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一卷历史选择题分析和技巧
前言:该分析意在帮助考生能够学会一种答题思路。
历史选择题最终答案是唯一的,但选项却是故布迷局。对于一道题的解答,有不同的路可以通向答案,分析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为什么答案是某个选项。
由衷的希望考生通过观看分析,可以拨开迷雾,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在最后,又根据这份试卷,稍微整理了做选择的一些技巧。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春秋。
2事件,楚国国君要求遭到周王拒绝,于是楚国国君自立称王
3着眼点,这表明......重点在事件上
二:分析选项。
A首先,不复存在过于绝对。其次,事件上,仅从一个事件是无法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也就是论据不全。再次,时间上,春秋时期,这时候礼崩乐坏,注意,这时候仍然存在礼。
B首先,消亡过于绝对。其次,事件上,明显和王位世袭制无关。因为根据楚国国君和周王,可以推测出的关系是分封。王位世袭涉及到的是王位的传承关系。再次,时间上,王位世袭制明显仍然存在。
C首先,开始这个词在历史上,一般而言,是较为模糊的。题目的事件和开始扯不上必然关系。其次,事件和宗法制度无关。
D根据事件和时间,可以表明分封制度的问题。
三:总结。为方便以后做题,需要明确区分宗法,分封,礼乐,王位世袭等制度。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唐朝
2事件,唐国画家步辇图,描绘了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
3着眼点,该作品,需要关注作品内容。
二:分析选项
A首先,根据作品内容,可以看出和西域风情无关。
B首先,根据作品内容,接见使臣和市井风情联系不起来。其次,时间上,B选项体现的是宋朝绘画特征。
C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都有体现。画有艺术价值,画的内容,属于外交事件,有史料价值。
D根据事件和时间,这两者在此时不可能融合。
三:总结。根据教材等,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学艺术主要特点
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北宋——南宋
2事件,北宋到南宋,优良作物不断推广,种植的人增多
3着眼点,理清事件。
二:分析选项
A首先,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工具,作物等相关。根据事件可以推断出A
B首先,事件上,翻车没有提及。与题目无关。其次,时间上,翻车最先出现在曹魏时期。
C首先,事件上,推广作物和区域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其次,用词上,均衡明显和史史不符合。根据所学,古代有经济中心的转移。南北发展有不均衡性。
D首先,根本改变说法过于绝对。其次,事件上,推广作物地区没有说是全国,推测不出民众饮食结构的根本改变
三:总结。需要知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作物,工具,生产方式等)情况,关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
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清代
2事件,宗谱纂修普遍化,内容主要有伦理,持家,报国等
3着眼点,这表明,需要关注事件
二:分析选项
A首先,事件上,科举制和宗谱纂修无必然联系。其次,时间上,清代的科举制,就所学而言,其消极作用越发明显。而选项侧重于其积极影响。
B根据事件内容,宗谱纂修反应了人们的家与国的思想,这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C首先,用词上,维持稍显绝对,而结合现实,思考私生儿女等存在,选项和题目明显就无法构成必然联系。其次,事件上,无法推断出士族,血统纯正。
D首先,用词上,仅从这一社会事件无法推断出社会结构的确立,而且这与社会结构无关。其次,时间上,四民社会结构指的是士农工商,这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传统社会结构。清代确立说法错误。
三:总结。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阶段特征。
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1876年
2事件,杂志问答,读者关注点主要在应用科学和各种技术上。
3着眼点,图表比例。
二:分析选项
A首先,事件上,和中体西用思想无关。其次,用词上,传播遭抑制,明显和事件表现的相反。
B事件和时间上,维新思想深入发展主要实在90年代,而不是70年代。
C结合地点和所学,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兴起了办实业的潮流,反应在杂志上,就是关注和实业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等科学知识上。
D首先,用词上,仅从事件无法推断出社会主流思潮是科学。其次,结合所学和时间,当时中国思潮有中体西用,早期维新等,清政府依然把持朝政,启蒙仍待解决,总之,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三:总结。需要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情况。可根据教材等梳理,比如刺激——反应来总结发展脉络。
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20c20s
2事件,中国度量衡类别繁多
3着眼点,事件
二:分析选项
A根据事件和现实,可推测出交易不便,交易成本提高
B首先,事件上,因果倒置。军阀林立会影响度量衡的状况,但反之不成立。其次,事件侧重于经济而非政治。
C首先,事件上,度量衡和国民经济结构无法构成因果联系。其次,结合所学,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结构等,和度量衡无关。
D首先,用词上,阻断过于绝对。其次,事件上,既然度量衡依旧存在,说明仍然有商品流通的需求和可能。选项本身与题目反应的相矛盾。
三:总结。需要理解中国近代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等)的变迁。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1949年5
2事件,中共指示,要求联合愿意和中共合作的资本家
3着眼点,指示在当时的有利影响
二:分析选项
A时间上,公私合营出现在三大改造期(1953-56)
B事件上,有利于调动和中共合作的资本家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推动生产的发展。
C首先,用词上,确立过于绝对。其次,时间上,国营经济尚未主导。再次,事件上,说明的是和中共合作的资本家的,私营经济的作用,没有强调国营经济。
D时间上,新民主主义政策调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三:总结。需要关注中共经济政策的调整。
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1983
2事件,一家国营企业通过承包经营盈利,政府推广这一模式
3着眼点,事件推断
二:分析选项
A首先,时间上,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建立。其次,事件上,全国逐步建立无法推断。
B用词和事件上,得到解决过于绝对。事件推断出的是有利于解决而非已经解决。
C首先,用词上,开始发生变化无法和事件构成必然联系。其次,事件上,侧重于企业管理体制的改变,并不是经济所有制发生变化。再次,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所有制始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D允许承包体现出经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