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

67阅读 | 2收藏 | 8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1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2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3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4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5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6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7页
【配套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第8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8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经历风雨 上传于:2024-07-16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通关训练A卷)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2.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 ) 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 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 ③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 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4.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5.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大致情况是: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 B.儒家较重视礼乐教化 C.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 D.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6.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八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新剧种。该新剧种体现了( ) A.官方民间共同的影响 B.徽派艺术成为主流文化 C.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D.徽商对文艺的重金扶持 7.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8.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人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他还说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依旧流行 9.《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上未遑焉。光宗用双寞(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 ) 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 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 10.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1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汉字的传播( )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3)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厉、幽(周厉王、周幽王)之后,随着封建制度(分封制)松懈,礼崩乐坏,这种忧虑(崇德行、重人事,而以为天不足信的忧虑)更加严重。王纲解纽,诸侯相争,在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中,民为邦本的地位更加凸显,其含义也更加丰富。诸子勃兴,百家争鸣,带来古典思想的突破和繁荣,传统的民本观念,亦在融合新旧经验的基础上,而有系统化的构造和表达。 ——摘编自梁治平《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反对君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视天下为人君囊中之私物”,“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他还认为君主应该养民,教民,“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四民异业而同道”应使之各尽其心,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摘编自林红《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B正确。ACD三项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排除。故选:B。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和道家都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①②④正确;“不法古、不循今”属于法家的变法理论,与材料无关,故③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群落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仰韶文化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的现象,排除B项;中原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可知,就“如何治国”的思考,儒家、墨家、法家提出自己派别的主张,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各个派别观点不同,但是相互诘难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各个派别没有脱离现实,追求享乐,故C项错误。故选:D。 6.答案:A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