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留置针导致静脉炎原因对比分析
【摘要】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被广泛的应用,既减轻了病人被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尤其是在抢救为重病人,输注的化学药物和营养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临床使用时留置针型号、穿刺部位、输注药物的刺激性、输入液体量、留置时间、封管液的不同、病种等均可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 在临床应用体表留置针时,依据以上导致静脉炎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范。
Application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clinical is widely, both reduces the patient was suffering repeated puncture of, and reduce the workload of the nursing care of the nurses,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fusions of chemicals and nutri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in clinical use indwelling needle model, when puncture location, infusion drug stimulus, inputs indwelling time of liquid volume,, sealing fluid different diseases such as may result in phlebit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at the time of indwelling needl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ody surface,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leading to phlebitis targeted prevention
目的 探讨体表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
方法 1.留置针的选择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适应不同病人的血管条件,满足不同治疗要求,厂家生产出各种类型、型号的留置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可充分体现留置针临床使用优势,减轻病人的痛苦。针对目前护士选择性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调查国内尚无较权威的评定量表,对此的相关研究也都局限于比较不同类型留置针使用特点方面,国外研究则针对静脉穿刺技巧及并发症的研究较多。.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前护士选择性使用留置针的现状,为临床工作及相关培训提供参考,从而发挥出不同类型与型号留置针的优势,满足不同病人的身心要求,减少护士工作量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择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1.1.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静脉留置针留置方法有皮下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直视静脉穿刺。老年病人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留置,应选择血管好、血流快的上肢静脉穿刺,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俞淑荣等[3]研究认为,对癌症晚期病人应选择胸腹浅静脉留置。 1. 2.留置的方法 主要包括4种情况:(1)血管选择不当,有3例,其中1例为选择血管弯曲不直,加上送套管时动作过猛,捅破血管;2例所选血管太细,导致套管送入困难。(2)见回血后针柄固定不当,致使针尖退出血管,此类情况有1例。(3)针尖进入血管后立即见大量回血,随即停针,此时外套管尚在血管外,此时退出钢针送外套管,导致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血管,此类情况有1例。(4)有1例是由于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致使钢针退出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1.3.严格无菌操作 静脉穿刺处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留置后静脉炎的发生。采用三消法:①穿刺前消毒,用碘酊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面积7 cm×8 cm,待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法脱碘2次,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②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用75%乙醇,以上述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注意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覆盖粘贴,保证粘贴牢固;③拔针前消毒,掀开粘贴,再用同样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次,面积6 cm×7 cm,以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留置期间无需更换粘贴。 1.4. 封管方法须正确 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4]。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封管液太少(<10 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 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5]。 1.5.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瘙痒、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等,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出现液体渗漏,应立即拔针,重建静脉通道。 2.导致静脉炎的原因
2.1 套管针堵塞 套管针堵塞是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套管针堵塞有两种可能:(1)血栓堵塞在管腔内。即为血凝块堵塞或是输注高营养液时,部分静脉营养物质粘附于管腔内壁所致,另外,导管冲洗不彻底也会形成堵塞。此类堵塞,既回抽血液不畅,亦无法推注肝素钠稀释液,则拔除置管。(2)在管腔口形成血栓活瓣。此类堵塞,因为滴注液体畅而无阻,我们有时会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为患者接上液体输液,一旦血栓发生脱落,栓子随血液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小动脉栓塞。
2.2 套管针脱落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3M胶贴固定。其中由于肝素帽固定不牢,病人在睡眠中翻身时被被褥撕脱;或者患儿在烦躁哭闹中由于看护不当自行抓脱;另有是患儿头部大量分泌油脂汗液,使附贴失去粘性,导致套管针脱出。
