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复习
综述
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和归类
(本节就怎样界定美国华裔文学,其范畴外延何在,什么作品才称得上美国华裔文学等问题,从定义、范畴和命名等方面出发,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界定和归类)
(从评论家对亚裔文学的评价得出的启示)
美国华裔文学(广义上):包括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不管其出生何处)用英语或者中文创作的描述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
(狭义上):强调出生、生长或者定居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裔、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描写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
美国华裔文学包括三层含义:1、是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族裔)
2、不仅描写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如:两种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种种困惑、追求属性、实现美国梦等)也挖掘其先祖在美国大地上留下的足迹(打破静音、重构历史)
3、出自那些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不管其出生地)用英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或者那些出生、生长或者定居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人后代、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美国华裔与华裔美国的区别
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华人移居美国最早记录是1785年,而大规模的华人移居出现在1849年之后,即美国的淘金热。随着这批华人的迁徙,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逐渐冒现。美国华裔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史记后半叶。
黄山和他助手于1875年用中英文发表的《英汉手册》:此手册的目的主要是对付当时的反华法案、种族歧视和美国社会习俗。
李恩富——第一个用英文创作作品的人。发表《在华童年》,是美国华裔文学第一本自传。
水仙花1912年发表《春香太太》成为第一部美国华裔小说。
(1882年.排华法案被通过,直至二战期间中美同盟关系才废除,在此期间,华人处境艰难)
美国华裔文学的真正成长期是从二战期间开始的。
从自传起步,通过自传形式,描写了自己身处双重文化之中的经历和感受,叙述了他们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通过自传文学,美国华裔叩开了美国文学的大门。Eg:刘裔昌《虎父虎子》、黄玉雪《华女阿五》、汤亭亭《女勇士》、《金山勇士》、李金兰《太明所见之屋》、徐忠雄《家》。
刘:美国华裔用英语撰写的第一部自传,描写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也就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两种文化在作品的结尾中从冲突走向融合,从矛盾走向化解。
黄:由华裔创作的广为阅读的自传。主要描述作者本人摆脱父亲及家庭的控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追求女性独立,在美国社会中以个人的努力而出人头地的奋斗历程。
《女勇士》:是第一部引起学术界热烈讨论并进入美国大学文学课堂的华裔自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生活周围的女性生活融汇在作品中,虽为自传,大部分却是关于她母亲、姑姑、姨妈的故事。——社会环境很重要,而关键是自己。只有自己奋发图强,不畏强暴,女性才能找到立足之地。“鬼”的描写,是双关语。
《金山勇士》:描述汤家爷爷、父亲和弟弟在美国的创业过程。
李:描写太明的成功成为其他在加利福利亚金矿的华人的榜样。
徐:通过交错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使主人公和曾祖父、祖父、父亲轮流叙事,把华人在美国的悲惨经历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华埠问题:朱路易(雷霆超)《吃一碗茶》打破了白人设定的有关华埠的刻板形象,是第一部以不具异国情调的华埠为背景的美国华裔小说。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展示了美国华埠在结构上的变迁——从光棍社会转变到家庭社会。(王华记、雷公、王宾来和雷美爱、阿宋)
美国梦、美国华裔归属问题——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还是守根于中国传统: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梦娜在向往之乡》对自己梦想的追求。P14
戏剧:赵健秀《鸡舍华人》和《龙年》、黄哲伦《新移民》、《蝴蝶君》、《航行记》
赵——描写华人华埠文化,填补了华裔戏剧的空白。
《龙年》是第一部在全美国电视上播出的亚裔戏剧。
《鸡舍华人》的主人公坦佩斯·朗体现了作者对美国华人/裔的文化、属性和男人气概的思考,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给华人/裔规定的属性,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不能模仿白人文化或黑人文化
不能被迫接受单纯的“美国人”或“中国人”模式
不能被当做“模范少数族裔”来对待
赵健秀认为,作为华裔作家,“他的任务是使本族裔人民的语言、风格和句法正统化,把他们的经历幽默地整理成符号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因为所有这些都是这种经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成为美国华人/裔的历史、属性和男人气概的传声筒。
黄:以不同年代的华人为切入点,表现华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环境汇总所作的种种努力。以便认同于中国文化、美国文化。
诗歌:最早的诗歌是华人在进入美国国境之前在天使岛拘留所中借诗抒怀,这些诗一般都是用中文刻在木头上。梁志英敏感而又忠实地描写他们那一代人的感受,他的“蛛网”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中国文化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无法挣脱,就像蜘蛛网上的昆虫一样。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界定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是以语种(语系)为界定的。中国(含港澳台)外凡是用华文(汉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统称为海外华文文学。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特点
(一)与传统中华文化有着血缘关系:
均属移民文学,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海外华人在居留国多集中居住,更易于保留传统。对传统的完整保留和代
代相传,成了身处异国的华人眷念祖国以释乡愁的一种方式。而且,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受反传统文化因素影响比大陆更少,一部分海外的华人作家其文化传统可能保留得更好
(二)世界华文文学受汉语言文字的特有影响。
汉语的多义性、模糊性,音韵和节奏上的特点,使得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模糊化、形象化,含蓄蕴藉,妙不可言。
(三)故土性(乡土性)
世界各地区的华文作家,大都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海外作家所常说的“中国情结”。在华文创作中,很多作家的作品均或隐或显地呈现了他们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
