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

243阅读 | 11收藏 | 1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2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3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4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5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6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7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8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9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0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1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2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3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4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5页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第1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甜头留给我 上传于:2024-06-20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诬蔑(miè)      诽谤(fěi)      悼念(dǎo)      浅尝辄止(zhé) B.狡狯(huì)      刨土(páo)      载诸(zhū)      卓有成效(zhuó) C.缝隙(xì)       衰颓(shuāi)     解放(jiě)     孜孜以求(zī) D.嫉恨(jí)       诅咒(zǔ)        气氛(fèn)     繁芜丛杂(w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极其广泛,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将其表现出来。 B.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本,国家应当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 C.作为汉剧艺术的代表人物,陈伯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对汉剧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人臆想的“洋规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常是国内热火朝天,而国外莫名其妙。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逝世     狡侩     永垂不朽     坚韧不拔 B.奚落     鉴赏     原形毕露     毋庸争辩 C.困顿     缝隙     眼花潦乱     惊慌失措 D.衷心     衰颓     旁证博引     愚昧无知 4.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 (1)豁然开朗(huō)(2)卓有成效(zhuó)(3)诅咒(zǔ)(4)估量(liáng)(5)芜杂(wú)(6)即使(jì) A.(1)(3)(5) B.(2)(3)(4) C.(1)(4)(5) D.(3)(5)(6) 二、填空题 5.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 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的精神领袖。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4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在此期间与恩格斯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847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 》。 6.生字注音。 衰颓( )  毋庸争辩( )    刨土( )        空白( )   繁芜( ) 估量( )  浅尝辄止( )    卓有成效( )  嫉恨( )    给予( ) 诅咒( )   诽谤( )      悼念( ) 7.解释成语 (1)繁芜丛杂: (2)豁然开朗: (3)浅尝辄止: (4)坚韧不拔: (5)卓有成效: (6)永垂不朽: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句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节选《说“木叶”》有删改) 8.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较“树”有时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古代诗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D.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9.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 B.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C.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到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B.“树”和“木”暗示的颜色性不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景中,窸窣飘零的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C.因为“木叶”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所以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D.“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于“木”,“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中的“叶”有缠绵的一面。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诗句中“皎皎”状月以云相托,“灼灼”状花以叶相衬,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诗句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愁情。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干枯的落叶在秋风中被不断吹落,再辅以“萧萧”之声以及“无边”的阔大意境,渲染悲的氛围。 D.“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中“扫”字显得极有力,使人想到寒风阵阵,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的景象,渲染出秋天肃杀的氛围。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 蔡如鹏 1916年5月,年仅27岁的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日本回到祖国。为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在反袁斗争中威望空前提高的原进步党人梁启超、汤化龙和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担任编辑部主任。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第一份《晨钟报》面世。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 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以下称《<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在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 了他的理想——创造青春之中华。他说,《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 《<晨钟>之使命》一文是李大钊第一次正式地向社会提出他的“青春中华”宣言,正式 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呼唤。随后,他又陆续在《晨钟报》发表了10余篇短文,大多都是围 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的。 但李大钊阐述“青春中华”思想最早的文章,却不是《<晨钟>之使命》,而是另一篇完成更早并且后来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青春》。 《青春》一文最早发表于 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写作《青春》时, 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一直非常关心国内的斗争局势。在反袁斗争的高潮期,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信一定会胜利。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1918 年,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一个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的图书馆, 想找份工作。通过交谈,李大钊觉得这个青年言谈、见识非同一般,就安排他当助理员。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想找名流请教。当时已是学界 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的时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 答,还经常推荐新书。1949 年,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30 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一直被认为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说,能够担负再造青 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李大钊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有“拔山盖 世之气魄”。 