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萌了一番蠢了一堆 上传于:2024-06-26
期中测试(一) (考试时间:100 总分:120)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它不仅跳出了粗犷古朴的美,尤其让我们(A、体味 B、玩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厚重、容忍和冀望,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发展之初,羊皮扇鼓就(A、出生 B、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他们用扇鼓消解寂寞,驱赶豺狼,传递平安。也许还曾将其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扇鼓的饱满浑亮之声,其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系上铁环,哗哗作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传承了扇鼓,敲敲打打,将其变为释难祛病的巫器,哭哭唱唱,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 【end】 2、(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怠慢  脑畔  周而复始  塞外点兵 B、斡旋  震憾  世外桃源  天衣无缝 C、幅射  磅礴  偷偷摸摸  海枯石烂 D、孕育  农谚  草长鹰飞  水落石出 【标准答案】 A 【解析】 B、憾→撼。C、幅→辐。D、鹰→莺。 【end】 3、(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B、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标准答案】 C 【解析】 “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共同修饰舞蹈,三个短语是并列短语,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 【end】 4、(3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   ,   ,   ,   ,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标准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空格前的句子“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是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是“高下”,因此接着说明的应该先是一般情况下“高下”差异如何,然后举例详细说明特殊情况下如何,最后阐明“高下”差异的道理,故答案选C。 【end】 5、(6分)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 (2)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3)(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4)(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轻快敏捷、好像与游人相戏的句子是:( ),( )。 【标准答案】 琴瑟友之;白露为霜;青青子衿;欲济无舟楫;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解析】 作答默写题: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琴瑟、衿、楫、翕忽”等字词容易写错。 【end】 (3分)(2)阅读以上材料后,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 【参考答案】 ①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②要坚持对梦想的追求;③要抵制物质的诱惑。 【解析】 从材料①“尽管,身体的一点变化都有可能损坏我的健康,我还是要坚持下去,直到死神最终割断我的生命线为止”中,可得出“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的启示;从“我想在还没有把艺术使命完成之前,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中,可得出“要坚持对梦想的追求”的启示;从材料②“一般大富翁的穷奢极欲,我实在体会不出有什么乐趣可言。那种哄闹取乐的玩意儿”中,可看出作者把物质当作“哄闹取乐的玩意儿”,可得出“要抵制物质的诱惑”的启示。 【end】 (2分)(1)片段①中的“我”是指( ),片段②中的“我”是指( )。(2分) 【参考答案】 贝多芬 傅雷 【解析】 此题是对名著内容的考查。片段①所讲的内容是面对悲惨命运的故事,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名人传》,然后从“而我什么也听不见……”“我想在还没有把艺术使命完成之前……”信息中,可以判断是贝多芬。片段②,从文段如同对话的语言上,可判断是书信体;从“像我这样,简直一天都受不了”,可见“我”是留过学的。从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是《傅雷家书》这部名著。因此“我”是傅雷。 【end】 6、(5分)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5分) ①我身边的人都听见了远处的笛声,听到了牧童的歌唱,而我什么也听不见,这对我是何等的羞辱啊!为此,我痛苦不堪,陷入了绝望之中,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是,我没有去死,是艺术最终留住了我的生命。我想在还没有把艺术使命完成之前,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我就开始忍耐这种悲惨的生活。尽管,身体的一点变化都有可能损坏我的健康,我还是要坚持下去,直到死神最终割断我的生命线为止。 ②两周前看完《卓别林自传》,对1920至1954年间的美国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那种物质文明给人的影响,确非我们意料所及。一般大富翁的穷奢极欲,我实在体会不出有什么乐趣可言。那种哄闹取乐的玩意儿,宛如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在书本上看看已经头晕目迷,更不用说亲自经历了。像我这样,简直一天都受不了:不仅心理上憎厌,生理上、神经上也吃不消。 【end】 (3分)(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3分) 【材料一】  2017年8月15日,时值农历中元节,俗称“鬼节”。当天傍晚,不少市民在街道路口“烧纸钱”“焚香烛”祭祖,造成贵阳市PM2.5短时间内飙升。全国空气质量发布系统显示,贵阳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在15日21时以前均为“优”。从15日21时到16日0时,AQI由32升至215(重度污染);清晨6时恢复至优水平(47)。 【材料二】  纸钱、香、蜡烛、鞭炮等祭祀用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局部空气污染,还会使一些哮喘及气管炎患者的病情加重。 【材料三】  2019年清明,很多城市倡导文明祭祀,希望市民摒弃点香蜡、烧纸钱等习惯,鼓励采用家庭追思会、网上祭祀、鲜花祭祀等低碳方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对于过低碳清明的倡议,有人大为不满:“鬼节烧纸是传统习俗,不能变,政府简直是拿环保当幌子绑架文化传统!”