(四)融合性
由于华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世界华文文学的产生,必然呈现出于异地文化交融的特性。世界华文文学在作品题材、主题及艺术风格上,博采众长,既具有中国文学的优势、特色,同时又具有居留国的优势、特色,两者的结合交融,使其兼具两者的优势
(五)本土性
华文作家所居住的国家的本土性,即指华文作家的创作,受到所居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是指中国的本土性。华文文学随华人的足迹而流动,华人离开土厚水深的祖国后,在异地他乡,必须入乡随俗,方能生存、发展,“本土化”是华人生存的选择,是华文文学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海外各国华人社会的读者对所在国的华文文学的必然要求,舍此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根基。因此,海外不同国家的地区的华文文学,必须深深扎根于当地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土壤,才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北美华文文学的典型主题有:
a: 故国回望的主题。 20世纪初期的留学生文学以及早期华工文学表现得十分直接。 20世纪50-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这一主题开始多元化。他们以跨民族和跨文化的视野审视故园。如白先勇《台北人》、於梨华的《桑青与桃红》等作品等,体现了作者反思历史和文化的批判精神。80年代以后大陆留学生文学则有更宽泛的视野。
b:生存困境的主题
c:异族交往主题。异族交往成为最突出的表征。60年代以来华文文学中表现异族文化冲突的最主要题材是异族婚恋。
d:同胞互看的主题。同胞互看包括华人移民之间的对视,华人移民和华裔之间的互看。
三、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移民是华文文学发展的直接动因
从移民史角度考察,海外华人都属于中国的移民。而中国移民同西方国家的移民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出于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安排,以强大的军事政治为后盾,带有鲜明的殖民色彩;前者则出于谋生的需要,大多由宗族乡土关系互相牵引,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父兄向海外走,家庭亦随之而向海外走,父传子,子传孙,形成了一条亲族移民的“走廊”。
(二)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前景:仍然会迅速发展
1.华文文学的三大支柱依然存在。
广泛存在于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文文学等,更是维系华人民族特性、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
2.语文,是民族的一种基本文化形式,是构成民族文学的基本要素。
中国人发明、使用汉字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式,是华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它负载着华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并丰富、涵养着现有的文化根基。随着华文的普遍使用,华文文学也自然会受到世界的关注,这将成为世界华文文学日益兴旺的巨大推动力。
3.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移民人数大大增加。
这为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移民潮带来了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在这股移民潮中,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4.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创作成绩斐然。
随着中国的复兴,东方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华人在世界各地区地位逐渐上升,华文在世界语种中地位不断提高,华文文学的读者群和作家的后备力量将日益壮大。这些均为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好机遇。
天使岛:位于旧金山海湾中部的天使岛(Angle Island)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想进入美国必须通过的一道海关门户,这个被成为“天使”之岛的地方,是早期赴美华人的地狱之门,成为华人“梦断美洲”的鬼门关。
木屋诗:,因其题写地点而得名,华人移民在天使岛拘禁期间过着囚犯一般的痛苦生活,为了表达自己的种种感触和思考,在木屋的墙上,他们刻下了大量的古体诗歌,称之为“木屋诗”,或称“天使岛诗歌”。
这些诗作,展示了绝大部分中国早期移民在进入美国门户的第一时间内遭遇的巨大的幻灭感。依据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远涉重洋二、羁禁木屋三、折磨时日四、寄语梓里
李恩富讲述童年:矫正负面形象
最早一位用笔与嘴在美国本土上为同胞呐喊的血性汉子,出版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62942.htm" \t "_blank" 我的中国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成为在美国出版图书的华裔第一人。
胡适:整理国故
1919年,胡适接办《每周评论》,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逐渐把精力转向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整理中国文化思想之遗产上面。他所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实际上符合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转向对文化构建深入探索的内在要求。开启了新的研究风气,即以西方现代眼光重捡传统文化。在治学路径上,他引进西方如美国杜威等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转向西学本土化、国学现代化。
林语堂:引中入美
林语堂坚持自我独立的判断,摸索出在 用正面的、让别人能够接受,并慢慢喜欢, 能达到感同身受的文明方式。
HYPERLINK "../Documents/京华烟云.doc" 《京华烟云》
中国历史文化
时间、空间跨度很大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语言文化
中国古代器物文化
中国家族文化
中国地理文化
伍廷芳:《一个东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国》(又译《美国观察记》)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94436.htm" \t "_blank" 清末民初杰出的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2735.htm" \t "_blank" 外交家、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67137.htm" \t "_blank" 法学家。
鲁迅:译介转向
辜鸿铭(?)
水仙花:中西交融的混血作家第一人
艾迪丝·伊顿——笔名水仙花,彰显自己的特殊身份
属性问题——“我是谁”
作品《春香夫人》(短篇小说集)
描写华人妇女、儿童在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一如既往地为自己的华人同胞奔走疾呼。
短篇小说《一位白人妇女》及其续篇《她的华人丈夫》(米妮、詹姆斯·卡森、刘康喜)所想表现主题:1、通过接触和了解,不同族裔完全可以抛弃之间的偏见和误会,原先的二元对立完全可以消解。(白人主流社会将其他少数族裔他者化,殊不知,通过沟通,这些所谓他者化的少数族裔其实和白人一样拥有同样的优点和品德。)
2、大力宣扬族裔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美国主流社会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