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练习答案(战争与和平)
第四单元——二战:
1、BBCBA 6、DCCBB 11、ACACC 16、DCDDA 21、ACABC 26、ADCBC
31、1)强制减产;国家补贴;重税惩罚; 目的:使农业生产与消费趋向平衡,缓解经济危机;保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实质: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
3)列宁的初衷是通过国家、政府的法令来改造经济生产、分配,以使经济基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矛盾的原因:忽视了小农占主体的落后生产力状况,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
4)邓小平回答了经济政策应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基本原则。美国以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措施遏制经济危机,保持了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限制地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机制来恢复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两者都是积极和成功的。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绝对地和一成不变的经济模式,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政策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调整现有经济政策才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生命力所在。
32、
1)1919年;依据:应出自于惩办战败德国的《凡尔赛和约》。1925年;依据:应出自于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洛迦诺公约》。1935年;应出自于纳粹德国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应该是关于德国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2)《凡尔赛和约》;五个方面:国联盟约、德国领土、海外殖民地、军备、赔款。
3)《洛迦诺公约》;后果: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结局:36年,德国宣布废止;
4)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通过大选成为执政党;33年,希特勒任德国总理;34年,出任元首,建立起独裁体制。
5)因素:(参笔记: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33、
1)观点一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优势海军;观点二:综合日、美、苏三方因素。
2)减少了盟军的人员伤亡,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但给日本平民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3)认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恶果;大量平民成为其牺牲品。美国在战争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值得世界人民反思。
4)否;忽视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用;中国是打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才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因素。
34、正确。(参笔记:走向战争的原因)。
主要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
第五单元——局部战争
1、BCBDA 6、BCDBD 11、ABBDC 16、DBCD
20、
1)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东濒日本、北接中国,处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的“边缘地带”,是海陆冲突重要的缓冲带,是东亚中、日、俄(苏)三强的核心区域。地缘政治地位突出。
2)美国霸权政策和美苏对抗的结果。
3)目的:保家卫国;意义(参课本及笔记)
4)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主流;应本着利于缓和东北亚和朝鲜半岛局势的方向,尽快建立半岛和平机制,最终实现朝鲜南北和平统一、确保半岛无核化。
21、
1)核心问题是耶路撒冷归属问题;原因:涉及三大宗教“圣地”;涉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民族的宗教感情、民族感情和尊严。其实质是同一领土的排他性主权要求。
2)大国的渗透与美国的霸权政策、偏袒以色列;以色列右翼继续扩大在占领领土上扩建“定居点”;巴方激进组织不放弃武装斗争,继续制造恐怖事件;巴方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力量分散;巴以民众长期对抗带来的不信任感等。
美偏袒的原因:犹太人在美国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