请结合上面材料回应对方。(不少于60字) 答:( ) 【参考答案】 (示例)祭祀缅怀是千万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其意义当然不可磨灭。但是烧纸钱、点香蜡的传统祭祀方式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还会危害人们的健康。既然传统方式有负面影响,就应该淡化,甚至舍弃。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者,今天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成为千百年后遵循的传统,创新祭祀方式,不是用环保绑架文化传统,而是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解析】 材料一:“鬼节祭祖”造成空气重度污染。材料二:空气污染危害身体健康。材料三:文明祭祀,亦可寄托哀思。把握三则材料的信息,以三则材料作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并指出正确的做法。 【end】 (3分)(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幅关于“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画,你喜欢哪一幅?请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从画面内容和文字信息两个角度观察)(3分) 宣传画一: 宣传画二: 我喜欢第( )幅,因为( ) 【参考答案】 (示例1)我喜欢第一幅,因为:这幅宣传画主题鲜明,“低碳从脚下做起”的文字意在倡导人们做“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践行者;“足印”的图标意在提醒大众出行要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节能减排。整幅宣传画构图简洁,没有拥挤感。(示例2)我喜欢第二幅,这幅宣传画的设计很有创意,画面中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低碳出行 呵护环境”的主题,设计者意在利用对比之下鲜明的反差提醒人们为减碳而行动。“我为‘低碳出行’代言”“从点滴做起”的文字与画面相配合,告诉人们低碳并不难,从自己做起,就是在为“减碳”做公益。 【解析】 图文转换题。根据要求,仔细观察画面上的文字和图画,读懂文字信息和画面内容,然后组织语言赏析。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 【end】 (2分)(1)阅读上面文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第①句中,“碳”是形声字,部首是“石”,它与“炭”意思不同。 B、第②句的主干是“低碳生活成为共识”,“共识”是名词。 C、第④句中,“消费行为”是偏正短语,“全球变暖”是主谓短语。 D、第⑤句是病句,句式杂糅,应改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了人们要怎么做”。 【标准答案】 D 【解析】 语序不合理。 【end】 7、(8分)班级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8分) ①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②“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③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④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约束和优化某些生产、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⑤“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怎么做,还告诉了人们要做些什么。 【end】 (2分)(1)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粗犷( ) ②豺狼( ) 【标准答案】 guǎng;chái 【解析】 “犷”和“旷”形近,不要混读。“犷”不读kuàng。 【end】 (2分)(2)从文中( )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①( )   ②( ) 【标准答案】 A;B 【解析】 体味:仔细体会。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根据语境,第一空应选“体味”,即A。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诞生:(人)出生或新事物出现。根据语境,第二空应选“诞生”,即B。 【end】 (2分)(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答:( ) 【标准答案】 他们用扇鼓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 【解析】 语序不当,不符合事物内在的逻辑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正确的语序是: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 【end】 二、阅读理解(36分) (1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 核侧出浮屠②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蓬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③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选自宋起凤《核工记》,有删改) 【注】  ①雉:城墙垛子。②屠:塔。③舣舟:拢船靠岸。 【end】 (3分)【赏析式批注】 1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答:( ) 【参考答案】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穿堂风的可爱与调皮。表现了夏风的凉爽与惬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抓住重点词语“窜来窜去”,由此推断拟人的修辞;接着分析其效果,“不停地拂动”“弄出沙沙的响动”说明风如同孩子一般,展现了风的调皮与可爱,写出了夏季的清凉。 【end】 (3分)【发现式批注】 14、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从( )、( )、( )三个方面介绍了竹席。(3分) 【参考答案】 原料 工艺 优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画线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以……为原料”“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等即可归纳。 【end】 (2分)【联想式批注】 13、古人常爱赋予自己喜欢的事物以别名或雅称,如“玉簟”是李清照冠之于凉席的美名;( )是苏轼给予月亮的雅称;( )是辛弃疾称呼牛的别名。(2分) 【标准答案】 婵娟;八百里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及必背古诗文的掌握情况。根据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可知,月亮又称为“婵娟”。