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海南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题;共40分)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 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材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体现的是孔子对社会道德构建的重视,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A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对社会道德构建的重视。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材料“ 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体现的是科举制公平选拔人才的原则,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和百姓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A选项排除。 科举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并未改变社会阶层结构,B选项排除。 材料与国家统一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科举制的准确把握,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 瓷器 B. 茶叶 C. 棉布 D. 白银
【答案】 A
【考点】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来开辟的海上航线是丝瓷之路,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海上丝瓷之路开辟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 B
【考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立国基础是小农经济。统治者祭祀农神体现的是传承的是农耕文明的传统,B选项符合题意。 清朝在继承明朝政治制度的同时又有所创新,A选项排除。 满洲贵族在清朝属于统治阶级,C选项排除。 清朝对反清势力是严厉打击的态度,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 南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 D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元朝文学发展的准确把握,元曲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
6.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
①(围棋)
②(捶丸一球类竞技)
③(弓箭)
④(蹴鞠)
原题无图 未搜到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A
【考点】两汉的科技文化,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琴棋书画属于文人雅士必备的技能,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 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 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 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 B
【考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材料“ 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体现的是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学习,C选项排除。 材料未认识到本国制度落后的问题,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准确把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8.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
A. 降低生产成本 B.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 加强国防安全 D.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 C
【考点】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时期清政府将沿海工业内迁主要是处于加强国防安全的角度考虑,C选项符合题意。 军事工业转移到内地会增加运输成本,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轻重比例之间的问题,B选项排除。 仅将军事工业迁居到内地是不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 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 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 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答案】 B
【考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 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 ”体现的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C选项排除。西式建筑在内地也有,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
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材料“ 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 ”体现的是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主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A选项排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农武装割据,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 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 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 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答案】 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材料“ 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体现的是中共对技术领域上意识形态对抗的纠正,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外交领域上的一边倒政策无关,A选项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B选项排除。材料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 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与政策性失误,中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的经济困难,材料中对轻重比例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B选项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一直是公有制,60年代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A选项排除。 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1956年开展的,C选项排除。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步解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3.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 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 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答案】 C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做学知识可知,1988年海南外来人口快速增加主要开放海南经济区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4.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被认为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典范。雅典民主的表现包括( )
A. 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B. 本地自由民皆可参加公民大会C. 五百人议事会可行使司法审判权 D. 国家的公职人员均由推荐产生
【答案】 A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改革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A选项符合题意。 自由民的范围要比公民的范围大,B选项排除。 陪审法庭行使司法审判权,C选项排除。 雅典的国家公职人员由抽签选举产生,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准确把握,伯里克利改革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15.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 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 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C. 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 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答案】 C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 ”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知识对艺术的推动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选项属于印象画派的特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文艺复兴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对艺术的促进作用。
16.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
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 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 D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 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 ”说明在宪法修订之前美国存在着奴隶制和强制服役的做法,说明宪法存在一定的缺陷,D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说法不符合1787年宪法的运作流程,排除。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1787年宪法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17.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 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 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 B
【考点】《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财产公有的主张。材料 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 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法国大革命无关,A选项排除。 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共产党宣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8.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 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 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答案】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在8个月的时间里最终成为 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力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9.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
A. 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 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 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 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答案】 D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协调失败表明各国携手诚意不够,主要和经济利己主义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经济大危机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世纪5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1%,60年代为10.5%。日本经济的发展( )
A. 强化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B. 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础C. 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格局的改变 D. 促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答案】 C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无关,A选项排除。 日本民主化改革是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B选项排除。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时间是1989年,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6题;共9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影响:人才选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