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好读书,不求甚解
王富仁
什么是“好书”?“好书”是读过就懂的,“读”与“解”同时完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
“解”有两种方式:一是感受方式,一是理性归纳方式。第一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后一种是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常的读书方式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说的,但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它却常常作为一个不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陶渊明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首先存在的是“书”与“人”的关系,其次则是“人”对“书”的两种接受方式。从“书”与“人”的关系而言,因为我们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是把“书”做为学生的教材看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对“书”的学习在品德和知识上有所提高的,所以我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就把“书”等同于“师”了。我们这种理解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须看到,我们这种对“人”与“书”的关系的看法,是受到了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的严重影响的,是同“人”与“书”的固有关系有很大参差的。
“书”是什么?“书”实际上是“一席话”。谁的“一席话”?
作者的“一席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一席话”?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或感触,有一种需要让别人理解和同情的愿望,也就是有表现的愿望,说话的愿望。这“一席话”是为了别人理解和同情的,而不是为了别人不能理解和同情的。它与日常的谈话有没有不同呢?当然有。但这种不同不在于让人不能理解、不能同情上,而在于它需要更多的人的理解和同情上。它不是仅仅告诉一个人的,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现实愿望和要求的,所以作者要把它写出来,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在这里,就产生了“书”的好坏的标准。什么是“好书”?“好书”就是读者仅仅通过它的这“一席话”就能让读者理解和同情的“书”,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都已经在他说的这“一席话”里,而不需要再添上其他的一些话。假若需要再添上其他一些话这部书才能更完整、更清楚,这部书就不是一部“好书”了。也就是说,凡是那些通过这“一席话”就能让读者同情并理解他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的,就是“好”的作品,而凡是通过这“一席话”还不能让读者理解并同情他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的,就是不那么好的作品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因为时代、地域的关系产生的语言差异的问题,但这只是一个词语的解释的问题,词语都懂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存在于这“一席话”之中了。离开这一席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也没有了别的语言载体。
所以,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式,接受方式。老是觉着在作者这“一席话”的背后还有什么作者故意藏掖着的东西,像猜谜一样非得要猜出作者没有说的意思来,并不是作者的原意,也不是“好”作品的标志。从对学生的影响而言,这往往给学生一个印象,好像越是好的文章,越是让人不懂或不容易懂的文章,到他作文的时候,他也要故意卖关子了,也要故作高深了。这恰恰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以及怎样写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是不是就没有了一个“解”的问题了呢?也不是!但“解”的问题不是从作者那里发生的,而是从读者这里发生的。从作者那里,他是依照不必“甚解”也能让读者感到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的角度而写了这“一席话”的,并且离开了他的这“一席话”就不是他的话了,不是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他并不需要还要有一个“第三者”对他的读者解释自己的作品。不解释,读者就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他这个作品为什么不换一个写法?只有到了读者这里,才有了一个“解”的问题。这个“解”的问题首先产生在一个读者并非原来的作者所假想的读者对象的身上。譬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著作,是写给具有现代物理学知识的读者看的,我们这些不懂现代物理学知识的人是不通过别人的讲解就看不懂的,甚至通过别人的解释我们也看不懂。对于这一类的书,我的主张是不要去看,承认自己不懂就可以了。至多去看一看讲解这些书的书,但那已经不是读这些不易懂的书,而是那些易懂的讲解这些书的书。读这类的书,我们无法感到轻松感、愉悦感,读来读去,读书的趣味就荡然无存了,就不“好读书”了。而对于我们的学生,就更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凡是学生在阅读中感觉不到乐趣而只感到困难的书籍或文章,我们绝对不要逼着他们去看、去读,特别是在语文教材中,不论多么好的文章,只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读不出趣味来,原则上就不应选到这个年级的教材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只要他们喜欢上了读书,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没有让他读的,他也会主动找来去读,假若他一生都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他的语言知识和才能就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你要是硬按着他的头皮读了几本书,学了几篇课文,而让他感到的却是读书的乏味乃至痛苦,就破坏了他读书的兴趣,而破坏了他的读书趣味,就是扼杀