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可知,“八百里”是牛的别称。 【end】 (2分)【理解式批注】 12、第①自然段表现了盛夏( )、( )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阳光毒辣 来势迅猛 灼热难当 炎热无处不在(任取两点,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句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由“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蹿起灼人的热焰”等句,可见天气酷热,盛夏来势猛烈。 【end】 (10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清凉琐忆 项丽敏 ①端午之后,盛夏的暑热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脚步所踏之地迅速蹿起灼人的热焰。 ②人们纷纷逃入室内,关紧门窗,打开空调,以现代电器制造出的凉冷抵抗暑热的威逼。空调供给的冷风把室内变成了幽凉的洞穴,而室外则更如热浪滚动的火炉了。这个时候,最叫人措手不及的是突然断电。洞穴很快变成蒸笼,从笼子里跑出来又不知该往何处,不由得怀念起那个在树荫、河水、竹床、凉席上度过的充满了趣味的夏天。 ③在夏天使用凉席祛暑的时代得追溯到东周之前,《诗经·小雅》里“下莞上簟①,乃安斯寝”是关于凉席的最早书写。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将凉席提升至艺术的审美境界。惊艳的忧伤,令读者在品咂文字时便生出凉意。 ④玉簟是诗人冠之于凉席的美名。在民间,凉席的称呼则是朴素和直接的。草编的凉席就叫草席,竹编的凉席就叫竹席。草席是用马兰草、蒲草或灯芯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凉度也较低,适合体质较弱的幼童和老人。竹席则以水竹、毛竹、油竹等为原料,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在于透汗性好,凉度高,置身其上确有冰玉般的凉润与光滑。 ⑤放暑假了,孩子们像松了绑的小猴子,迫不及待地扑入山野,在河里嬉水、捉鱼,在长满野果的树上爬来爬去,或抓着树枝荡秋千。玩累了,就摘一片棕树叶顶在头上回家。 ⑥母亲将一张旧的大凉席铺在堂前的地上。穿堂风则像穿了隐身衣的顽童窜来窜去,不停地拂动墙上贴着的年画,弄出沙沙的响动。孩子们在凉席上围坐着、扭打着,把已经破了的凉席边缘扯得更破。 ⑦母亲一声令下,让孩子们停止打闹,乖乖地睡午觉时,铺在地上的凉席一下子就变硬了,仿佛有很多的小石子在凉席里藏着,硌得人翻来翻去,难受极了。这时母亲便拿过一只大蒲扇,在凉席边缘坐下,看见有不安分的孩子想恶作剧时,便竖起扇脊敲过去,那孩子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 ⑧儿时,那张上了年岁的旧凉席,终于浸润上琥珀的光亮,成了盛夏记忆里最清凉的回想。 【注】  ①下莞上簟:莞guān,蒲草,这里指草席。簟diàn,竹席。 【end】 (3分)20、从1915年黑洞理论的提出到2019年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你从人类的探索真理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3分) 答:( ) 【参考答案】 (示例)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是不容易的。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由理论的感知,到实践证实观点的正确,再通过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具体测定。这说明,人类慢慢走向理性化,相信科学与实践,能灵活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解决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类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关于宇宙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为了解开这些谜团,今天的我们应当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为未来打下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在解读时要能从文中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来阐明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 【end】 (3分)19、请结合材料四选出正确的一项(3分)( ) A、2015年,人类第一次听到了两个黑洞相互绕转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之声直接证明了黑洞的存在。 B、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于黑洞视界而形成的阴影,周围环绕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黑洞阴影则是人类能看到的黑洞本身的图像。 C、由于黑洞的尺寸正比于它的质量,黑洞质量越小,黑洞阴影越小。 D、此次拍照选择的主角——M87中心的黑洞质量巨大,又相对接近地球,是角直径最大的黑洞。 【标准答案】 C 【解析】 A、“直接证明”错。原文是“2015年,人类第一次听到了两个黑洞相互绕转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之声。但这些都还是间接的”。B、“黑洞本身的图像”错。原句是“黑洞阴影则是人类能看到的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D、“是角直径最大的黑洞”错。原句是“是从地球上看过去角直径最大的黑洞之一”。 【end】 (3分)18、将下列句中加点字“有可能”改为“可以”行吗?为什么?(3分) 一个粒子的场强分布虽然尽可能让能量低的地方较强,但即使在能量相当高的地方,场强仍会有分布,对于黑洞的边界来说,这就是一堵能量相当高的势垒,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 答:( ) 【参考答案】 不可以。“有可能”表推测,并不肯定粒子可以出去;而“可以”表示肯定,换成“可以”与原文不符合,因此不能换。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有可能”表推测,并不肯定粒子可以出去;而“可以”表示肯定,肯定粒子可以出去。所以不能换。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end】 (2分)17、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2分) 黑洞会吸积其势力范围里的一切物质,(科学家们)通过它“吃东西”发出的光来判断黑洞的存在。 答:( ) 【参考答案】 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黑洞吸积其势力范围的物质”比作“吃东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黑洞吸积物质的过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通过它‘吃东西’发出的光来判断黑洞的存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黑洞吸积物质的过程,进而证明了“黑洞的真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