李大钊一生清廉。北京大学当时规定,教授每月“初级为 240 元,随后可以加到 280元”。这样的待遇,按当时普通生活标准,至少可以供养四五十口人的生活。但是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为生活费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堂,一度拥护袁世凯。后来信奉过康梁的改良主义。到日本留学后,结识了章士钊等人,受其影响很大,转而支持革命民主主义。回国后 又追随陈独秀、胡适,从事新文化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一个人身上连贯地反映了2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 李大钊一生朋友很多,论敌、政敌亦不少。然而,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1927年4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 38 岁。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摘编自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但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 化”了,所以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传统文化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B.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毛泽东的时常登门请教,不 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堪称青年的导师。 C.李大钊一生清廉,虽然每月工资不低,但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 是接济贫困学生。 D.李大钊思想解放,追求进步,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生紧跟近代中国革命的步伐,号召国 人创造“青春中华”,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并号召青年不畏困难与 障碍,追求进步与自由,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 B.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洞察了革命发展的乐观形势,回国后发表了最早阐述“青春中 华”思想的《青春》,号召青年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C.李大钊认为,青年只有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不计名利,轻轻松松地生活,永葆青春的活力, 才能够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 D.文章详写李大钊在北大期间关心、爱护、引导毛泽东的事例,突出了他对青年的巨大影响、 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以及为建造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 14.作为一篇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写的传记,本文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广网北京1月2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昨天(1月1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仪式并宣布平台正式上线。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平台PC端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两大版块38个频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上线仪式并讲话。他指出,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在京举行》,“央广网”2019年1月2日) 材料二: 元旦这一天,许多党员干部欣喜地发现,一个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正式上线。登录细览,“学习强国”不仅开设了“新思想”“十九大时间”这样的重磅栏目,也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等“强国号”提供的原创优质内容。海量、免费的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让“学习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正如一位“学习强国”使用者所说的,“大家一起学习进步,一起努力奔跑、奋斗追梦”。 学习之于信仰和才干,犹如运动之于健康体魄,持之以恒、行之愈远愈受益。在手机端上,“学习强国”支持创建学习组织,设有“学习积分”“在线答题”“日程提醒”等管理和激励机制。让学习变得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更多样、更个性、更智能、更便捷。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学习强国”一经上线便受到党员干部追捧。利用领先的技术、打造最好的平台、提供最优的服务,“学习强国”本身就犹如一个生动“提醒”:主动变革、创新学习,永远是掌握时代主动的关键。较之快速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学习的“高性价比”更为凸显。让学习的航道更加宽阔,未来会有更多精彩。 (摘编自《用“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1月15日) 材料三: 打开“学习强国”网站,首先看到最上方的红底白字标识区。“学习”是洒脱的毛体字,“强国”是方正的黑体字,这4个大字下方,标注着“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9个小字。标识区右侧,是签署有习近平总书记名字的一句话——“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这句话出自2013年10月21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他就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学习,曾有多次讲话。 “学习强国”全网,共有“学习新思想”“习近平文汇”“学习文化”“环球视野”“学习慕课”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内容极为丰富,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新闻、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 打开“学习强国”客户端,欢迎页面上,是出自《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使用这一客户端,需要手机号注册。注册后进入主页面,从内容上看,它由“学习”“视频学习”两大版块38个频道构成。其中“学习”版块包括推荐、要闻、新思想、时政综合、发布、实践、订阅、经济、人物、科技、文化、图片、党史、人事、法纪、国际、十九大时间、纪实、用典、时评、思考、军事等频道。 “视频学习”版块,则有第一视频、短视频、联播频道、理论、党史、慕课、人物、文化、文艺、科学、自然、电视剧、电影、法治、军事等频道。其中“第一视频”主要是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活动的视频报道。“联播频道”顾名思义就是央视新闻联播视频。“慕课”则是免费的公开视频课程,种类丰富。 (摘编自陈振凯《一个平台,两大终端——在“学习强国”上如何学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9日)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强国”既是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 B.“学习强国”系统操作简单,可用电脑,也可用手机,PC端学习内容丰富,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 C.“学习强国”网页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其中“视频学习”版块有10多个频道,丰富的学习内容,便利灵活的学习方式,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全民大学习的有力抓手。 D.“学习强国”网站标识区位于最上方,左有毛体“学习”,黑体“强国”,标注着“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右有习总书记的名言。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在快速变化,学习尤为重要.我们只有主动变革、创新学习,才能掌握时代主动,让学习的航道更加宽阔,未来才会更加精彩。 B.“学习强国”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都汇集了丰富的、精彩的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免费的原创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满足广大使用者的学习需求。 C.“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必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 D.“学习强国”平台设计主题鲜明,网站页面的最上端是红底白字的标识,手机客户端欢迎页面上出自《论语》的名言,都彰显了“学习”这一时代主题。 17.“学习强国”为何会受到党员干部的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下面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8.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9.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语言表达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③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加以解决。④毛泽东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被第一次明确。⑤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