2.3 局部渗漏肿胀 输液肢体长期保持不动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发生肢体肿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患者都认为输液肢体保持不动可以防止漏液,但没有注意到输液肢体不动使肢体背面受压,肢体的静脉血液回流受到相应的影响,使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术后需要大量的输入液体,补液又加重了输液肢体的负担,引起输液肢体由远端向近心端回流走向而发生水肿,停止输液后水肿可缓解或消退。有报道指出,对输液肢体按摩、伸屈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输液肢体的肿胀。肢体活动能促进微血管运动—改善毛细血管微循环—改善肢体血管渗透性—促进组织重吸收—组织水肿减少。
2.4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有研究表明,静脉炎下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其可能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有关。但也有研究表明,远端(踝部、手背)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腕部、肘部以上),可能与远端血液回流速度不如近端血液回流速度快有关。
2.4.1静脉炎的发生与输入药物的性质及液体量有关 输入刺激性药物以及高渗性液体,特别是液体量过多时容易引起静脉炎。刺激性药物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收缩与痉挛,患儿感到疼痛、麻木,以致静脉变硬、成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另外快速补液,超过血流速度,使血管壁的侧压增加,可能导致机械性损伤而发生静脉炎。
2.4.2静脉炎的发生与套管针留置时间有关 已有资料显示,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明显关系,即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规定为3天,我国尚无统一规定。据报道,套管针可留置5~7天,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也有报道可留置7~10天。但李小燕认为,套管针留置5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建议将5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由于套管针在穿刺时对血管壁造成了一定损伤以及套管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机械损伤血管内皮,使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炎。
2.4.3药液外渗 临床静脉输液的药液外渗是常见并发症,特别是有些药物刺激性强,给病人带来痛苦较大,如果出现此种现象给予以下措施处理:(1)局部封闭,减轻疼痛,促进吸收,取0.9%生理盐水10ml+2%利多卡因5ml+氢化可地松0.5g混合液局部浸润封闭;(2)取土豆切成片状贴敷于皮肤红肿部位;(3)局部物理疗法。因此,在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前提下,尽量避免增加静脉炎风险的因素,在选择血管是尽量选择近端、弹性好的血管,操作过程中适当控制输液的速度,减少对血管壁的侧压,以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使静脉留置针发挥其最好的功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
2.4.4.与缺氧及血黏滞度有关 15例患者中有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因缺氧使血液黏滞度高,血流缓慢,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损伤修复能力下降,是导致静脉炎的潜在因素。另外,血液粘稠,输液结束封管时,针头导管负压封管,回血使红细胞沉积导管壁成条索状,再次输液时,凝血颗粒挤压入血,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炎。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尽量改善缺氧状态,严格掌握肝素水浓度及正压封管技术。
2.4.5 与药物刺激及多种药物配伍有关 心内科常用药物如氯化钾、多巴胺、可达龙等对血管壁的刺激大,长期输液使药物在血管内存留时间过长,刺激血管痉挛,加之血管内膜损伤,容易发生静脉炎性反应。输液时,注意配伍禁忌,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尽量选择大血管,分组静点。
2.4.6 与静脉留置针使用技术不规范有关 静脉针留置时间以5~7 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2]。若针眼发红,输液不畅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3]。若液体滴入不畅时,切勿用力挤压输液管,抽取0.1%肝素生理盐水5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时再连接输液器,避免硬推,以免凝血块进入血管内引起静脉栓塞。
2.4.7 若留置针置管中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等炎症现象, 立即拔管,抬高患肢,局部热敷。同时根据静脉炎的分级与输注的液体采用不同的药物处理。①红肿型选用50%硫酸镁纱布敷于创面上,同时保持创面上敷料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②硬结型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外敷炎症局部,外面包上纱布。③输注环丙沙星出现静脉炎时采用亲水性高分子凝胶外敷。④氟尿嘧啶致静脉炎用芒硝膏外敷。⑤热敷间隙期,局部涂擦喜疗妥软膏。⑥康惠尔透明贴敷料预防和治疗静脉炎,可使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迅速缓解。⑦山莨菪碱红花乙醇混合液湿敷治疗静脉炎,特别对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药引起的医源性静脉炎效果好。山莨菪碱有较强的解痉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⑧高压氧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为此,我院护理人员对此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于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1.1 610例中,男399例,女211例。年龄5~86岁,中位数年龄41.8岁,全部为在本院内科小儿科住院病人。610例中,发生静脉炎116例,占总体表针病例的19.01% 1.1.2 我们对凡接受体表针的病人,记录了下面的观察内容:针的型号、穿刺部位、输注药物对静脉有否刺激性、输入液体量、留置时间、不同的封管液以及病种等进行了观察,一旦其中的病例出现静脉炎则详细记录上述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1.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留置针的型号与发生静脉炎的关系,见表1
讨论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60、7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目前国内许多大医院已将留置针作为临床静脉输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