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测试
第一~四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图示法形象、直观,是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发展线索的基本方法。小伟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绘制了下图,其中没有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 )
A.起止时间 B.社会形态
C.主要矛盾 D.历史分期
2.“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小明同学在试绘清王朝疆界时,发现现今中国的国土面积与清王朝时相差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 ( )
A.鸦片战争英国占领香港岛
B.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占我国沿海岛屿
C.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D.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4.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增开十口岸,军舰长江行。”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D.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5.下面是某历史论著的目录,本节的题目应为 ( )
A.禁烟斗争 B.洋务新政
C.维新运动 D.辛丑议和
6.光绪帝曾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一位爱国将领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挽联中的“公”指的是 ( )
A.左宝贵 B.邓世昌
C.徐邦道 D.丁汝昌
7.学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D.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8.“百日维新后,新学之风既昌,民智渐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 ( )
A.提高了教育水平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扩大了对外交往
9.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说这些照片都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 ( )
A.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
C.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D.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
10.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虎门销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金田起义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洋务运动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辛亥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1.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了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
A.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 D.清王朝统治日趋衰落
12.1920年9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出版问世,它的封面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封面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地球,从东西方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据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
A.马克思主义得到有效传播 B.反帝反封建运动达到高潮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中国共产党宣布正式成立
13.右侧示意图反映出五四运动 ( )
A.是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爱国运动
B.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14.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
A.明确反对封建主义,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开始宣传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5.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历史人物名片,这一人物是 ( )
地位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职务及
著述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编辑部编辑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毛泽东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0分)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0余次……1840年,英国侵略者仅用47艘木质加装火炮的舰船,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场战争“揭开了中国侵略与对抗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英国“轰开中国的大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这句话?(6分)
材料二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2)材料二中“中国社会的中枢”指哪里?在那里侵略者犯下了什么罪行?(4分)
材料三
左图是1898年法国漫画《列强瓜分世界》。漫画中,围在“中国大饼”边的分别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皇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
(3)材料三漫画中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美国未来得及参与“瓜分世界”,为了获得在华均等贸易机会,它提出了什么政策?(4分)
材料四 《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的反抗使瓜分的企图破产的事实,对侵华政策的调整。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指哪一事件?《辛丑条约》中的哪一条款体现了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4分)
(5)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2分)
17.(18分)在中国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60年代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有何不同。(3分)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3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理解。(6分)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总结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什么特点。(3分)
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陈独秀的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1918年,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并与爱国民众参加了一场爱国运动,指出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这场运动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内容出现的两点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国际上的哪一重要事件直接相关?(5分)
(3)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的会议名称。此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4分)
(4)综上所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4分)
答题卡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非选择题
16.(1)
(2)
(3)
(4)
(5)
1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