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

137阅读 | 6收藏 | 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1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2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3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4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5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6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7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8页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docx第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哑巴说爱 上传于:2024-05-21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里的“科学”既包括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崇尚科学精神。 一、何谓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使人类精神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极其巨大作用。当今,国人又发出了对科学精神的强烈呼唤。当人们争相把科学精神奉为一种崇高之时,却又不同程度地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清晰认识和全面把握,从而缺乏对科学精神追求的理性自觉。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是与科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科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科学认识的物质手段、科学成果等诸环节或方面。 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换言之,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所必需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由科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是由探索和追求真理这一活动的性质决定的。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 一是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这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追求真理,必须首先坚持认识的客观性。这一特征与唯物主义精神是一致的。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经就把“要追求真理,要认识知识,更要信赖真理”看作是“人性中最高尚的美德”。二是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这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是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三是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这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四是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价值目标对科学精神的传统理解存在两方面的偏颇。其一,仅仅从功利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归结为工具理性。其二,仅仅从自然科学的观念出发来理解科学精神,忽视了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把握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理解为单纯追求精确性与物的客观性,漠视人的存在与发展,从而导致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或者把人文精神排除在科学精神之外。 二、弘扬科学精神 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十个字:求真、求知、创新、追求价值。 1、求真。科学是真,崇尚科学就是追求真理,追求认知的真理性,坚持认知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科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性,避免主观任性,是科学认知的前提。正是由于具有渴求和崇尚真理这一特质,科学精神导致了科学的昌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热气球到宇宙飞船,从钻木取火到使用核动力。。。。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慢慢征程始终贯穿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辩证地思考一切。联系与发展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也必然具有辩证的性质。科学精神容不得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科学的发展得益于辩证的科学精神。 2、求知。科学精神需要科学知识为基础。求知就是掌握科学知识。没有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只是一句空话。 科学知识也是创新的基础。 3、创新。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爱因斯坦十分推崇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精神反映了科学认识与发展的规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正因为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社会历史长河才得以生生不息。无论是求实还是创新,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是科学精神的根本,科学精神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 首先,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多问、多思、多联,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句”(陶行知语),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以质疑推动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激发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也许仅是一个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其次,提倡变式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敏感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要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大力开拓创新性学习的思维空间。领悟“科学”的真谛,科学思想才能真正内化为一种理念。 3、追求价值。科学精神应该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或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观念。摈弃人文精神,见物不见人,脱离人和社会发展来孤立地理解科学理性,这绝不是科学精神的要求(这一点将要科学发展观中详述)。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而比较忽视科学精神的宣传与教育,这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尊重科学,反对伪科学 1、从耳朵识字谈开去。 耳朵识字是一种特异功能。特异功能现象的首次公开报道是1979年3月,题为“XX县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认字的儿童”的文章。“耳朵识宁”成为违反日常知识和科学观念的奇闻,立刻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也引起了外国一些新闻单位的注意,美国之音、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的驻京记者纷纷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要求,希望进一步了解耳朵识字的洋细情况。 《光明日报》编辑、记者周文斌在《待揭之谜》一书中写道:1979年4月,北京市一名女生王斌被发现能用耳朵和腋下部位认字,后几天,王斌13岁的姐姐王强也发现具有同样的功能。此后,各地不断出现发现特异功能的消息,而且宣称具有辨认能力的部位也不断增加,有手、屁股、脚底等等。被认为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年龄大多为10岁多一点。这些报道消息所宣布的功能情况,有待进一步检验。 周文斌在《待揭之谜》一书中对四川医学院的测试结果作了如下记述:四川省某医学院几位医务工作者对唐雨进行了25次观测试验。结果证明,除了6次因偷看未成而拒绝辨认外,其余19次都是偷看后认出的。 1979年5月起的几个月里,全国许多报纸纷纷发表文章、对耳朵等部位认字、识图和辨色现象进行否定的批判。于光远呼吁“应该停止这种反科学的宣传”。1981年8月8日,于光远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高校教师暑期讲习班上作了一次长篇演讲,题为:《用科学态度对待哲学教学》,这是他公开批判持异功能活动的开端;3天之后,于光远又在全国科普报刊广播电视学术年会上,发出了“应该停止这种反科学的宣传”的呼吁。从1981年9月起,报刊舆论开始了对人体特异功能的否定和批判。 1981年,成立了“人体特异功能调查研究联络组”,调查联络组拍了一套特异功能表演作假的录像,在许多部门发送和放映。 198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制止公开争论:特异功能不要宣传,也不要批评。中宣部又于1982年6月15日发出通知,指出:特异功能可在一些单位负责管理下继续进行研究,可以印发内部交流刊物。 根据中宣部通知精神,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委会于1983年3月创办了内部文流学术刊物《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季刊)。发表了特异功能研究报告。 2、气功与伪气功。 什么是气功? 气功在我国几乎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就会变得协调。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机体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气功是一项通过自我心理调整来影响自身生理功能的锻炼方法。其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调心,二是调身,三是调息。调心即心理放松,调身即肌体放松,调息即呼吸配合。 20xx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多处论述气功。说明气功至少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气功一直在民间流传,这类锻炼方法或因其强调姿势、呼吸、意念的不同,或因其来源于医、儒、道、佛、武之差异,有很多称呼。例如导引、吐纳、行气、服气、坐忘、守神、炼丹、坐禅等等。解放后,这种方法被称为“气功”。19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