”,即“山居”更追求自然意蕴。谢灵运的“山居”即“始宁墅”[4](P72),可见“山居”与“墅”似已通用。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隐居生活,对后世的造园活动有重要影响。《归园田居》中“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里的“园”指位于自然山水中的“田园”“田舍”。在《归园田居》中多处出现“方宅”“草屋”“村庄”等词汇,构成朴素的“田园”生活,这与作者躬耕田园的经历有关。“精舍”一词在当时就是隐士清修的场所。它主要是指处在山林之中的园林,如康僧渊“立精舍,旁连岭……清流激于堂宇”(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戴颙“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7](P89~93)。但“精舍”也有“庄园”“山居”之义。《山居赋》:“下有良田,王敬弘经始精舍”,这里提到的“精舍”指的就是带有自给自足经济性质的“庄园”。 三、唐代 唐代是我国园林发展的兴盛时期,有“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8](P1551)”的记载。经考证,唐代存有七百多处园林[9](P2),可见其数量之多。 唐代的园林逐渐从魏晋时期的自然山水园走向喧嚣的城市园林,士大夫阶层拥有的园林数量也日益增多,这一时期园林的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把“园林”称为:山庄、山亭、山斋、山第、山邸、山林的,如安乐公主山庄、武三思山第、薛大夫山亭、元舍人山斋。这一类园林称谓中都带有“山”字,可见是建立在自然山林中或城市近郊的园林;而有些园林的称谓上虽然都带有“山”字,其地理方位却大部分位于城市里坊之内,如李丞山池、窦尚书山亭、长宁公主山池等,因为这些园林是通过人工的方法来“平地造山”创造自然山水环境的,其称谓中的“山”表明当时的园林主人善于借助于“土山”“石山”一类的造园元素,来体现一种“有若自然”的气氛。正如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到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另一类园林称谓,如:山池、池亭、园池、池台。这些园林名称都带有“池”字,例如“屡道池台、岐阳公主山池、王侍御池亭”等。从这些名称中可见当时“理水”在园中的中心地位。这一造园手法,也开辟了一种新的造园模式,即“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10](P18) 这一时期被称为“别业”“别墅”的“园林”大部分是建造在自然山林中的庄园,其内涵较魏晋时期又有不同,成为住宅、田地、果园与自然山水的综合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辋川别业、终南别业、樊川别业、城南别墅”等。还有一类与之相对应的称谓:草堂、幽居、山斋、茅亭、林泉等,则是建立在离城市较远的山野之上,是供士大夫们修行、读书、隐居的场所。 在各类园林名称中,经常会碰到“一地多名”的情况。“李德裕平泉庄”又被称为:平泉别墅、平泉山居;“杜公池亭”又被称为杜佑别墅。可见在唐代,山庄、山居、别墅、池亭一类的词语在对园林称谓方面似已通用。 从园林的称谓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园林大多属贵族拥有,中晚唐时期士大夫园林开始兴盛于城市或郊野之间,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迁。 唐宋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城市园林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写意的自然山水园。此时,城市园林与自然山水园林共同发展。宋代园林的主要称谓有:“园”“墅”“庄”“亭”“园墅”等,都可以用来指代“园林”或“别业”。 自宋代以后,在园林的称谓上开始大量使用单一词汇“园”字,如丛春园、独乐园、湖园等,而不用以往的“别业”“山庄”等之类的词语。“园”在《说文》中为:“所以树果也”。后来“园”与“苑”相通,可以说“园”是果园之园,又是苑囿之园[3](P4)。古代的帝王乃至贵族、士人、商贾、百姓的私家宅园,包括明清的各种园林可谓不计其数,很多都被称为“园”。这至少说明了两层含义,其一,同一专有名词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扩大或修改了其含义[3](P4),同一个词或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