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卷A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 分
阅卷人
得 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否则不得分)
1、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 ;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2、字典辞书方面,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是《 》,收有56000个左右的字。
3、清代王引之所著《 》一书所收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该书体例严密、引证博瞻、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4、传统六书中,“ 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实是对一种用字方法的定义,但例字不当。
5、汉字的结构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一类是带表音成分的 字。
6、文字学家把某些汉字看成是会意字,又因为汉字中的一个偏旁又代表这个字的读音,所以把这些汉字叫做 字,即会意兼形声字。例如“婚”、“娶”、“授”等字。
7、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 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8、 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9、“蚓/螾、詠/咏、俛/俯、睹/覩”等组字,每组两字都是互为 字。
10、《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其中“爪牙”一词体现着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本是一个褒义词,后演变成贬义词,它在本句中的意义为 。
11、要想探求词的本义,就必须从分析汉字的 入手。
12、由 到 ,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13、《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其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中的 。
14、《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其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中的 。
15、先秦古籍中,宾语前置的三个语法条件分别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和 。
16、“……者,……也。”是 句典型的结构。
17、“非”字是一个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的 。
18、“请”、“幸”、“谨”、“惠”、“窃”、“忝”、“伏”等词是古代汉语副词特有的一类 副词。
19、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用得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二是 较多,代替了人称代词。
20、“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 代词。
得 分
阅卷人
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否则不得分)
1、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
2、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女娲补天》)
3、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蝜蝂传》)
4、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水经注·巫山巫峡》)
5、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卷四)
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8、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9、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10、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左传·成公十三年》)
11、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2、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1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得 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1、《康熙字典》(10分)
2、《说文解字》(10分)
得 分
阅卷人
四、问答题。(共15分)
1、根据下列例句概括归纳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
①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②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太守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③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④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⑤高之,下之,小之,臣(巨)之,不外是也。(《荀子·儒效》)
既臣大夏而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