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 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 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 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 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 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 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 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 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 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立足战略全局,运用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全面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激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坚定信心,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 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
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当今世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呈现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新态势、新特征。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相继问世,标志着全世界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达成共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一起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目前, 国际社会正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在各国发展决策中的地位。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其背后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发展权益之争。一些发达国家为维持既得利益,保持全球竞争的领先地位,通过设置环境技术壁垒, 打生态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责任。
三是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许多国家希望通过绿色发展, 既保护生态环境, 又推动经济复苏, 进入强劲可持续增长轨道。近几年, 一些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新政”,采取一系列环境友好型政策, 努力把绿色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了“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 字环保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 强调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将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 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探索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发展,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初步建立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五年全国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投入累计达1.14 万亿元; 2012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五年前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5.7%和17.5%;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年前减少一半以上;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7.3% , 火电脱硫比例提高到90% 以上;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牧区草原质量出现好转,沙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 更要看到问题, 清醒认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 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 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 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春天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现严重雾霾天气, 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过程,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有关。有的地方在发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相关法律、政策和考核体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需要经过较长时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欧洲的莱茵河重见清澈,英国伦敦摘掉“ 雾都” 帽子, 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治理, 都经历了数十年时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而我国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定信心, 也不能急于求成, 既要打攻坚战, 也要打持久战, 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积极稳妥推进。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必将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 坚定信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必抓出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体上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始终牢记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四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资源利用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改善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建设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政府要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企业要积极承担重要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工作安排上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节能降耗和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及土壤等污染治理, 加大工作力度, 制定和实施治理行动计划, 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落实一个,不断取得成效; 一手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着眼全局, 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 确保完成“ 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到2020 年初步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文明。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 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谋划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完善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形成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是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就可以有效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但城镇也是消耗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的主体,未来我国将有一亿以上的农村人口逐步定居城镇,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因此,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注意适当添绿留白,同时实施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节约管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三是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保护海洋、经略海洋不仅涉及我国发展空间,也涉及国家战略安全。要确定和守住不再破坏生态平衡、不再影响生态功能、不再改变基本属性、已受损的生态系统不再退化的“ 四不” 开发底线。沿海地区不能仅向海洋索取, 更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理和控制政策, 对已遭到破坏的海洋区域进行生态整治和修复, 努力使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二) 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有效减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必须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 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下大决心化解产能过剩。要严控增量,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按中央要求, 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 正在建设的项目一律停工。要逐步消化存量, 有压减的指标和时间表, 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 消化一批, 转移一批, 整合一批, 淘汰一批,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有压, 也得有增, 在压增中转型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空间巨大。要通过深化改革, 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节能环保领域中。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传统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 能够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减量化优先” 的原则,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好循环经济“ 十百千” 示范行动, 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再制造产业化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加大推广力度,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做大做强。
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 采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 努力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 十二五” 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显著减少,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 , 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 这是硬任务、硬指标, 必须确保完成。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抓主要领域, 盯重点企业, 实施重大工程。要加快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 切实把能效提上去, 把排放降下来。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污染源治理行动,继续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二是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是我国水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着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重点推进高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处理, 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同时继续发展海水淡化和利用。
三是狠抓矿产资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